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暗流湧動(1 / 1)

唐閥 夾生皈 3611 字 2024-03-22

邱夫子的顏體書法當年號稱曹州一絕。   黃傑的《勸學詩》被他一揮而就,命仆役掛在了族學門口。   這時,求學的黃氏族人,也陸陸續續的來到族學。   看到貼在門囗的《勸學詩》,都過來圍觀。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寫的好,寫的好啊!邱夫子的學問,日見精深了。”   求學的蒙童,都覺得這首詩很好。   但是那裡好,他們卻不知道,岑夫子是族學裡另兩位夫子之一。雖不是進士出身,但是也和黃巢一樣,通過了省試有資格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所以能夠品出其中之一,隻是他看到邱夫子的手書,以為這首詩是邱夫子所作。   “岑夫子,岑夫子,錯了,錯了!你看看落款。”   旁邊的劉夫子是三人中,學歷最低的,明年準備參加省試,但是也是最年輕的,才二十出頭。   岑夫子聽到劉夫子的提醒,忙向落款看去,才發現《勸學詩》下麵落款是   “黃氏族學黃傑”   這麼好的勸學詩,怎麼可能是一個不到十三歲的少年寫出來的?雖然兩位夫子都承認,黃傑是黃氏族學歷年來,最優秀的學生。   但是…………這太匪夷所思了。   “阿皓!這真是你家大兄所作?你看把兩位夫子都鎮住了!!”   小胖子看著呆若木雞的兩位夫子,也有點拿不準。   “大概!也許!是吧。”   小胖子決定中午就翹課,去小院問問大兄。   大兄的小院可比族學有意思多了,練武也比在族學背文章好玩。   可以從尚師傅那裡學到各種套路、招式,還有那麼多陪練。不像族學裡的同學,沒有兩下就打哭了。   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黃皓很開心,今天剛到族學就找到了翹課的理由。   族學正堂內,邱夫子沒有理會外麵的喧囂,仍在對黃傑諄諄教導:   “小傑你也知道,老夫師從有之先生(韓昶)學習三載,而有之先生是昌黎先生(韓愈)長子。雖末得先生看中,列入門墻。但昌黎先生之古文運動吾終生不敢忘,發言真率,無所畏避!這是先生文章的信條,汝當牢記…………”   …………   半個時辰後,邱夫子才放黃傑離開族學。   回到小院時,黃勝飛一眾少年己經熱身完畢,開始兵刃訓練。   “少郎君!”   “見過,少郎君!”   黃傑對一眾少年點了點頭,示意他們繼續訓練,就來到了最大的石鎖邊,開始了熱身。   自從來到大唐,黃傑深刻認識到一個好身體的重要性。   以黃氏目前的形式,自己走上戰場是遲早的事情。   就算不在戰場上,沒有好身體一場重感冒,也許就丟了性命。   黃巢夫婦在馮氏病逝前,一共生了四個孩子,可是隻有黃傑和姐姐黃曼,活了下來,一個哥哥和另一個姐姐剛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   姐姐黃曼二十歲己經嫁人,是考城張氏的長媳。   就在黃傑揮汗如雨的時候,千裡之外卻有人正在算計黃氏…………   河東太原府,正值盛夏,太陽才斜斜的掛在天邊,熱得讓人稍一動就一身的汗。   占據相關巷一整條巷子的王家一如往常般安靜,丫鬟仆婦裙擺輕搖行走在各處,沒有一點聲音,小廝進進出出的忙活,再著急也隻敢快步的走,一步也不敢跑。   王家是數百年清貴世家,規矩大,對下人要求出了名的嚴,但也因為王家素有清名,每年依舊有無數的人盼著王家收人,比起那些醃臢事不知凡幾的高門大戶,王家隻是規矩嚴一點實在算不得什麼,更何況王家的下人可是有機會識字的,可惜王家並不常買人進府。   王府書房內,兩個中年人正在相對而坐,一人品茶,一人看信   “這清河崔氏,越發的墮落了。奪了別人的金榜提名,還在大庭廣眾之下,將苦主毆打一頓。這讓天下的讀書人怎麼看?”   王平是王家核心族人,現任太原縣令,說話間他把剛剛看完的信交還給了書房裡的另一個人。   “但是!這種事情對我等,五姓七望世家大族來說也不過是茶餘飯後的笑料罷了,大爺為何專門命人傳書到太原?”   書房裡的另一個人也是王家的二爺,河東節度使王鉑。   王鉑沒有說話,從書桌上拿出了另一封信,遞了過去。   王平恭敬的接過信打開一看,不由的大驚失色。   “大爺這次要和崔彥昭爭相位?!”   太原王氏大爺王鐸現任禮部尚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是相位有力的競爭者。   大唐的宰相製度較為復雜,包括中書令、門下省三品等職位,這些官員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們的權力往往受到皇帝的製約。   在唐朝,宰相們常常需要與皇帝共同商議國事,但最終的決策權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   而王鐸要爭奪的是其中權力最大的尚書仆射一職。   一直沒有說話的王鉑點了點頭說道:   “現在五姓七望,清河崔氏勢力最大,崔彥昭是吏部尚書,崔氏還據有兗海、武寧兩處節度藩鎮,朝堂上下四品以上官員數十位!如果崔彥昭再拜相,諸世家大族利益必將受損。所以這次是大家一起發力,甚至還有中官參與。否則才放榜,考試的內幕怎麼會讓那幫普通學子知道?”   王平聽到此言,不由的皺了皺眉頭,打心裡他都不同意,太原王氏主動跳出來和崔氏打擂臺。但是太原王氏,不是他說了算,王鐸、王鉑兩兄弟決定了的事,有人反對也沒有用。   “那大爺寫信到太原,是要我們怎麼配合?”   其實王鉑也覺得這事不合算,大家都是五姓七望,憑什麼要我太原王氏在前麵出力,而其它幾家卻在邊上拱火,但是從小到大,既然大哥決定了,王鉑都是無條件服從。   “長安那邊讓我們,發動太原王氏的讀書人,把這次科考的內幕宣揚出去,讓天下人都知道清河崔氏的醜態,其它幾家也會配合我們宣傳此事。”   王平疑惑的點了點頭說道:   “這沒有問題,但是僅僅這樣,似乎對大爺和崔氏爭相位幫助不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