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是不是想打架啊?(1 / 1)

最新網址: 李偉走後,方孝孺臉上依舊喜色不減,興沖沖的收起《李學》離開了書院。 進宮後,他還是先去找了朱標,畢竟兩人師兄弟好說話,待朱標先過目之後,才跟著他到對麵的武英殿去找朱元璋。 朱元璋最近這段時間在聽了宗勒和孫碧雲的講經授道後,雖從中略有所得,但卻並不滿意。 僧道終究是世外之人,論裝神弄鬼、籠絡人心他們確定可圈可點,但若論治政實學他們就不行了。 在這一點上,儒家做的就比他們強得多,儒家這些人臉皮奇厚,博納百家之長,統統收到自己門中,冠以儒學之名,不論是權謀政治,還是理政實乾,在儒門之中都能找到相應的理論。 儒門能獨攬朝堂上千年,可不是白來的,佛、道或許可以做為一種補充,但絕對無法取而代之。 看明白了這點之後,朱元璋就是一陣頭痛。 “難道咱就真離不了這些文人儒士了?”朱元璋皺眉喃喃自語。 “陛下,太子殿下求見。”小太監稟報。 朱元璋頭也不抬,隨口道:“讓他進來吧。” “遵旨。” 小太監退下,隨後朱標便領著方孝孺走了進來。 “參見陛下。” “父皇。” 兩人見禮,朱元璋隨手一揮,開口問道:“標兒,你找咱有何事?” “父皇,這是希直的新作,此作開創先河,其中哲理發人深醒,於治國大有裨益,兒臣以為可比聖賢經典,特來請父皇過目!” 朱標對他這本書大加贊賞,雙手捧起呈給朱元璋。 朱元璋瞥了眼方孝孺,其實在看到朱標是帶著他來的時候,朱元璋就猜到了肯定又是這個方孝孺出了什麼新作了。 不過對此他也並不反感,尤其是上次方孝孺根據李偉那番言論寫的那個生產為本的文章,讓他也頗為欣賞。 不過朱標這句“可比聖賢”就有些誇張了,若真如此,那這方孝孺就可能成為儒家聖人之一了! “嗯,那就讓咱也欣賞一下吧。”朱元璋伸手接過,當他打開看清裡麵的內容之後,心下頓時恍然。 這什麼知行合一的理論是李偉之前在酒宴上提起過的,他當時就已經知道了,而且他也一直在等著方孝孺能把這套理念著成一部治世經典。隻是後來他事務繁忙,再加上馬皇後的離世,便把這事忘到了一邊,直到此時又看到方孝孺這本新作,才想起這事來。 “嗯,不錯!” 朱元璋連連點頭。 方孝孺的這本新作,不但把李偉說的那套理念闡述完全了,而且他還吸取了李偉多用白話文的想法,在這本書中用詞簡單直白,通俗易懂,這種做法更是讓朱元璋這個布衣出身的大老粗很是贊賞。 在翻閱了片刻後,他的心中不由漸漸升起了一個新的想法。 既然佛、道取代不了儒家,那他便將這儒家一拆為二,相互製衡,那不就行了嗎? 現在有了這新學,與之前的那些經典理學在許多方麵都有矛盾沖突,若是將此新學傳播開來,肯定能在儒家中分割出一部分文人另成一派! “標兒所言不差,你這本新作的確堪比先賢經典!” 朱元璋簡單禦覽了一遍,便開口予以肯定,隨後合上這本書,向方孝孺道:“這樣,明日你便去國子監任博士試講,向學子們傳授你這些理念。” “謝陛下!” 方孝孺聞言,心中也是一喜,不僅是因為自己終於有官身了,更因為能將這套理念傳播於世。 謝恩後,方孝孺遲疑一下,又道:“陛下,此作尚未定名,臣鬥膽煩請陛下賜名!” “嗯?這不是有名字了嗎?” 朱元璋微微一怔,低頭看了一眼封麵上的“李學”二字。 他也清楚這個理念最初是由李偉提出來的,所以對李學這個名字也並不意外。 方孝孺拱手道:“回陛下,臣這部新作的理念是李大人所提出的,因此臣起初便將其命名為李學,然而李大人淡薄名利,婉拒了此事,所以臣便想在此勞煩陛下賜名。” 朱元璋聞言,心中不禁冷哼一聲,什麼淡薄名利,在他看來這小子就是怕他再給安排新任務! 就偷懶這一點上,他是把這小子看得透透的! 當然,李偉也把他看的透透的! “既然此書是你們書院的兩位老師共同所作,那就叫明黃理學吧。”朱元璋理所當然的道。 李偉猜得很對,而且朱元璋覺得自己這個命名很合理,方孝孺和李偉都是明黃書院的人,他們作的學說,命名為明黃理學,這多合理啊! “是,臣遵旨!” 方孝孺對此倒沒什麼意見,他自從進入明黃書院,在與李偉的相處中雖然受了不少委屈,但也多次大受啟發,讓他對這書院也漸漸有了些感情。 朱元璋定下此事後,又向朱標說道:“標兒,回頭你督辦一下禮部恢復科舉的事,雖然高信被斬了,但科舉之事不能停。” 科舉之事雖是高信提出來的,但卻並非他一人之事,禮部上下,包括地方各府縣,都有參與其中。 現在的科舉可不像後世高考那樣方便,一年來一次也輕輕鬆鬆。 朝廷要開科一次,首先得讓州縣舉行院試選秀才、省府鄉試選舉人,最後才是舉人進京參加會試、殿試,考出前三甲。 一甲就是大眾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進士,三甲同進士,多的時候四五百人,少的時候幾十,至於具體要多少,那就得看朱元璋刀人的速度了。 “兒臣遵旨!” 朱標立即恭聲答應,他當然也很清楚父皇的刀速,如今朝廷正是缺人之際,這次開科他定要多招些賢才進來才行! 自胡惟庸被殺之後,中書省大半官員被牽聯,再加上範敏貪汙、“李黨”倒臺,文官死了一批又一批,如今朝廷職缺嚴重! 而且這還沒完,朱元璋接著來還要再起屠刀,把那些暗中興風作浪的東西都揪出來,再砍一大批! 刀速太快不趕緊招人是不行的! 朱標和方孝孺兩人各自得了聖命,隨後便一起告退離開了。 朱標回到自己文華殿,準備督辦科舉之事,而方孝孺則是去領了官服憑證,準備進國子監講學。 當然,明黃書院這邊他也不會放棄,抽時間還是會過去授課的。 …… 大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設立了國子學,後來改名為國子監。 國子監有三等六堂,一等率性堂,二等修道、誠心兩堂,三等正義、崇誌、廣業三堂。 其中的學子,以各地選貢的貢生為主,另外還有皇帝賞賜官員子女的名額,以及一些會試落榜留級的舉人等等。 這些學子中,除了少數是交錢進來的之外,其他人不但不用交學費,還有補貼的食祿可拿,除了這些明確的待遇,還有其他許多隱性的福利,比如與秀才等同的一些待遇,像是免除丁役之類的,還有監生中優秀者可以經舉薦進入朝廷各衙門觀政歷事等等,可謂是好處多多。 方孝孺是宋濂的得意門生,在文人圈子裡名氣很大,國子監祭酒宋訥得知他要進國子監後,也很是高興,特地下令召集優秀學子前來聽講。 國子監的學子也都非常期待,早早的便齊聚一堂,想聽聽這位聞名已久的才子會給他們講授些什麼。 率性堂,祭酒宋訥和司業杜敩兩位堂官端坐,其他人包括方孝孺都依次而立,中間便是拱立靜聽的數十名優秀學子。 這裡的規矩可比李偉那明黃書院嚴得多,學生們連個桌椅都沒有,更別說隨便亂講話了,誰要是敢違反紀律,監丞的鞭子立刻就會落下來! 眾人就位,坐在主座上的宋訥首先開講: “理者萬物之本也,物、人各有一理,皆源於此,如三綱五常……” “然人欲過甚,則背棄天理,故需存天理,滅人欲……” 宋訥是程朱理學的信奉者,開口就是程朱理學的經典理念。 眾學子也都是熟讀程朱理學,對此頗為認同。 但方孝孺卻是微微皺眉,這些理念他之前也是熟讀的,但是與他剛作的這部明黃理學相比,卻有不小的出入,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選擇了李偉提出的這個新學,現在再聽到這些程朱理學的舊觀念,就忍不住想要開口反對。 不過想到國子監的規矩,他還是忍了下來,打算等會宋訥講完了再說。 這也就是他了,要是李偉在這裡,估計上來就開噴了。 什麼滅人欲,這些人逼逼這麼多,也是為了滿足帝王的人欲,百姓的人欲就得滅了,他們這些權貴的人欲就是天理應當的。 欲望是人類進步的最大驅動力,隻要循規蹈矩,不使用非法手段,再大的欲望也沒什麼錯。 套用後世的話,人若是沒有理想,那與鹹魚有什麼分別? 片刻後,宋訥講完,杜敩又補充了兩點。 一點一小時,整整補了一個時辰。 眾學子雖然心裡頭煩得不行,但麵上也不敢有絲毫不敬。 等杜敩講完,終於輪到正經的老師,也就是博士們講學了。 “今日咱們國子監來了位新博士,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是太史公的得意門生方孝孺!” 宋訥首先向眾學子介紹了一下方孝孺的身份,宋濂主修元史,所以他們這些文人都習慣稱其為太史公。 學子們對此早有耳聞,在宋訥介紹完之後便紛紛向方孝孺見禮: “拜見方博士!” 方孝孺也是揖手還禮。 隨即宋訥又道:“下麵就讓方博士來給大家講授他所帶來的新學,你們要認真聽!” 宋訥說完之後,便示意方孝孺開講。 方孝孺早已忍耐多時,得到允許便立即上前一步來到正中,開始講述朱元璋親自賜名的這個《明黃理學》。 “心即理,知行合一!天理者,何也?非空談也,需格物致知,知行並進,以實踐來驗證,時時自省,方得天理……” 方孝孺一開口,學子之中便有一些人覺得眼前一亮,這種說法可是新鮮的很,跟程朱理學明顯不同。 但是宋訥與杜敩這些人卻是立即皺起了眉,他們都是程朱理學的信奉者,對這些明顯唱反調的理念自然是極為反感。 “方博士此言差矣,正所謂格物致知,需先知而後行!若按你這說法,知行並舉,那豈不是會行差踏錯?” 杜敩忍了片刻,終是忍不住出聲打斷了他。 方孝孺絲毫不介意,在開口之前他就料到了,這種新理念必然會受到他人的駁斥,這是不可避免的。 “天下之理何其廣,如何能盡得?如此窮盡一生而不可得,便無所行,豈不是碌碌無為?”方孝孺。 “泛觀博覽,終能致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有知而無行,不可謂之知,正所謂,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得天理,終需知行一體並進!” “謬論!” 杜敩辯駁了兩句,便忍不住怒斥。 眾學子見老師吵起來了,頓時興致大漲,也有種躍躍欲試的沖動。 “希直,你這些理論是從哪裡聽來的?”宋訥皺眉問道。 方孝孺也不隱瞞,直接道:“這是我聽了李偉李大人的指點,才有此心得,著成此學。” “嗬,難怪,原來是李黨奸佞!” 杜敩聽到這話,立即冷笑一聲,直接就開始了人身攻擊。 宋訥也是大皺其眉,有些責怪的道:“你不要聽那個李偉瞎說,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一個不通禮數的莽夫,能懂些什麼?” “就是,此人為禍朝堂,雖風光一時,但最終還是被陛下罷黜了,萬不可聽信此人的妖言!” 旁邊的學正、學錄等人也開始加入討論。 “不是啊,我之前好像聽過這些說法,細思之下,我覺得也挺有道理的!” “怎麼,你也是李黨奸佞?” “……” “你不要動不動就李黨奸佞,咱們現在討論的是這種新學!” “異端偽學,有什麼好討論的……” “你這是食古不化!” “你說什麼?是不是想打架啊?” “打就打誰怕誰啊?” 五六個博士,十幾個學正、學錄爭得麵紅耳赤,擼起袖子就要從文鬥上升到武鬥。 眾位學子們也跟著不安分起來,私底下一陣竊竊私語,眼看著也要吵吵起來,連監丞鳴鞭都阻止不了。 “好了好了!都別吵了!” 宋訥猛的起身大喝一聲,眾人這才逐漸安靜下來。 不過許多人依舊是怒目相視,一副不能在文學上辯出個對錯,就要在武學上分出個高底的架勢! 宋訥蹙眉掃視了眾人一眼,心裡也是惱怒不已,也就是他一把年紀打不動了,又身處主官之位責任重大,否則他也想下場跟這些人辯上一辯! 雖然方孝孺的這套新理念很吸引人,但是程朱理學畢竟相傳已久,國子監中的眾人更是爛熟於心,雖有一些比較開明的老師和學子對此頗感興趣,但大多數的師生依舊是持反對意見,包換宋訥這個祭酒。(本章完)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