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換做是你,便能夠穩住江山社稷了嗎?(1 / 1)

朱允熥心花怒放,然而表麵上卻還是裝作一副悲傷模樣。   他如今死了親爹,可不敢在朱元璋麵前露出高興的神色,哪怕是老朱有意要傳位給自己。   能夠在這裡聽到這些話,也說明前麵他賭對了,應該是他的行為讓老朱認可了他,這才有了現如今的這一幕。   這種自殺式的打法,居然讓他絕地逢生,而且就在幾日後,便讓老朱再次召見了他。   “朕為何不立秦王、晉王、燕王為太子,而是要立太孫,為何又要立你為太孫?”   朱元璋目光如刀,死死的盯著朱允熥,直接問出來了最為基本的問題。   這要是連最基本的為何要立他都說不出來,那就沒有必要說下麵的了。   “皇祖父不立秦王、晉王,乃是因為二位叔叔無人君之相,秦王、晉王戍邊尚可,但若是為君,卻是不成,特別是晉王,更是暴虐無道。”   “至於燕王,燕王並非皇祖母嫡出,雖被祖母帶大,可終歸不是嫡出,倘若立燕王,秦王、晉王必反無疑,屆時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當然,還有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無論立了秦王、晉王還是燕王,父親這一脈都沒有活路,因為我們的身份太敏感了,也太正統了。”   “皇祖父深愛父親,又豈會忍心我們兄弟慘死,故而皇祖父要立太孫而非太子。”   朱允熥胸有成竹,說的頭頭是道,臉上看不出一絲懼意,談話間顯得有理有據,令老朱是暗暗贊許不已。   這分析的都頗為正確,正是老朱擔心的地方。   “如你所說,立嫡不立庶,允炆乃是嫡長子,為何不立他,而要立你?”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揚,笑問道。   “回皇祖父的話,二哥雖名為嫡子,實則其母卻是繼妃,我母乃是太子妃,我才是名正言順的嫡子,大哥故去,而我便是嫡長子,我倒是要反問皇祖父一句,為何要廢嫡立庶?”   朱允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的反問道。   不待朱元璋說話,他接著又道:“既然我為嫡長子,那必然是要立我。至於為何不立二哥,我也想再問一句皇祖父,倘若您將江山給了他,他能擔得起這個江山社稷否?”   “胡言亂語!”   朱元璋大怒,嗬斥道:“你怎得知曉他擔不起這重任?”   “二哥自幼喜愛讀書,深受儒家教導,可卻隻聽儒家一家之言,對於其他言說則是嗤之以鼻,偏聽偏信之下,如何治理朝政?父親在時雖好儒家,可卻並不隻聽儒家。”   “爺爺您是皇上,您應該知道,治理朝政不能夠隻聽那些儒生誇誇其談,否則便會誤國、害國。可二哥呢?說得好聽是沉浸聖賢之道,說得難聽點便是書生誤國!”   朱允熥則是嗤之以鼻,那個朱允炆一味的聽信方孝孺、齊泰和黃子澄等人的言語,一味強力削藩,致使燕王反叛,後又令曹國公李景隆領兵出戰,一敗再敗,最終被朱棣以八百府兵起家奪得了整個天下。   一個識人不明的鍋是如何也甩不出去的,說識人不明還是幫他洗地了,用昏君二字來形容都不為過。   坐擁天下,卻能夠被一個藩王反叛成功,簡直就是無能昏君。   “北邊已定,北元不過是茍延殘喘罷了,如今四海升平,朝中大臣良多,隻需他能安撫天下即可,咱好生教他幾年,便能將其手段磨煉出來,如何不能治國?”   朱元璋心中知曉朱允炆的性子,若非其他孫子更不能選,他也不會選這個朱允炆了。   現如今朱允熥冒了出來,他這便立馬想要試試這個孫兒的究竟如何。   若是真要按能力選的話,他毫不猶豫會選擇朱棣,隻是那麼一來,朱標一脈恐怕將會再無生機可言了。   老朱雖然沒有讀過太多的書,可對於人性他可經歷了太多,也了解的太多了。   “敢問皇祖父,倘若二哥為太孫,您是否想要將涼國公、開國公等一批勛貴將領剔除掉?”朱允熥也不遮掩了,直接抬起頭直視朱元璋,問道。   朱元璋瞇起眼睛盯著麵前的這個孫兒,並未出聲。   而朱允熥毫不在意的接著說道:“隻有將他們先拔除的差不多,我二哥的位置方才踏實些,那時候再用文臣治國,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來了,想必這便是皇祖父的想法吧。”   朱元璋不置可否的輕輕點了點頭。   “可皇祖父您有沒有想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無論是誰當了皇帝,都會進行削藩,而一旦削藩,勢必觸及藩王們的利益,到時候九大戍邊塞王反他,以他優柔寡斷的性子,如何能敵?”   “放屁!親王戍邊是咱定下來的事情,他如何敢削?而且話裡話外的意思,哪怕是你當了皇帝也要削藩不成?!”   朱元璋怒了,他沒想到這個混小子居然想削藩。   親王戍邊是他定下來的國策,目的就是為了替大明擋住那些韃子,可現在倒好,在自己孫子的眼中居然成為了眼中釘、肉中刺。   “對!皇祖父,您在時,他們定然不敢有所異動,可倘若孫兒等人上位,他們必定會蠢蠢欲動,諸王擁有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在他們的封地裡,他們就是一個個小朝廷一個個土皇帝。”   “現在,他們是我的親叔叔,可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長此以往,血緣越來越淡薄,兄弟間的情誼也越來越淺,甚至於一輩子都可能見不到幾麵,誰能夠保證他們便一直不會反?”   “自漢以來,先有七王之亂,後又有八王之亂,歷朝歷代,藩王造反的例子是數不勝數,孫兒在這不是想要改變藩王戍邊的政策,隻是想要削弱一些藩王的權力而已。”   朱允熥知道這是朱元璋定下來的國策,是不可能改變的,故而才這般說辭。   朱元璋深思良久,在他當初看來,無論如何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子孫,可倘若從下一代的皇帝看來,倒也還真是一個麻煩。   良久,他才緩緩說道:“換做是你,便能夠穩住江山社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