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豪華配置;王牌逃生路(1 / 2)

最新網址: 實際上在這方麵的先行者是英國人,早在大戰之前,皇家海軍就明確的認為兩棲作戰行動應該由一艘大型戰艦負責總指揮。

然而他們也意識到這樣兼職其實不太妥當,首先是因為大型戰艦地位重要,如果海麵上出現敵情,那麼她就兩難了,到底是留在原地繼續指揮還是跟隨艦隊迎敵?

另外,戰艦的戰情室空間有限,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和設備,如果還要塞進來一幫子陸軍參謀人員,那就太過於擁擠和混亂了。

所以英國人設想建造一級“指揮部艦”,然而因為戰局嚴峻而無力開工,直到四二年才征用商船改建。

爾後,一名美國海軍少將在考察期間對英國人的指揮部艦印象深刻,回國後推動了本國兩棲指揮艦的設計建造。

最後的成果就是C2標準貨輪為基礎改建的阿巴拉契亞級兩棲指揮艦。

不過因為這一類艦船太低調了,遠不如高大威猛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惹人關注,所以存在感不高,即使是軍史愛好者也不一定聽聞過。

周長風自然也是不清楚的,所以他純粹是以自己的構想結合穿越前曾經上過的沂蒙山號來羅列需求。

為此,他專程去找了當年修習班負責人楊楨。

作為大明海軍登陸作戰的奠基人,楊楨也於去年晉升少將,除了積年累月的苦勞也不乏運籌帷幄的功勞——明軍針對爪哇島的進攻方案也有數個環節是他參與的。

“是因為主力艦的戰情室不夠用嗎?”

“是,幾十平方公尺的麵積確實不夠用,海軍跟陸軍的人擠在一塊,場麵很雜亂。”周長風頷首答道。

“這倒確實不容忽視,戰時分秒必爭,決策耽誤一小會都可能釀成大禍。”若有所思的楊楨隨後又說:“重新造必然趕不及,當下不知有沒有可用改裝的船。”

二人交談了許久,就人員職能分配一點一點分類討論。

之後周長風還聯係了兵部海軍處方麵,讓他們查了一下當前有哪些適合的船型適合用作改建為指揮艦。

標準排水量在6000噸到8000噸,最大航速至少達到20節,最好是軍民兩用船型——這樣艦體強度和抗沉性都會更好些。

他和楊楨二人的建言還是很有份量的,兵部很快就給予了答復。

目前可供選擇的有乙六四型貨輪、乙八三型貨輪、泰元級遠洋客輪、冀州級高速運輸艦。

大明對於民船的編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乙代表是運貨船、六代表標準排水量是六千噸級、四代表是第四種。

海軍也會訂購少量貨輪,畢竟不能完全指望開戰後再征用民船。海軍訂購的貨輪雖然在外形上和民用貨輪一致,但都按照要求進行了強化。

就拿乙六四型貨輪來說,其額外增加了多個水密隔艙,原本使用的三脹式燃煤鍋爐也換成了油煤混燒鍋爐,抗沉性和航速均有明顯提高。

在哥打巴魯登陸戰中,明軍損失的首艘艦船長林號就是一艘乙六四型貨輪。

周長風覺得還是拿冀州級高速運輸艦來改建最為合適,可是大明海軍對於高速運輸艦的需求太大了,每艘都寶貴而重要,恐怕有些不劃算。

之後暫定的方案是以乙八三型貨輪為基礎進行改建,增設甲板水平裝甲,並且為主要作業艙室的上、左、右增設裝甲,以保護其中重要的指揮部人員。

在設計上,這樣一艘兩棲指揮艦將會有三大主要艙室和一係列輔助艙室:

一個作戰指揮室,與登陸行動有關的陸海空三軍的參謀人員和指揮官都將聚集於此,圍繞著巨大的沙盤、地圖、標圖板指揮行動;

一個作戰情報室,用於接收、匯總、分析各方發來的信息,將之以最快速度完成處理,提供給參謀人員和指揮官進行判斷決策;

一個作戰管控室,負責不間斷實時跟進陸海空的態勢,敦促、監督、評估各處戰場、各個戰鬥的狀況,並且具備引導己方航空兵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輔助艙室,譬如無線電監控室,負責以無線電測向、三角定位等技術手段搜尋、捕捉、定位敵方的無線電通訊。

另有航空偵察研判室,負責分析飛機航拍的照片;製圖室,負責繪製、修改戰場地圖;印刷室,負責印刷戰情簡報、作戰指南等等臨時性小冊子。

當然,海軍大爺們並不想浪費這樣一艘因為搭載了大量電子設備而昂貴的艦船的任何多餘空間,而且大爺們即使是打仗也想過上滋潤日子。

所以這艘指揮艦亦可搭載大約350名陸軍、海軍陸戰隊官兵,且還有幾個奇怪的地方。

一處有兩個放映室總共可同時容納六十人的電影院;一處可提供推拿、拔罐、針灸等服務的療養院;一處用於儲備大量新鮮蔬果和酒的大型冷庫。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到底是沒過過苦日子的。”

周長風不由得如此感嘆,隻能說當今明人的想法和他這樣的穿越者是有偏差的,歸根究底潛意識裡還是列強心態,豪橫慣了。

如果說美軍是少爺兵的話,那明軍或許應該算是大爺兵。

幾個月的南洋戰役總體上很順利,但實戰中依然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有組織方麵的、有人事方麵的、有武器方麵的。

組織方麵比較關鍵的問題是中級軍官普遍水平一般,團、旅級將領因為種種因素而表現較差,反應遲鈍、決策猶豫。

相對來說,明軍步兵分隊的表現就要好很多,士官和下級軍官都挺不錯,班、排、連、營級戰鬥情況往往都能處在優勢地位。

高級軍官也還行,至少周某人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那就是一流的中尉、二流的中將、三流的中校。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由是明軍的軍官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斷層。

下級軍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高中學業結束後報名考入武備學院,經過專業學習後結業成為少尉或中尉;二是服役多年的士官,有機會選入軍官修習班,完成學習後成為候補軍官,通常是準尉,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核正式授銜少尉。

所以,士官和下級軍官的軍事素質基本都是良好紮實的。

而再往上就有些不合理了,一名軍官步步升至中校、上校後,竟不需要、或者說不強製要求完整的培養學習旅團級部隊的指揮學。

絕大多數人僅僅是去修習班粗淺學習幾個月而已,甚至可以想象到他們當中一定有些人隻打卡簽到了而已!

但是邁過了中級軍官這道坎以後,準將、少將就得去參謀大學深造了,總體較為嚴格,所以經過學習,高級軍官們至少是擁有合格的指揮學技能的。

周長風穿越前曾任過一段時間的合成營參謀,本身就具備足夠的技能,之後還溜去西班牙實戰磨礪了整整一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