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避重就輕;獵潛艦計劃(1 / 2)

最新網址: 商船總噸位是衡量一個國家遠洋運輸能力的主要數據,海軍不可能在和平時期也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運輸船隊。

一般來說,海軍會裝備一些專用的登陸艦和高速運兵船,以便於和艦隊配合行動。

而那至關重要的後勤供給線卻都是由這些不起眼的、容易被忽視的、慢吞吞的民間商船所負責的。

在去年、也就是至昌三十八年,英國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商船保有量,多達2120萬噸;美國次之,有1200萬噸;接著是大明,共計970萬噸;然後是德社,大約390萬噸。

除此之外,法國有350萬噸、意大利有385萬噸、挪威有240萬噸、沙俄有130萬噸。

歷史上日本擁有總計600萬噸的商船,海軍預計在正式開戰後的第一年度中會損失大約90萬噸的商船,第二年則有所下降,隻會損失大約70萬噸。所以他們規劃在第一年補充建造45萬噸的商船,第二年建造60萬噸,以彌補損失、維持運力。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配圖】

事實是,第一年損失了95.4萬噸,但隻補建了25.9萬噸;第二年完全出乎意料,損失不降反增,居然飆升至179萬噸。

等到了第三年,美軍全年一共擊沉了高達384萬噸的商船,這其中多數成果來自於美軍的潛艇部隊。

在戰前不重視反潛,到了戰爭期間又因為技術落後而使得反潛效率極其低下,浩瀚的太平洋幾乎成了美軍潛艇的樂園。

與輕視後勤的日本人迥然不同的是,明人似乎天然重視“糧道”?而且大明海軍的小型艦艇數量多得離譜,對應的造船廠也比比皆是。

“雖然諸位都有所了解,但為避免疏忽和遺漏,鄙人還是簡述一下吧。”說著,程翰掃視了一下廳堂中的各位參會者,不假思索地開口陳述道:

“三十年來,大量英國移民遷徙至澳洲。截止去年,澳洲統共有人口七百二十餘萬,其中工人四十九萬。”

“其國壟斷資本盛行,政府慣於乾預、指揮經濟發展,大力投資建立官營企業,三十年前,澳洲工業產值不過一萬萬澳元,如今已達六萬萬澳元。”

“采礦業、製造業、冶金業皆有顯著增長,就鋼鐵產量來說,去年其鋼產量為一百二十萬噸,與前年相近,較為平穩……”

考慮到信息來源可能存在不同,以及記憶偏差,現場再統一敘述一遍是很有必要的。

諮政院副總裁馬明利將麵前的冊子翻了一頁,問道:“你們打算發兵多少?”

很明顯,作為參謀處一把手的程翰做足了準備,想都沒想就很有條理地答復道:“參謀處預估澳洲動員可達六十萬,假如動員時間充裕,八十萬也能征出來。不過其兵器數量勢必短缺,我軍假想敵總量暫定為四十萬,且兵器裝備參差不齊,所以發兵二十萬即可。”

他的話音剛落,新的提問又來了,這次是李光遠發問:“具體呢?步兵多少、炮兵多少、輜兵多少、艦船又需多少?”

“抱歉,這涉及實際部署,需得衛國公首肯才能告知諸位閣老。”

程翰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寬敞的議事廳陷入了短暫的沉寂,氣氛也因此有些緊張。

大都督吳維煥本來身體狀況就欠佳,之前連續操心了幾個月,這些天正在家中修養調理,自然不在會場。

閣臣們的反應很快,選擇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李光遠看著也不惱火,還是若無其事、笑嗬嗬的老好人的樣子。

他說道:“也是,那我們就按大概來算吧,計八個步兵師、四個野炮旅、三個戰車旅、三個機步旅,再加上部分勤雜輜重部隊,比二十萬稍多些。”

在場的軍部人士都未否認,算是認可這個估算。

算盤珠劈裡啪啦的碰撞聲響了起來,李光遠三兩下就算出了大概數據。

“這支大軍輸送至澳洲總計需占用……三百一十二萬噸運力,全數上岸開攻以後,每日需要耗用五千一百噸物資。”

“日耗物資算得比較理想,實際要考慮因襲擊受損,還有變質腐壞,得另加五成。”程翰平淡地說道:“但這不難達到。”

見二人你來我往了一陣子,林羲也表態道:“單單這樣看的確容易,但進攻澳洲不可避免會同美交惡,這便會牽扯出眾多戰事。”

隻著眼於澳洲一地肯定不行,一旦美國摻和其中,那整個太平洋都得燃起戰火。

首先,美國人仍然賴在日本大阪、京都、愛知等地,那兒的地麵部隊倒沒什麼用,可潛艇單位卻不容忽視。

其次,菲律賓也得盡快解決,美國人在此經營數十年之久,要塞和永備工事一應俱全。

兩地皆可部署潛艇和遠程轟炸機,能夠對大明的海上運輸線和內陸城市構成嚴重威脅。

B-17B轟炸機的航程可達3000㎞,從菲律賓起飛能夠抵達長沙和南昌一線,從日本起飛能夠直接威脅京師應天府。

大都督府預計解決賴在日本的美軍隻需要兩個步兵師,再搭配一些扶持的仆從軍即可。

而菲律賓則比較棘手,那兒不僅有美菲十五萬大軍,還有嚴密的永備工事。

雖然海軍條約的子條約中限製美國人在菲律賓部署坦克和重型火炮,但現在距離到期已經過去了兩年之久,聯邦政府可沒閑著,這兩年以來一直在源源不斷的撥款。

鈔能力搭配當地無數土著廉價勞動力,巴丹要塞區的堅固程度可以說一個月一個樣。

“對呂宋的圍攻至關重要,美國人意圖讓它成為拖延我國朝的流血地,我們得想方設法盡快將之奪下。”

“依照多年以來製訂的策略,陸軍需要投入至少六個師,還有四到五個野戰重炮旅,兩個攻城重炮旅。”

程翰簡介了一下針對家門口的威脅的解決辦法。

“饒是如此,大概也沒法短期拿下,要塞終歸是要塞。”馬明利說道。

幾名軍部人士都沉默不語,無法反駁,因為沒人敢保證能快速解決依托堅固防線的十多萬敵軍。

這也是雙方的矛盾之所在,反對方認為如果沒法快速平定呂宋的話,大明在戰略上就處於被動狀態。

一邊被牽製著大量精銳部隊和重武器,一邊還會被潛艇和轟炸機威脅。

就這還要跨越半個地球向澳洲投送另一支大軍?簡直是拿社稷安危開玩笑。

如果先等拿下呂宋再進攻澳洲呢?那可能都過去一年了,澳洲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動員、擴軍;美國也有時間調遣大西洋艦隊,同時向澳洲派去援軍。

這正是菲律賓的惡心之處,顯然,美國人寧可虧錢也要堅持盤踞的做法到底是有效的,極大的限製了大明的步伐。

不過周長風自然不像其他人一樣心裡沒底,他大致清楚歷史上的情況——隻要不蠻乾,巴丹要塞區一樣能夠快速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