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二 1鏡到底,是不是很大膽?(1 / 2)

大詩人的《無極》動作還是很快的,自他喊出宣言後,路平安第二天就收到了項目準備立項的消息。

整個北影廠都被調動了起來,同時業內相關大拿似乎都被聯係了一遍。

路平安這邊的楊老先生也被打了電話。

看著就像是整個北方影壇,甚至是整個內地影壇的資源都被調動了起來,那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要出征一樣。

劇組的幾個出品方監製就在那感慨,說大詩人不動則已,一動起來,那真的是風雷陣陣,地動山搖,搞慣了大場麵的老謀子怕是都得和他學學。

大家感慨著,期待著大詩人的史詩電影。

路平安這邊隻求到時候大詩人別讓自己站臺就好。

休息完畢,路平安起身,敲了敲導演話筒。

劇組一幫演員頓時停下交談,準備聽指令。

“大家各自的戲份都想好了吧,接下來先過幾遍。”

一聲令下,現場數十位演員開始準備,隨後開始走位。

現在拍攝的是博物館夜間的場景。

夜晚甲骨文龜甲效果一顯現,博物館就成了一個小社會。

現場就會是蘿卜開會,但依舊會井然有序。

想要呈現出亂中有序,同時讓影迷們仔細觀察還能發現不少彩蛋的效果,這就需要每個人物都按照自己的人設來演。

好在,博物館中的人物雖說都是蠟像,但在設定中,性格方麵還是會和原本的歷史人物有相關性的。

另外現場的所有演員都是科班演員,這種事,不難。

於是在鏡頭中便出現了“來自幾個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商人在聊生意”、“屈原裝扮的古人和貝多芬裝扮的洋人在鋼琴前探討音樂”、“關羽提著刀站著,麵前一幫人在那拜,關羽一臉懵逼”、“兵馬俑裝扮的和自由女神像裝扮的兩個蠟像一對一聊天”“幾個帝王裝扮的蠟像抬頭看著巨大的地球儀熱烈討論”“萬戶嚷嚷著讓人給他的火箭椅點火”.

這些都是背景鏡頭,在成片出來後這些人中間還出現許多非洲野生動物穿插行走。

總之復活後的博物館,奇妙地很。

有了這層熱鬧,主角和司馬遷在一眾背景板中邊走邊演,鏡頭也便豐滿了起來。

走了幾遍便,正式開拍。

接下來會是一個長鏡頭。

這還是路平安第一次在改編中使用長鏡頭技巧,此刻他也很是興奮。

長鏡頭對導演來說,是有一眾說不出來的征服欲的。

以前路平安沒這種感覺。

但這次經過討論後說要用長鏡頭。

試了一遍後,路平安內心就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種顯擺的欲望:一鏡到底哦,是不是很大膽?

“兩位老師都準備好了吧?”

“沒問題了。”

古裝文人裝扮的葛優捋了捋長長的假胡子,一臉自信。

範偉也是一樣:“我也可以了。”

“好,各單位注意”

沒一會兒,隨著指令響起,鏡頭正式開拍。

鏡頭裡,葛優一身司馬遷裝扮,腰間一個小挎包,看著有些道骨仙風,手裡拿著竹簡和毛筆,邊走邊紀錄。

原版中,羅斯福拿著槍,開始“狩獵”,這是羅斯福的一個典故,是歷史人物的體現。

現在換成邊走邊記錄,完美替代。

主角範偉一路跟著他,邊走邊聊。

這一段是主角第一次進了博物館,遭遇了“復活”,被小人兵們搞得欲仙欲死後,司馬遷出現,引出博物館復活的秘密。

“司馬。。。遷哥,遷爺爺。。。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

被司馬遷救下後,主角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因為司馬遷是唯一一個看著正常的“人”。

懵逼、緊張再加好奇之下,兩人穿過一眾背景板,主角問道。

司馬遷則是一邊走,聽著主角提問的同時,和背景板們打招呼。

“小關,刀收收。”

關羽收起到,抱拳行禮。

“小貝,換個曲子。”

貝多芬旁的屈原聽到後,用手語示意貝多芬,貝多芬手裡動作一換,曲子也換了一首。

一路走過,都是歷史人物,生活氣卻是十足。

同時這些對話也隻是一閃而過,主角和司馬遷的對話並不會被喧賓奪主。

和一幫“朋友”打完招呼,司馬遷回頭兼顧主角的問題:“可以,但隻能問一個問題。”

範偉的臺詞和原版的差不多:“好。。額,怎麼隻有一個?不是應該和電視裡一樣,問三個問題實現三個願望那樣嗎?”

司馬遷停下腳步,轉頭看著主角,一副智者模樣,滿臉嚴肅:“禍莫憯於欲利也。”

主角哪裡聽得懂啊,大腦袋一歪:“啥?”

司馬遷:“意思是,想得美!”

主角:“。。。”

司馬遷繼續道:“自立才是通往精彩生活的關鍵,你得自己去尋找答案。”

主角繼續懵圈。

司馬遷這時也裝完了比,問道:“說吧,想問什麼?”

主角問出了終極問題:“我是想問,那什麼,不是我不禮貌,你別誤會,我是說,這裡的這些東西,不都應該是.”

司馬遷搶答:“伱是想說都是死的?”

“對。”

司馬遷打了個響指:“跟我來。”

兩人出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