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名校 英國十大名校 1.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096年。它坐落在英國牛津市,是英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也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學府之一。 2.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是英語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209年。它位於英國劍橋市,是英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也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學府之一。 3.帝國理工學院 帝國理工學院是英國著名的皇家理工學院,也是世界著名的科技類大學之一,位於倫敦市中心。它在科學、工程、醫學、商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4.倫敦大學學院 倫敦大學學院是英國最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位於倫敦市中心。它在醫學、法學、教育學、社會科學、藝術、生物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5.曼徹斯特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是英國最大的單校園大學之一,也是英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位於英格蘭西北部。它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法學、教育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6.伯明翰大學 伯明翰大學是英國最大的單校園大學之一,也是英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位於英格蘭中部。它在自然科學、工程、法學、教育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7.愛丁堡大學 愛丁堡大學是蘇格蘭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英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位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它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法學、教育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8.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英國著名的社會科學類大學之一,位於倫敦市中心。它在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9.華威大學 華威大學是英國著名的現代研究型大學之一,位於英格蘭中部。它在經濟學、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10.布裡斯托大學 布裡斯托大學是英國著名的研究型大學之一,位於英格蘭西南部。它在工程學、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聲譽。 蒸汽機車 一、蒸汽機車的發明:世界上第一部蒸汽機車是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製造的,他所研製的第一輛蒸汽機車“布拉策號”於1814年試運行成功,1825年他親自駕駛與別人合作設計製造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在新鋪設的鐵路上試車,並獲得成功。蒸汽機車是利用蒸汽機,把燃料(煤、柴油、天然氣)的化學能變成熱能,然後再變成機械能,而讓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和關鍵工具。蒸汽機的發明十分重大:一是徹底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狀態,迅速的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範圍;二是標誌著從而人類進入蒸氣時代;三是蒸氣替代了人類勞動、縮短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效率;四是揭開了人類工業文明的序幕、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五是推動了機械工業甚至社會的發展,解決了大機器生產中最關鍵的問題,推動了交通運輸空前的進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蒸汽機車一直是最常見的機車,直到20世紀中葉開始逐漸被內燃機車所取代。 二、電視的發明: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是由費羅·法恩斯沃斯、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貝爾德三人各自獨立發明的。但三人發明的電視有區別:比如貝爾德(全名是約翰·洛吉·貝爾德)發明的電視是機械掃描電視,費羅·法恩斯沃斯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的發明電視是電子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歷史上,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因此被稱做“電視之父“。雖然如此,這種看法也有爭議:因為在同一年,俄羅斯人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他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電視係統和1927年費羅·法恩斯沃斯兩人也分別發明了電視。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臺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由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電視的發展十分復雜,因為幾乎同一個時期都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1928年貝爾德的公司生產出貝爾德c型電視機,這是世界上第一臺量產電視機。 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誌。17世紀時,英國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英國的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術革新為目標的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革命的發生並非偶然,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係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影響範圍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還擴展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誌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 興起背景 1500年以後,英國經濟表現出快速向前躍進的勢頭。在18世紀,一係列的發明改變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麵貌,並且導致了工廠製度的產生。在這些年裡,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而且所有這一切夾在一起,相互作用,使人們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通過不斷的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他們使人類的勞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 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七年戰爭是英法爭奪霸權尤其是殖民地和海洋統治權的戰爭。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深刻變化,英國資產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以便掠奪殖民地,擴大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七年戰爭使英國擴大了海外殖民地,對這些殖民地的直接掠奪,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資金。七年戰爭後,北美、印度、西印度群島的部分地區、非洲的部分地區都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從此,英國對這些殖民地進行了瘋狂地掠奪。正是因為英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巨額財富,並把這些財富運回國內轉化為資本,才使得工業革命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保證,從而得以順利進行並最終完成。 前提條件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還是一個封建專製的農業國家,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集團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全國有人口550萬,其中410萬人住在農村。最大的城市倫敦人口也隻有20萬,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過2萬。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原因來解釋工業革命能首先在英國發生。 (1)君主立憲製的確立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成功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如下:1、國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2、國王無權廢止議會通過的法律;3、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4、人民有請願權;5、國王不得乾涉議會的言論自由,不得因政治行為拘禁議員;6、必須定期召開議會。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規定國王的法令必須由有關大臣的簽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須執行議會的決議,不同意議會的決議,大臣就須辭職。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製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製的建立,內閣製的形成和近代議會製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隻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雇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與後來的資本積累不同,前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建立之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出發點。後者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大生產過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者稱為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在國內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例如國債製度、創建銀行和股份公司、嚴密的稅收製度三個途徑完成的。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1600年英國在印度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遜公司。英國在印度采取的是強迫式貿易。如強迫印度農民種鴉片,輸出到各國取得高額利潤,中國也是受害國。英國低價收購印度大米,再賣給其他國家,獲取暴利。 英國殖民者對於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麵進行殘酷的消滅屠殺,另一方麵進行掠奪式的貿易。1670年英國在北美創立的哈德遜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國就是這樣通過強迫和掠奪的貿易,使大量的財富和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回國內。 由此可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近一百年間,英國政府通過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強盜式貿易、販賣奴隸和對國內人民的剝削,完成了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個先決條件——大批的自由勞動力與大量資本。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早在15世紀,英國農村的半農半工的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到15世紀末,穿梭於城鄉之間的呢絨商人為了加快生產速度,逐漸地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係起來,形成了早期的毛織業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在16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占主導地位。英國手工工場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與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關係。在中世紀末期,法國、尼德蘭等國的手工業技術水平超過英國,擁有大量的技術熟練工匠。 但是,不斷發生的宗教戰爭,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人英國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英國圈地運動的深入,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為英國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種技能的廉價勞動力,於是集中的手工工場逐漸地發展起來。至於分散的手工工場就更為普遍了。所有這些,意味著英國資本主義結構已經在封建社會內部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機器的發明必須以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基礎。16世紀以前,整個歐洲都受到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麵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培根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從中獲得知識,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在培根看來,知識並不像經院哲學那樣隻是空談,嚴重地脫離實際,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識之所以成為力量,就在於它能起到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進生產的發展。培根提倡認識自然要通過科學實驗。他認為,實驗是觀察、認識和形成知識,得到新發現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對英國自然科學家產生積極影響,活躍了17世紀英國自然科學領域,解放了生產力。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這個時期除英國之外,整個歐洲在自然科學方麵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對英國自然科學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波蘭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創立“太陽中心說”; 法國的數學家勒內·笛卡兒(1596年—1650年)發明了解析幾何;意大利的科學家伽裡列奧·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動力學方麵取得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伊薩克·牛頓(1643年—1727年)繼承和發展了伽利略的科學突破,並在許多領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說:“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在這些科學成果中,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每當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製度誕生的時候,反映到意識形態方麵,總是要有新的經濟學理論為先導。這種新學說為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製度大聲疾呼,宣傳它的優越性,指導人們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經濟學理論在鞏固和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製度方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初,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就已經為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大。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再單純表現為貨幣的積累,而且也表現為生產的增長,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擴大。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乾預經濟生活和限製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譯本名為《國富論》)。這本書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第一部係統而完整的著作,是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在思想上的體現。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英國的毛織業是十三四世紀由尼德蘭工人引進的。此後幾百年間,毛紡織業在英國城鄉廣泛地發展起來,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占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采煤、製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到了17世紀初期,英國集中的手工工場和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極為普遍。但是,英國工業生產品的質量在當時還不及西歐的某些國家。那時,英國的粗毛呢還要到荷蘭進行最後的加工。英國的冶金業、采礦業和采煤業,在16世紀到17世紀剛剛起步。就礦石開采的數量和加工的技術而言,在17世紀前半葉,英國還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業部門的生產水平也不如法國。不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生與成長有其本身的特點,就是資本主義關係深入農村,使英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遭到劇烈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18世紀,雖然毛織業在英國是最發達的工業,但這種工業是從封建社會後期發展起來的,受政府嚴格控製,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保證質量,維護民族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的信譽,但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毛紡織業技術的更新。使這個行業的生產過程僵化、定型,成為一個保守的、毫無生氣的、傳統的生產部門。而英國棉紡織業則不同,它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英國棉紡織業是1588年由尼德蘭技工引進的,到17世紀才在蘭開夏建立生產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產基地散布予農村,不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約束,也不存在生產上的清規戒律,沒有傳統的阻礙。因此,棉織業具有良好的技術改新環境。18世紀以前,英國棉織業的原料主要靠進口,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在國際市場上產品質量不及印度,同類產品的價格比印度的貴50%—60%,英國棉織業的處境十分艱難。 英國棉織業為了求得生存,為了抵製印度棉布,就隻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因而,進行技術革新勢在必行。其次,棉織品適宜於普通大眾日常穿著,且價格較毛織品低廉,屬於低檔商品,國內外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可見,棉織業更適合於發明新機器,推廣新技術,創造新產品。所以,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新興的棉紡織業的技術革命開始了。 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係。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總之,可以說,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種種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係列排列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能夠在歐洲其他國家看到他們具備其中一個或幾個因素,有的甚至很顯著。但是,隻有英國具有如此豐富的各種因素的結合,這些因素積累觸發了一種連鎖反應,即一個遞增的、自我持續的技術發展過程,這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 技術革新 棉紡織技術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首先發明飛梭,提高織布效率一倍,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奏曲開始了。織布革新以後,造成織與紡的矛盾,從而出現了長期的“紗荒”。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裡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紗機,即珍妮紡紗機(以他的女兒的名字命名的)。它能同時紡16—18個紗錠,提高了工效15倍。這樣初步解決了織與紡的矛盾。但珍妮機有缺點,由於它是用人力轉動,紡的紗,細、易斷而不結實。為了克服這個缺點,1769年,理發師兼鐘表匠理查德·阿克萊特製造了水力紡紗機。從此,機器轉動不再用人力,這是一個重大進步。水力紡紗機紡的紗,韌而粗,可作經線。由於它使用水力,必須靠河邊新建廠房。1771年,在得比附近的克隆福得建立了第一座棉紗廠,雇了600個工人.這樣就突破了原來的手工工場階段,開始進入近代機器大工廠階段。為了解決紗粗的問題,1779年青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綜合了珍妮機和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音譯為繆爾紡紗機,又稱綜合精紗機)。騾機同時能轉動300—400個紗錠,極大地提高了工效,而且它紡出的紗,又精細又結實。紡紗機的不斷發明和改進,出現棉紗過剩,這樣又推動了織布機的發明。 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製成了水力織布機,提高了工效40倍。1791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個織布廠。隨著棉紡織機器的發明、改進和使用,與此有關的工序也不斷革新和機械化。如凈棉機、梳棉機、漂自機、整染機等,都先後發明和廣泛使用.這樣,棉紡織工業整個係統都實現了機械化。由於18世紀60—80年代發明的棉紡織機都是工具,它很快為英國其它輕工業部門(如毛紡織、麻紡織、絲紡織、造紙、印刷等)加以改進采用了。19世紀初,英國整個輕工業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 動力技術 隨著棉紡織工具機的發明和推廣,原來的動力(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生產形勢,因而使蒸汽機的發明成為迫切的需要和可能。正如馬克思指出:“正是由於創造了工具機,才使蒸汽機的革命成為必要。”(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2頁)1769年,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機械師詹姆斯·瓦特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多次試驗,製成了第一臺單動式蒸汽機,從此這個吞吐煙火的大力士“魔王”出世了。1782年,他經過改進又製成了聯動式蒸汽機。 蒸汽機的發明,是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使人類由二百萬年來以人力為主的手工勞動時代進入了近代機器大生產的蒸汽時代。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英國各個工業部門機械化。各種工具機都需要動力推動,蒸汽機可以完成這個任務。蒸汽機開始應用在輕工業上,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以後,它陸續運用到各個工業部門,在冶金工業上開動鼓風機,在采礦工業上開動排水機,在交通運輸業上開動火車和汽船等等。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臺、馬力37.5萬匹。 領域 發明者 機器 棉紡織領域 約翰·凱伊 1733年 還可以織更寬的布幅,並把生產效率提高了1倍,造成紗缺失。 哈格裡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4年 標誌工業革命的開始 阿克萊特 水力紡紗機 1769年 紡出的紗比一般的紗更細,更結實 工業革命特點 社會特點 (1)它是從棉紡織輕工業開始的。這是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銷路廣,獲利大。加之,英國的棉紡織工業是新興工業,它受封建行會和習慣勢力的束縛較少,容易使用新技術和新機器,同時英國當時的棉紡織品質量不如印度和中國,為了競爭也迫切需要進行技術革新。 (2)它是以解決動力問題作為關鍵和重要標誌的。從古代至近代,人類社會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工具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如石器時期、銅器時期、鐵器時期等,可是到了近代機器出現以後,則往往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動力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如蒸汽時代、電汽時代、原子時代等。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既是英國工業革命和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突破輕工業部門向縱深發展的關鍵。 (3)它是以機器的發明、使用和製造為中心。用機器操作代替手工勞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主要標誌,用機器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主要標誌。也就是說,手工勞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對象,機器生產是這次革命的結果,機械化是這次革命的中心。英國最早在18世紀60年代以發明紡紗機和蒸汽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式開始的標誌,前後經歷了各種各樣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如棉紡織工業部門發明了上十種的機器;蒸汽機也不止一種,從單動式蒸汽機到聯動式蒸汽機,再到高壓蒸汽機等;在冶金工業和采礦工業上有鼓風機、輾壓機、抽水機、鑿井機、曳運機等;在交通運輸業上有蒸汽機車和汽船等;在機器製造工業上有“移動刀架”,各種蒸汽錘和金屬加工車床;最後到19世紀30—40年代完全能用機器製造機器,並且大量向國外輸出機器,作為工業革命完成的界標。當時,英國從工廠到 礦山、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奔馳……它組成了英國工業革命勝利行進的協奏曲。機器霸占了英國生產的歷史舞臺,手搖紡車、人力車、馬車等都逐漸退出了生產的歷史舞臺,放進了歷史博物館。 (4)它是以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同時也盡量吸收了前人和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引進和利用的外國先進技術不多,隻能靠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器都是英國人自己發明製造的。但是,他也不是完全閉關自守、一律排外,外國的先進技術可以利用的他還是盡量吸收。如汽船、凈棉機等就是美國發明的,英國很快把這種先進技術引進來,加以應用和推廣;蒸汽機最早是法國物理學家巴本在1690年製成了實驗性的蒸汽機,後來英國技師薩費裡在1698年製成蒸汽水泵和紐可內在1704年又加以改進製成礦井抽水機,最後瓦特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加上新的研究和試驗,才在1769年製成單動式蒸汽機。 技術特征 技術的發展是連續的,同時又顯現出某些階段性。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蒸汽—機器時代的技術體係已經形成。這一技術體係與以前的以農業為中心的技術體係不同,與19世紀中葉逐漸孕育並開始形成的以電氣的應用為中心的技術體係也不同。它的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在科學和技術的關係上,工業革命初期的許多技術發明主要還是工匠們的經驗結果,科學隻是起了輔助作用。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許多科學家逐漸對科學的應用產生了興趣,加速了科學和工業的結合,使得許多技術上的發明成了科學在工業上的應用。 (2)由工作機、傳動機、動力機所組成的機器係統的出現,是這一技術係統的另一個特征。以工作機的發明為起點,解放了雙手;動力機以蒸汽機為動力源,通過復雜的傳動機構將動力傳給工作機。 (3)機器時代的重要特征是用機器生產機器,它是在各種技術的體係化過程中出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僅憑工匠個人的技能已經不能夠了。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技能的地位相對降低了,機械設備及勞動手段的作用提高了。在工業革命的進程中,機器勞動使得進一步分工成為必須,產生了工匠和工程師的分工。同時,也使得工人把技術看作是異己的力量。 蒸汽—機器時代的技術體係從工業革命開始孕育,經過了約100年的形成期,逐漸成熟起來,並日益發揮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歷史意義 英國是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因此,英國工業革命不僅對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且對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裡,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機器大生產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列寧指出:“19世紀中葉英國幾乎完全壟斷了世界市場”。(列寧:《哈利·奎爾奇》,《列寧全集》第19卷,第370頁) (2)英國工業革命使它在國內的社會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到19世紀40年代,工廠製在英國工業生產中已占居統治地位。根據1841年的材料,英國工廠工人在棉紡織業中占68.7%,在毛紡織業中占60%,在絲紡織業中占40%。工廠製的確立,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3)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國內的經濟和人口的分布,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工業革命前,英國經濟最發達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以倫敦為中心的東南部。工業革命開始以後,西北盛產煤鐵的荒蕪地區出現了很多新興的工業中心和城市,如曼徹斯特、蘭開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爾等。經濟中心由東南向西北轉移。隨著工業和城市的繁榮和發展,農村人口大量轉入城市,城市人口猛增。19世紀40年代,英國城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工人已達480萬。 (4)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農業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農業工人和農業資本家。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以後,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對糧食和其它農副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穀物價格不斷上漲,刺激了農業的改節和發展.。經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在農業中已取得完全的勝利。1851年,英國的農業工人巳達144萬。 (5)英國工業革命使國內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開始明顯地暴露出來,並逐漸激化。因此,1825年英國出現了資本主義世界第一次周期性的經濟危機,1837—1848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無產階級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政治鬥爭—憲章運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英國的政治舞臺,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6)英國工業革命對其它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由於英國是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它的成果和經驗必然為其它國家所吸取。特別是在1825年英國解除了機器輸出的禁令以後,機器大量出口,1825—1840年英國機器出口價值由2萬英鎊增60萬英鎊,增長了30倍。同時,英國的新技術和技術人員也不斷外流。這樣它對其它國家的影響就更加顯著。因此,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發展都比英國快,完成時間都比英國短。法國完成工業革命隻用了約60年時間(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末),美國隻用了約50年時間(19世紀初至19世紀50年代末),德國隻用了約40年時間(19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日本隻用了約30年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等。 (7)英國工業革命對以後的技術革新也發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跟隨蒸汽機而來的是葉輪機、汽油發動機和電動機的相繼發明和應用;跟隨鐵而來的是鋼的製造和使用;跟隨火車、汽船而來的是汽車、飛機的發明和飛馳等等。這一項又一項的發明像閃爍的群星一樣不斷增添在人類的科技史冊上。英國工業革命隻是機械發明光輝時代的曙光。 社會後果 英國18世紀60年代開始了工業革命,在19世紀30—40年代,主要經濟部門大機器生產占了主導地位,開始了機器生產機器,工業革命基本結束。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繼英國之後,也進行和完成了工業革命。 (1)生產力發生飛躍。工業革命是從工具的變革開始的,首先是屬於生產力發展中的革命。生產力主要有兩項,一項是生產工具,一項是人。通過工業革命這兩項都發生了革命變革。通過工業革命,手工工具轉變為機器,手工工場過渡到了大機器生產的工廠。英國工業革命的結果,標誌著技術革命的新工具即蒸汽機普遍用於各種主要生產設備,並形成為社會生產能力。通過工業革命,創造和掌握工具的人也發生革命變革。個體的勞動農民和手工工人變成了產業工人。由於生產工具的變革和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以及資本家是在競爭中求生存的,使它必須講求經濟效益,因而通過工業革命,生產率迅速提高。由於生產率的提高,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生產力發生飛躍具有重大的意義,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尾的最終決定性力量,生產力是區分社會性質的重要標誌。生產力先進與否,反映出一個社會內部發展水平的高低。先進的生產力是新的社會製度優越於舊社會製度的重要表現,戰勝舊社會製度的根本條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決定著新的社會製度徹底戰勝舊的社會製度的速度生產力發達與否,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昌盛還是貧困落後的標誌。總之,通過工業革命,生產力發生了飛躍,這就為資本主義製度取代前資本主義製度並最終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這就徹底完成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 (2)生產關係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生產力是最活動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係和社會經濟結構也要相應發生變化。通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手工工場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大工廠,資本主義工資雇傭勞動製度這種生產關係普遍建立起來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和管理經營製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所有製方麵發生了變化,改變了剝削階級內部力量的對比。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統一性、標準化,資本主義國家每一個經濟部門、地區都轉入了資本主義經濟體係中,這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改變了每個國家的經濟地理結構。資本主義的統一市場最終形成,商品經濟最終代替了自然經濟。 (3)上層建築的變化。歷史唯物主義教導我們,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發展變化了,最後必然要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中的基本組成部分。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由於從封建貴族中分化出來的新貴族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比較強大,資產階級不得不與它結成聯盟,而且在這個聯盟中新貴族占了主導地位,它的政治代表克倫威爾建立了軍事獨裁,掌握國家政權。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這個聯盟便日益瓦解。特別是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在剝削階級內部產生了尖銳的奪權鬥爭由於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形成了統一的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係,因而資本主義國家最後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資產階級專政逐步並最終相對穩定下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由於商業決定工業,商業家在資本家中是主要組成部分,因而重商主義統治著人們的思想。總之,通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社會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以及人們的整個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4)世界形勢和國際關係的變化。商品經濟是外向型的開放經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商品經濟的擴大,各地區之間的聯係日益加強。由於資本主義各國在不同的時期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這就形成了新的世界形勢和政治格局,國際關係必將發生深刻變化。由於各個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時間有先有後,這就要決定當時國際舞臺上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對比。英國是最早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當時它的經濟實力最強大。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與亞、非。拉等殖民地、落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世界市場的形成,產生了世界性的經濟體係。在這個體係中,由於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和完成了工業革命,增強了經濟實力,這樣,世界性的經濟、文化科學的中心,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由亞洲完全轉移到了西歐。工業革命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對亞、非、拉地區侵略手段和性質發生了變化。由於當時歐美已經走上了先進的資本主義道路,而亞、非、拉和其他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落後的前資本主義製度,因而在世界範圍內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與前資本主義製度地區的主要矛盾中,前者為矛盾的主要方麵,這就必然要為後者帶來沉重的災難。 (5)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加深與加劇。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這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性質,也決定了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矛盾並沒有解決,正如列寧所說的,隨著技術革命而來的必然是:“社會生產關係的最劇烈的破壞,參加生產者的各種集團之間的徹底分裂,與傳統的完全決裂,資本主義一切黑暗麵的加劇和擴大。”首先,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這個對抗性矛盾更加突出了。其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尖銳化了,工農業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化了,城鄉矛盾加劇。最後,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是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和落後國家、地區的掠奪也加強了。由此可見,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陷人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中。要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無產階級革命”。而工業革命本身也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準備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