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吐蕃(1 / 2)

盛唐挽歌 攜劍遠行 8345 字 8個月前

“不要慌張,吐蕃人沒有攻城器械!穩住自己的位置!”

“他們的飛梯不多,弩手列隊,有上來的就射!再用火油燒梯子!”

“吐蕃人遠道而來,他們不可能披甲翻過雪山!不要慌!”

“注意防護烏朵,刀盾兵在前,盾牌麵朝城外方向,不要向城下胡亂射箭!”

“不要露頭!不要露頭!不要露頭!”

在一群刀盾兵的保護下,方大福扯著嗓子,沿著城墻一直巡視,邊走邊喊。一時間略有些混亂的守軍漸漸有序了起來。

方重勇很慫,怕被吐蕃人的烏朵爆頭,所以都是他跟方大福交待,對方再來大喊。聲音洪亮不說,還有帶著一股令人信服的威嚴。

小城內知道吐蕃人攻城之法的人並不多,這裡的軍隊,目前為止,跟吐蕃交手的次數幾乎沒有。而且當初那批開元初的老兵,也多半退役不在了。

但方重勇恰好是那個“紙上談兵”的佼佼者!

不但經驗豐富的牛仙客有“秘籍”相傳,而且還有吐蕃人的軍法輔佐。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座城裡麵的所有軍人,包括王思禮在內,沒有一個人比方重勇更懂吐蕃的。

隻是看了一下吐蕃人的攻城進度,方重勇就心中了然,對方或許並不指望今夜就能攻下小城。

對方軍法裡麵明明白白寫著套路呢!

說得再明白點,吐蕃軍攻沙州小城,不過是就著“兵貴神速”四個字罷了,難道他們就隻攻打小城麼?

以吐蕃動輒動員數十萬軍隊的習慣看,或許這一波攻勢當中,沙州小城很可能隻是其中之一而已。其他地方,甚至是瓜州,都不排除被攻打了。

隻要吐蕃人攻下了河西走廊當中任意一座城池,那麼他們就能用那座城內的資源,去打造優良的攻城器械,從而四麵合圍攻打小城。

今夜暫且安全,不代表後麵一直安全。

古代沒有衛星地圖,沒有無線通訊,所以也不可能知道河西其他地方戰況如何。

砰!

一顆石頭打在離方重勇最近的那名刀盾兵的盾牌上,讓剛才還鎮定自若的方衙內嚇得一哆嗦。烏朵的威力他可是見識了的,身邊一個刀盾兵不小心露出來半邊肩膀,就立刻被烏朵拋出的石塊打中,瞬間肩膀就脫力耷拉了下來!

“停止朝城下射箭。”

方大福大喊了一聲,城頭上的傳令兵舉起火把揮舞起來,射箭的士卒立馬停了下來。

吐蕃人的攻城已經停了,大約持續了半個時辰不到,很顯然隻是試探而已。攻城過程中被摧毀了飛梯十五架,很可能就是他們這次所攜帶的總數。沒攻城器械了,所以就停下來了,這很符合戰爭的規律。

所謂“飛梯”,說穿了就是折疊樓梯。不用的時候折起來方便運輸與攜帶,用的時候便將其展開攻城。一般高度的城墻都能適應,優點是製造容易,成本低廉;缺點就是很容易被守軍摧毀。

“使君好眼力,這是吐蕃軍誘使我們向城下射箭。攻城隻是幌子,接下來幾日隻怕必有血戰。”

一身明光鎧的王思禮湊過來說道。

“嘿嘿,這些吐蕃人不知道吧,本官早已得知他們的計劃,在小城內囤積了大量弓弩箭矢。連西域胡商帶過來的貨都被我們收了!

某倒要看看,這些吐蕃人要拿什麼跟本官鬥!”

方重勇得意洋洋的說道。

當初做戲做全套,為了“證明”自己的消息是絕密而不是編出來的,方重勇不僅加強了沙州本地的守備,而且大肆收購軍需物資。敦煌本地市麵上的橫刀與弓弩箭矢之類“耗材”,都被府衙席卷一空!

方重勇承認他有賭的成分,但是他賭對了!

“方使君真是手眼通天,不愧是方節帥之子啊!”

王思禮忍不住感慨說道。

吐蕃人攻城半個時辰不到就停下,原因很簡單:他們發現沙州小城守備森嚴。

所遭遇的抵抗,完全不像是突然被襲擊毫無準備的模樣。

所以吐蕃人也不傻,既然攻城器械不到位,那麼……乾脆等天亮再說。城下都是以騎兵和騎馬步兵為主,確實不適合強行攻城,性價比太低了。

更何況,吐蕃軍的盔甲和輜重,都在後麵,現在隻是輕騎部隊。

“這裡倒是沒問題,隻是羅城那邊……”

王思禮憂心忡忡的說道,看著城下零零星星的火把,不知道吐蕃人到底是退走了呢,還是丟幾個斥候在城下虛張聲勢。

近期,沙州這邊得到王忠嗣派來的增援,方重勇大膽調整了部署。

放棄南麵壽昌縣的防禦,號召當地百姓前往羅城居住,將屯紮在壽昌縣的客軍郭子儀部調到羅城,加強羅城守備。使得唐軍皆集中於甘泉水(黨河)兩岸的區域,隻相隔一條河,可以互相守望支援。

有郭子儀在,方重勇認為羅城還是能守得住的。

不過此舉遭到了壽昌當地百姓們的極大抵製,方重勇不得已立下保證書,如果吐蕃人不來,沙州府衙負責報銷搬家的費用,那些人才不情不願的搬遷到了羅城。

如今看來,南麵的壽昌縣顯然已經被吐蕃人攻占,當然了,他們也隻是占據了一座空城而已。

“甘泉水泛濫,敦煌本地漕渠遭殃,唉,今年秋收可怎麼辦呢?”

王思禮搖頭嘆息道。

不管是羅城也好,小城也好,都不是緊緊挨著甘泉水的,倒是沒有被毀壞城池的危險。甘泉水這條母親河脾氣不好,本地人其實都是知道的。雪山融化的時候水量超大,奔騰如黃河。氣候嚴寒的時候直接斷流,脾氣可謂是喜怒無常。

所以本地人的居住地,都是離甘泉水有些距離的位置,一般來說,並不擔心河水泛濫。

唐代的敦煌地區已經形成了以甘泉水(黨河)為主乾渠,以馬圈口堰為總樞紐的水利體係。

建立了陽開渠、北府渠、都鄉渠、宜秋渠、神農渠、陰安渠、東河渠等七大乾渠貫穿敦煌綠洲,另有百餘條支渠呈羽狀分列於乾渠兩側。

乾渠上還設有堰壩和鬥門,這些共同構成敦煌地區發達的網絡狀農業灌溉係統。本地人,就靠灌溉係統吃飯,每年氣候穩定,收成也較為穩定,並不指望老天爺賞臉。

所以說甘泉水發洪水決堤了,敦煌本地百姓擔心的不是被淹死,而是從前多少代人不斷累積的漕渠,被洪水毀壞!

這裡的土地,都是“精準灌溉”,要是隻按“科技含量”看,比中原耕作水平要高得多。

由於敦煌地區冬季氣溫低,土壤凍結,無法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