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這1趟的生意(2)(1 / 1)

紅塵啊滾滾癡癡啊情深   聚散終有時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至少夢裡有你追隨   我拿青春賭明天   你用真情換此生   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   何不瀟灑走一回   1983年,第一臺浪朝微機在濟南誕生,這是中國IT發展的新起點。以浪朝為代表的三大PC廠商將中國PC產業帶入了一個變被動為主動的新時代。   1990年,浪朝研製出全球第一臺中文尋呼機,並開發製定了全球第一個漢字尋呼標準,這一標準沿用至今。   1993年,浪朝在新加坡的技術人員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   以上內容來自百科,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子和半導體技術和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很小。特別是硬件方麵,差距沒像後來的一段兒時間一樣被拉開。   轉向貿工技,也無可厚非,最大原因是活下去。   某個水果可沒有硬件的製造能力,市值甩開幾顆星幾條街,做硬件製造不是很賺錢的。   香江這個時代的電子產品,最多的是電子表和計算器。   也製造這個時代常用的各種芯片,包括BB機的芯片,是全球BB機芯片的生產中心之一。   陶陶要做的產品,就是BB機了。   你們看不上BB機?哪位請站出來說話,知不知道啊,某個三十年後遙遙領先的科技企業,現在的產品也就是電話交換機,還不如BB機的技術含量。   你們曉得伐?   為嘛做這個不做別的?   以遊戲機為例,這個時代的遊戲機大約五百塊人民幣。數字的BB機也能賣到四五百塊。   價格闖關後的月工資大約一百元上下,一臺遊戲機或者BB機是普通人小半年的收入。   BB機這時代可是生產力,生產力你們曉得伐?   半年的工資買一個生產力,當然比買臺遊戲機好嘛,所以自然是BB機比遊戲機賣得快。   這個時代生產BB機的所有電子元件,能國產的優先國產,不能國產的都能在香江買得到。   BB機生產,肯定要算高科技企業吧,起碼比後來那個遙遙領先的高啊。   申請在蒲東落地生產,怎麼也得給一塊地皮吧,儂們說對吧。   總部大樓,修到東方明珠塔後麵,這要求不高吧。反正這地方,後來蓋的大樓也有很多都是一般般嘛,多陶陶一個不多,少阿寶一個不少,儂們說對不對嘛。   儂們曉得BB機最大的技術難關是什麼嗎?麵板?主板?芯片?   通通都不對好伐,BB機生產,最大的技術難題是,造出BB機殼子。   外觀專利好不好,正經的高技術高科技專利呀,儂們曉得嘛。   做BB機,別的都好辦,代加工業現在已經有了。   唯有殼子,這才是重中之重的關鍵性核心技術,決不能馬虎對待。   核心技術儂們曉得伐,對於高技術企業,這可是核心競爭力呀。   這種關鍵性的核心技術,當然是由創始人陶陶設計的,跨世紀級別的工業品設計,領先時代三十年的BB機外殼設計水平。再過三十年,這種BB機的外殼,也會是BB機行業的領先水平。   外殼嘛,現在沒有傻子會采用金屬外殼做通訊產品的,用金屬做通訊產品外殼,這不就是外行嘛。魔都話,洋盤,叫十三點也行,確實十三點啊。   通訊產品的外殼,肯定要用塑料製造的,這才是行家的想法。   香江的塑料大王姓李,人稱塑料李,未來會成為地產李。   老李最早是做塑料花的,全球最大的塑料花大王。   再之後是給海之寶的特種部隊人物模型玩具,做配件,再之後應該也做了變形金剛。   由於香江的地價兒和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塑料產業都在轉移,塑料李的旗下企業也一樣。陶陶也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便宜的生產設備。   塑料外殼的生產,關鍵是模具。采用代工的話,模具無法保證不會外流,沒辦法做獨家外殼。   以後陶陶和阿寶生產的BB機,一定要能讓人靠外殼就能分辨。裡麵分不出很正常,BB機裡麵,都是一樣滴嘛。   好兄弟阿寶肯定要帶著一起發財的,好兄弟講義氣嘛。現在有錢了,讓阿寶辦個香江戶口,做實港商的身份。   不然因為貼牌兒港商的身份,和汪小姐分了,虧不虧嘛。   港商身份雖然隻是寶汪分開原因之一,但把身份做實了,也算是少虧一點兒,儂們說是伐。   汪小姐下海後,也是掛靠在27號,做有進出口資質的外貿公司,這個資質到入世五年後才開始放開。汪小姐掛靠在27號,也是不能和港商有關聯的。   港商的資質,在這個時代算是外資,可以拿到對外資的一些優惠政策。自然也有一些限製,27號要求汪小姐不能和港商有關係,這也是限製之一。   阿寶是港商,陶陶現在是個體戶,以後是私人資本,這不就是合資嘛,也能申請到合資的一些優惠。   優惠的條件招商引資,之後幾十年也有,發展經濟引進外資嘛,不給點兒好處誰來嘛。   個體戶、私有經濟、港資、國資,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同的資質,拿土地的說法都不一樣的。這筆BB機的生意,最大的利潤將會是蒲東的地產增值。土地怎麼劃定,以什麼方式獲得土地,都是要談的嘛。   即使是八十年代,中國地產的價值也很高了,非農業用地的單位和後來一樣是平方米,一米幾百塊起。土地國有嘛,供給方市場,沒有第二個賣家的獨門生意,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啊。   算起來一公頃的地皮,價值遠高於地麵之上的生產經營,企業自然也買不起地皮。   沒地皮什麼都做不了,土地管理部門一般采用把土地長期租給企業來使用。這也是改革的項目之一,生活生產中的方方麵麵,改革無處不在。   土地隻是其中一項,土地作為巨額資產投入生產,自然會產生大量利潤。   管中窺豹,改革盤活了海量的社會資產,改革後迎來的巨大發展,這不就很正常。以前都是不能用的資產,現在能利用起來,自然會導致生產規模的擴大嘛。   土地算是國資,土地國有嘛。土地不會出售,隻會出讓使用權,這是基本國策。   國資這時候還不能和個體或私人合作做項目,個人或者私人拿不到土地轉讓權,隻能租土地使用,生產項目和生產活動要受到很多限製。   港資和外資,這時候已經可以獲得土地使用權。   國資這方麵的優勢最明顯,都是國家的嘛,土地算成投資額就行了。   改革以後國內投資額最主要的增加方式之一,就是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產生的,這也就導致了後來的土地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