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登陸瓦胡島構想;西澳州大鐵礦(2 / 2)

【配圖】

“從南邊登陸就是自尋死路,走北邊吧,看,這個哈雷瓦再合適不過了。”周長風向前微微傾身,伸手在沙盤上點了點。

“按常理來講美國人還會接著增兵,線人發回的消息是,第八陸戰團重組好了便會調去珍珠港。”程翰望著三步開外的周長風,一字一句地問:“如果要確保萬無一失,你要多少兵?”

後者目不轉睛地盯著沙盤,腦海中不斷對比編製差異、分析地形影響,沉吟了足足十秒後才開口道:“一個陸戰旅、一個南方步兵師、兩個重山炮營、一個攻堅戰車營、兩個工兵營。”

兵貴精不貴多,運力有限,那就得精挑細選最精銳、最適合的部隊。

南方步兵師接受過更多的復雜地形作戰訓練,平定南洋的行動中參戰的也全都是他們。

他們已經經過了戰火的磨礪,從中隨便選一個即可。

至於一個營的重型坦克,主要是用於對付美軍的裝甲部隊、突破堅固防線。

既沒有外界壓力又嚴重缺乏坦克設計經驗的美國人現在還在搗鼓一些工業廢品——有兩個炮塔、各裝備一挺機槍的M2A3輕型坦克剛剛停產,終於開始量產裝備M5型37㎜坦克炮的M2A4了。

至於中型坦克,美國人表示我們還在試驗中,大概年底可以投產。

M2A4的整體技術水平大概相當於十年前的英國維克斯MkE,但是那門M5型坦克炮卻很亮眼,有點一美遮百醜的意味。

它能夠在500m距離上擊穿大約50㎜厚的鋼板,威力比德國人的Pak36型37㎜牽引式反坦克炮還要大。

鑒於這玩意能夠對明軍的三八式中型坦克構成嚴重威脅,周長風堅決要求部署重型坦克單位。

隻有這樣,才能以兵器質量上的碾壓性優勢來扭轉遠渡重洋登陸的劣勢。

“也就是大約兩萬四千人馬,陸戰旅十一萬噸、步兵師十六萬噸……連帶一個標準戰役彈藥量,統共需三十六萬噸船運量。”

一名掛著中校銜的瘦瘦的後勤參謀反應迅速,三下五除二就直接說明了所需的運力。

“現有的登陸艦和高速運兵船不夠啊。”那名海軍上校有些頭疼的樣子,他握著拳頭抵在嘴邊作思索狀,“或許……可以試試調一批老驅逐艦來運兵?”

在場的眾人眼前一亮,這確實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

大明海軍的平陽級是現役的驅逐艦中最為老舊的,其首艦在至昌十五年就入役了,一共有三十四艘。

如今隨著新銳的揭陽級驅逐艦陸續下水,海軍正打算把十三艘艦況較差的平陽級剔除現役,轉為後備役。

正好,讓她們再發揮一次餘熱。

這些臨時充當高速運兵船的驅逐艦可以把原本負責武器的水兵削減掉,一部分彈藥庫也能空出來。按照不擁擠的程度來裝人,單艦可以搭乘四百名陸軍士兵。

“把跟哈雷瓦有關的情報資料都調出來,拿我的手令去。”程翰隨手從上衣內口袋中拿出鋼筆,簽了個字條。

馬上就有人領命,轉身跑開了。

初步確定了大致脈絡以後,大家便開始逐步深入討論具體方略。

艦隊航線該如何布置?艦隊的燃油供給怎麼保證?登陸部隊的食物帶多少才夠吃?登陸支援時的火力配係怎麼樣最恰當?

督府參謀處上下充滿了熱情,他們旺盛的精力讓周某人都頗為驚奇。

等之後進宮去了昭仁殿,他向皇帝反饋了一下先前的議論情況。

朱泠婧正躺在椅子上,留聲機的唱片在緩緩旋轉著,優美的樂聲從中傳出,充斥著整個房間。

她漫不經心地說:“不要動不動就把話說太滿,哪有萬無一失的事?”

“沒事陛下,我還不至於隨隨便便就下軍令狀。”

老狐貍們想害人那可太容易了,尤其是對於那些涉世未深、年輕氣盛的小輩,一個激將法說不定就能引得對方主動下軍令狀。

爾後要是成功了,那就附和恭維;但要是失敗了,那可就別怪人無情了。

朱泠婧輕輕“嗯”了一聲,“軍事上該如何是好姑且不說,現在持反對意見的一方重點揪住的是攻略澳洲是否利大於弊。”

“軍事上倒沒有決定性益處……主要還是經濟上,澳洲的各種礦產都很豐富,然後政治上也很明顯,這是將我國勢力向世界投送的一大步。”周長風說道。

拿下南洋就收手終究隻是在亞洲稱王稱霸,以後隨著世界局勢定型,再想輸出影響力就比較麻煩了。

“哦,大抵也就經濟效益值得一博。”

這話怎麼聽著有點怪?政治效益難道不重要?

周長風不解地問:“陛下當年不是還有雄心壯誌嗎?”

好家夥,當年把我騙上賊船以後就不算數了是吧?

朱泠婧的眼神飄忽了一瞬,隨後瞥了他一眼,平靜道:“終究隻是從前的願景,現在……盡力而為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沒接手公司前的富二代:三年以後上市,向著亞洲五百強進軍!

接手公司以後的富二代:今年虧損的有點多,明年爭取不虧損。

好在當今澳洲鐵礦已經被發現,雖然隻探明了一小部分,但那些露天礦床的赤鐵礦的豐富程度依然讓人嘆為觀止。

歷史上,西澳州大鐵礦直到五十年代才機緣巧合被一對夫婦發現。

不同之處在於,德國革命過後,有一些逃亡的舊貴族遠渡重洋來到了澳洲定居。

三四年時,一名出生於流亡貴族家庭的青年挑戰單人駕機環澳飛行,在西澳州的一處峽穀發現了漫山遍野的赤鐵礦,由此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如果不是因為已經明確那兒存在大明所沒有的富鐵礦,周長風覺得明人肯定不會覬覦澳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