最新網址: 作為冊封屬國國王的欽差,排場自然非凡。
各色旗幟迎風招展,前有十數輛汽車和摩托車開道,後有幾輛裝甲車和乘著卡車、荷槍實彈的護衛壓陣,不知情的人恐怕能將此誤以為是國家元首的車隊。
不過冊封儀式並非說搞就搞,在那之前還要準備幾天,比如說還得齋戒三日。
要說大明冊封日本,實際上可以追溯到萬歷年間,而那又是一樁幺蛾子事,深究起來可謂相當之逗。
當年壬辰倭亂,承平日久、內鬥不休的朝鮮一潰千裡。由於朝鮮人在求助時謊稱倭寇僅有一千餘人,明軍初次發兵入朝的數千部隊接戰以後才發現當地倭寇有萬人之多,因此敗退。
除此之外,朝鮮人起先還保證能為明軍提供糧草,然而卻是空話,於是被坑的不輕的明軍在重新集結時還得準備轉運大量糧草。
在此期間,為了盡可能摸清倭寇的情況,順帶拖延時間以便己方集結兵馬,朝廷派遣使團入朝與來犯倭寇談判,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沈惟敬。
此人也算是個人物,浙江嘉興人,年輕時當過鄉裡的糧長,參與過抗倭,與日本人做過生意,通曉日語,同時還認識了兵部尚書的小妾的父親,最終毛遂自薦成為了大明派出的使團的重要一員。
在抵達平壤後,沈惟敬與日方代表小西行長展開了談判,後者轉達了信心滿滿、自認為已然大勝的豐臣秀吉的要求:
其一,明朝需要嫁一位公主給天皇做妃子;
其二,明日兩國發展官方貿易;
其三,明日兩國之間永誓盟好;
其四,朝鮮京城四道歸還,其餘四道割讓給日本;
其五,朝鮮須送一個王子去日本做人質;
其六,朝鮮應永誓不叛日本。
顯然這些條件沒一個是明朝能同意的,但是沈惟敬卻不慌不忙地表示沒問題,故而小西行長認為可行,便派遣家臣遠赴京師順天府繼續談判。
總之,在沈惟敬的一番忽悠、偽造日方的《關白降表》以後,朝廷便沒有懷疑,萬歷皇帝也格外欣然,畢竟光靠談判就免去了大興兵戈怎麼看都是好事。
不過,當攜帶著敕書的朝廷使團抵達大阪、宣讀了“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的敕書:
「……谘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感皇恩之已渥……」
理所應當,心高氣傲的豐臣秀吉非常生氣。
但是!他仍然接受了冊封,並設宴席招待了大明使團一行人。
不過後來這場戰爭還是繼續打了下去,歷經好幾年,最終以明軍將倭寇擊敗至朝鮮南邊而告終。
作為這場烏龍的始作俑者,沈惟敬被抓捕下獄,兩年後被萬歷皇帝下旨斬首。朝廷對這位大忽悠的評價記載為:「惟敬市井惡棍,潛通外國,倡倭奴乞封之說,巧計阻軍,致撤邊守,辱國損威」。
萬歷年間賜予豐臣秀吉的敕書、製書、印璽仍然留存至今,它們被妥善保存在大阪。
所以朝廷前幾天就命令在大阪租界的經略使將它們暫時要了回來,送回京城供皇帝禦覽一下。
當敕書與製書被呈上時,朱士堰和一眾閣臣們都甚為感慨。
敕書與製書都是由黃色綾錦所為,邊緣綴以祥雲、瑞鶴、騰龍圖案,最後蓋著“廣運之寶”的大印。
擺在他們麵前的精致聖旨仿佛裹挾著仙法一樣讓人著迷,自萬歷二十一年到如今至昌三十八年,整整345年之久。
歷史的厚重感讓人禁不住下意識地屏住呼吸,或許三百多年和許多動輒千年的文物相比算不了什麼,但聖旨蘊含的還有國祚之深意。
自秦伊始,歷朝歷代享國時間參差不齊,秦朝15年、西漢210年、東漢196年、隋朝38年、唐朝290年、遼朝210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元朝98年。
王朝興亡盛衰猶如燈火變幻,時而閃耀時而黯淡,本該消亡於崇禎十七年的大明王朝以另一種形式存續至今。
世祖皇帝開創的新王朝從正統性上來說是優秀的,血統與得國之正均無異議。
論血統,漢世祖光武帝乃長沙王劉發後裔,父親隻是一員縣令,已是沒落皇族;明世祖與之相仿,隻是一員奉國中尉,同樣是皇族末流。
論得國,漢世祖以寡敵多,推翻王莽,歷經十二年再度一統天下,民心所向;明世祖同樣艱難,麵對席卷中原的八旗與無數綠營,以及內鬥不休的南明各方勢力,同樣鏖戰多年才平定大江南北。
盡管如此,從狹義上來看,就如同西漢與東漢雖然主體結構相近,但官製已有相當不同,且都城和世係改變,也往往被視作同一國號的兩個王朝。
同樣的情況對於後明而言,歷代皇帝其實都不在乎這一點,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既然正統性完全足夠,也就沒有提防的意義了。
是否要確定前後二明之分?朝野之間往往隔上三五十年就會舊事重提,但是每次都是正反雙方吵得沸沸揚揚之後卻無果而終。
事實上不乏有皇帝覺得這樣爭辯還挺有意思,順帶還能趁機推波助瀾的轉移朝政矛盾。
此刻,朱士堰側首咳嗽了幾下,輕輕摸了摸那蓋著鮮紅的方形大印的地方。
“時光流逝真快啊,朕在位迄今三十多年,但這敕書的時間竟都十倍於我了。”
“倒也算為三百多年前的事落下了最後一筆。”佇立在禦案左邊的朱立鍥平靜道。
目光復雜的鄒卓昀輕舒了一口氣,開口道:“終於徹底落定,這可是拖遝了十幾代人的一樁事。”
“父皇,我們就此再講講之後的方略吧。”朱立鍥頓了頓,繼續說:“兒臣在某些方麵還是堅持先前的看法,不應使之掌控大規模部隊,統兵權不可外放。”
這是關於處置日本的眾多方略中的一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東瀛列島的防務問題如何安排?
應不應該幫扶他們重新組建軍隊?
軍隊規模是大些好還是小些好?
日本朝廷有了這樣一支軍隊,其它藩鎮是不是也該組建能與之分庭抗禮的軍隊?
調度權和指揮權應該怎麼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