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聯係東西,溝通南北,又是六朝古都,特別是明初把各地的能工巧匠遷來以後,這前店後場式的店鋪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僅從許多以手工業及其產品的名稱來命名的胡同、小巷這一點,就可約略感覺到這座城市當年的景象了。 明都北遷之後,南京作為南直隸,依然是皇親國戚的樂園。即使清朝時期,南京仍是兩江總督府所在地,江南幾省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這是正值民國,南京又成了首都,這裡水路、陸路四通八達,官僚商賈、文人墨客雲集於此,不可謂不繁華。 三山街靠近夫子廟,從明朝起,這裡就是這座城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正如楊家父親所說,傳說這一帶是明初搬走三座山包而形成的。 這楊家一直在三山街主要做南北貨生意,又批發又零售的,生意做得也不小。楊家爺爺過世早,楊家父親待人誠懇,頭腦也靈活,反正,除了違法的,什麼賺錢就做什麼,甚至旅館、澡堂子也開,在三山街一帶小有名氣。 到這時候,戊戌變法雖然已經過去好三十多年了,可以說已經沒多少人再議論那些事了。可是,洋務運動所產生的實業救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當年應運而生的工廠的確讓傳統手工業工場望塵莫及。 赫赫有名的金陵製造局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從十九世紀中葉組建以來,它不僅帶動了一批工場向工廠轉變,而且對南京商人的理念產生了很大影響。 於是,這做生意積累下一些資金和客源的,就躊躇滿誌地想做實業。那些技術含量低、投資少、周期短,銷路又比較好找的行業,自然是他們的首選。當然了,如果有什麼關係,能和兵工產品搭上邊的,也是求之不得的。 楊家二兒子叫興民,圓臉,大而亮的眼睛,瘦高瘦高的,走起路來不緊不慢,不大愛說話,可說一句頂一句,反映也比較快。楊興民自小就喜歡擺弄小東西,拆了裝,裝了拆的。聽說,那時楊家一個小鬧鐘壞了,大人還沒顧上送去修呢,就被小興民拆得四零八落的了,結果呢?沒法修,報廢了。 楊家父親見多識廣,不但沒責怪孩子,反而更看重這個二兒子。不是嗎?楊家父親也就是楊永寧膝下是三兒三女,前麵兩個是女兒,也就是興茹和興萱,很早就跟著家裡做生意了,吃了不少苦;興國是大兒子,排行第三,可成天誇誇其談的,不喜歡做生意,混到官場上去了。 等到興民長大點了,也就是念了幾年書、十來歲的時候,就送到人家工廠裡學工去了,一乾就是七、八年。楊家父親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亦工亦商,東方不亮西方亮,好把家業發揚下去。 楊興民所在的廠叫柳樹灣工具廠,主要生產和銷售手工工具,比如大小不同的錘子、斧子、刨子、鋸條、鉗子、改錐、銼刀之類的。廠址就在柳樹灣的城墻根上。楊興民,雖然不大愛說話,可心裡想到的事總是挺執著。這不,這天,也就是楊興國帶楊興東去過柳樹灣,一家人吃過晚飯閑聊的時候,楊興民又提了他的想法。 “爸,人家都辦實業哩,咱也開個廠吧?”“你還在想這個事?”“嘿嘿。”“我是說,咱這麼多年也積攢下一些。”“惦記上啦?”“不如辦個實業。” 楊家父親在聽楊興民說,可其他幾個姊妹已經議論開了。“辦實業哪裡有那麼容易呢?”“租場地、蓋廠房、買機器、招人,這都簡單,有錢就行。”“可沒有懂技術的老師傅、沒有自己保底的銷貨渠道,那肯定不行的。”“就是。”“辦工廠,光有一腔熱血不行。” 楊興民沒搭姊妹們的話,不急不忙地繼續對父親說:“我私下拉了幾個老師傅,也和幾個跑供銷的說好了,他們願意跟我乾。”楊家父親喝了口茶說。“你這是挖人墻角,不地道。”楊興民繼續說:“商場如戰場,不用手段怎麼能行呢。” “手段也不能這樣用。做事先做人,商海兇險,不能輕易得罪人;不然,以後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那,那你說得就……”“這事我再想想。”就這樣,楊家父親還是沒同意,楊興民想辦工廠的事兒拖了下來。 這天,楊興民在廠裡上班,掌櫃的喊了他過去一趟,說是東家要說個事。等他去了一看,王光華也來了。王光華比楊興民大幾歲,家裡也是在三山街做生意的,而且比楊興民家的生意還大些呢。 東家說:“你們兩個家裡都是做生意的,我喊你們來,就是想讓你們回去給家裡說說,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咱這個廠準備擴股,想讓你們兩家認購些股份。咱們廠子的情況,你們也清楚,我就不多說了。這入了股份,咱一年核算一次,或者分紅,或者漲股價,或者擴股。當然,也有外人想入的,我想還是先考慮你們兩家,肥水不外流嘛,哈哈。至於這次的股價嘛,掌櫃的和賬房才算過,十塊一股。入的時候,你們家主事的可以找掌櫃的談,也可以看看再說。”幾個被喊來的,沒有立即表態。 掌櫃的接著說:“啊,就是有一點要說清楚,入股可不是把錢存到銀行。存銀行,不但保本,而且有利息。但是,入股那可是共享共擔,要賺了錢,按股分紅;虧了錢,按股攤損,就是壓股價。這可得說清楚。不過,你們兩家都是做生意的,都懂這規矩。其他沒有了,具體的可以來找我。” “哦,今天這事有點突然,我回去給我爸說說看。”王光華回話說。“這是好事,回去就給我爸說。”楊興民也回話道。“哈哈,好,我等你們的消息。”東家說。就這樣說了說,便各忙各的事去了。 這柳樹灣工具廠的東家姓朱,叫喜貴,據說是明皇遠親的後代,不過,到這時早已從商多年了。這人一向為人正直,熱衷實業救國,很早就在柳樹灣開辦了這個工具廠。 這時南京的手工業比較發達,手工工具的需求也大,朱家向來講信譽、重品質,關鍵是淬火師傅好,做出來的產品呱呱叫,廠子挺紅火。 至於這次擴股是否順利,暫且還不明了;因為楊興民和王光華這兩個人一向不和,而且楊王兩家做事的風格也不大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