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捅他腰子;狹路相逢勇者勝!(1 / 2)

最新網址: 得知荷蘭人居然嘗試在在夜間奇襲登陸舊港的明軍以後,位於婆羅洲的陸戰二旅便打算效仿此舉。

BDA聯軍部署在蘇拉威西的主要防禦兵力都集中於望加錫——蘇拉威西最大的港城。

如果己方的行蹤被敵軍偵察機發現,那麼雲集重兵的敵軍自然會加強戒備,而且還可能派出飛機或潛艇來偷襲。

為了避免意外,嚴辰武和第二十七步兵師師長都一致認為應該出奇兵。

在巴厘巴板,他們所屬的登陸艦隊在下午時分浩浩蕩蕩的出海,直奔東北方向,好像是要去進攻萬鴉老一樣。

明軍的行蹤很快就被荷印軍海航的水上飛機發現了,但這支艦隊等太陽一落便立刻加速轉向。

隨後,他們徑直轉向南方,直奔望加錫而去。

為了不讓慢吞吞的貨輪拖慢全體艦隊的速度,艦隊沒有帶上它們,參與登陸的部隊都乘坐登陸艦和驅逐艦,這使得艦隊能以21節的航速在一夜之間抵達望加錫。

因為行動比較倉促,以及沒有來得及認真查明當地海域的水雷分布,即墨號驅逐艦觸雷沉沒。

不過這樣突如其來的狀況起到了應有的奇效——本就士氣低落的荷印軍上下大驚失色,幾乎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麵對明軍陸海空協同下的猛攻,荷印第4步兵師的主力七千多人在一天半的時間裡就全軍覆滅,師長都在撤退途中被明軍戰鬥機掃射擊斃。

在這場戰鬥中,僅有那一個營的澳軍打得有模有樣,登陸的陸戰二旅和二十七師總計傷亡四百餘人,超過半數都是他們造成的。

隨後,第四工程旅第二營也經由海運上岸,他們首次應用了預製鋪裝跑道進行搶修和施工。

倉促接單的工廠圖省事沒有使用“中等厚度鋼板+打孔”的工藝,而是臨時改用了“薄鋼板+點焊鋼筋加強筋”的辦法。

在實際應用中,工兵單位反饋這玩意的質量不佳,薄鋼板哪怕有鋼筋作為加強筋,依舊容易彎曲變形,而且焊接處在連續使用後普遍出現脫落的情況。

而飛行員們則是有些不習慣,他們覺得光溜溜的鋼板很滑溜,降落距離比土地或水泥地跑道明顯要長。

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迅速修復、建設完畢的機場依然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針對泗水海軍基地的空襲中,大明海軍航空兵再一次證明了飛機的威力。

英國皇家海軍派來參與保衛爪哇島的德文郡號重巡因為最大最惹眼,自然遭到了最多的攻擊,她被6枚航彈和3枚魚雷擊中,很快就傾覆在自己的泊位上。

這時候她的鍋爐尚在加熱,連動都無法動一下就屈辱地沉沒了。

除此之外,還有十幾艘各型艦艇被擊傷擊沉,整個泗水海軍基地幾乎都被火光和沖天的煙塵所籠罩。

雖然荷印軍在泗水部署有厄利孔20㎜高射炮和博福斯40㎜高射炮這樣優良的防空武器,然而缺乏高效的射擊指揮儀和訓練,這使得防空火力幾乎沒有起到作用。

毫無疑問,在沒有配套的火控雷達、高效的射擊指揮儀、合理的武器搭配層級的戰爭初期,矛明顯更強於盾。

雖然起初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但是預製鋪裝跑道的效果讓大明空軍和海軍都比較滿意,認為應該改良並推廣。

當時周長風也隻是大致描繪了一下,這批臨時趕工的玩意基本都是製造商自行決定的,勢必存在疏漏。

所以當事情上報到了軍器局以後,一切就要重新正規化起來了——先依照反饋意見進行改良,然後規定生產標準。

從四月初一到初四,第三軍的其餘部隊才陸陸續續的通過海運登陸了蘇木達喇,而陸戰一旅二團也攻占了最南端的楠榜。

至此,BDA聯軍基本退回了爪哇,主要部隊和撤去的殘兵敗將一起龜縮,擺出了一副要死守到底的架勢。

在已經被改作指揮部的舊港殖民地當局大樓,一長溜卡車停在門口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官兵們正在往裡邊搬運電臺、交換機、沙盤、大比例尺地圖等等物件。

第三軍總兵處正式入駐沒多久,邱培生就召集了麾下將領前來議事。

“……已知敵軍番號包括荷印第一師、第二師、第五師、英印第二十八旅、英軍第十三旅、澳軍第八師,此外還有部分民兵部隊,總兵力近八萬人。戰機具體數量不明,預計仍有三百架。截止今早,已知情報大體如此。”

參謀僉事拿著指揮棒對著沙盤指點著,向在場的將領們講述了綜合匯總的情報,語畢之後將那根細長的木棍遞給了邱培生。

“爪哇島本就是南洋諸地的精華之所在,八成人口與工業都集中在這,聯軍的總部又處在島中部。”邱培生手中的指揮棒在萬隆點了點,這回沒法指望像之前那樣迅速解決戰鬥了。”

“但也不難打,依我拙見,同樣可以直搗黃龍。”第八師師長沉吟道:“在這個加拉璜登陸上岸,隨後兵分兩路,一路直撲萬隆,一路掩護其側翼,阻擋來自巴達維亞的敵軍。”

一名海軍少將聞言就直接擺手,“這肯定不行,那地方又沒什麼像樣的碼頭,上岸以後咋辦?你不要補給了?”

“短期供給都不行嗎?我記著你們是可以搭人工港的吧?”

“……”在場的海軍將領們有點無語,少頃,那名少將才無奈地說:“那東西籌備起來可麻煩了,絕非說搞就能搞的。”

陸海軍的幾人就此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了幾句,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爪哇是個死地,外無援兵,吃下它是必然的事,但是該怎麼吃、吃得好、吃得快那就是門學問了。”

邱培生負手而立,平靜道:“我預想兵分三路,西路攻西冷、進而威脅巴達維亞;中路攻勿裡碧,居中可策應左右;東路攻南望,主攻泗水。”

不知道為什麼,周長風發現許多大明陸軍將領都喜歡在戰役層麵上分兵,有些分兵意義不大的情況下還是會傾向於這種部署。

在他看來,歷史上麵對日本人隻堅持了區區八天的聯軍並不會有本質的變化,雖然他們的武器裝備更精良一些,但使用兵器的依舊是人,人心惶惶,怎麼可能發揮作用呢?

破其一點,震撼全線,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迫使這些鬥誌渙散的敵軍屈服了。

雖然周長風迄今沒有獨立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但是他傾向於在戰役層麵上集中使用兵力,以局部某一處的兵力優勢達成速度快、損耗低的突破,然後再伺機擴大戰果。

這在理論上有後世常用的蘭徹斯特方程為依據,雖然不完全合理,但具有不錯的參考意義,很多推演都會應用。

至於戰術層麵,周長風就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明顯的個人風格了。

他喜歡分派大量巡邏隊、分隊進行多線滲透和佯攻,以不斷的佯動、佯攻來混淆敵方的判斷,然後在一到兩個方向上實施鉗形突擊、對進突擊。

在眾人紛紛議論了片刻以後,邱培生很大方的讓在場將領闡述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