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呼圖壁(1 / 1)

郭陽翻找出苜禾和天禾近期的財務報表,看了一會兒,就感覺有點難以置信。   我這半年一直在辛辛苦苦的花錢,怎麼還剩那麼多呢?   從漢諾威回京城後,郭陽一共從境外轉移回來11個億的資金。   補繳了稅之後,也有10.2億左右。   這筆錢最初被郭陽分成了兩部分,其中5億注入了苜禾農牧,用於20萬畝鹽堿地改良及牧場工廠建設。   因為搶工期,改良鹽堿地的工程費用比預計的1.8億超出了0.2億,總共花了2億。   牧場近期的種植費、設計費、工廠建設費用、苜禾1號種子田、辦公和住宿樓、種牛場等,花了約0.3億。   後續如果引進牧草加工設備,可能還需要幾百萬。   總的下來,苜禾農牧近半年的時間花了約2.3億,賬上還剩下有2.7億。   天禾種業郭陽注入了3億的資金,開展的投資項目也更多,但賬戶上的餘額也極為的充足。   3000畝原種擴繁基地和種子加工廠,3000萬,暫未用完。   河口村的5000畝製種基地和蘭市的辣甜椒種苗基地,1000萬,暫未用完。   蘭市、金川和甘穀的3萬畝辣甜椒示範基地,前期需承擔化肥和農膜等農資的墊付費用,但每畝不超過100塊,另外還需要給政府和農戶繳納一筆收購保證金,加起來約2000萬左右。   郭陽看著天禾財務報表上2.5億的餘額,即使預留製種的種子款和收購鮮椒的費用,都還有2億的現金流。   不禁嘆了口氣,花錢還真是個辛苦活啊!   半年時間,加上購買農機的費用,郭陽總共花了5個億左右。   而京城微光投資那邊,近半年也在穩定盈利,不僅買辦公樓的錢賺回來了,甚至還有額外的盈餘。   所以算下來,郭陽的純現金就是5.2億+0.6億+國外賬戶的4億左右,合計約9.8億。   郭陽算是體會到了王多魚的煩惱。   這些錢放在銀行吃利息,著實有點可惜。   然而其實仔細想想,這半年還真沒怎麼停歇,一直在折騰。   隻是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農業也是個長期的投資過程,苜禾農牧和天禾種業目前都是純投入,零營收。   投資的很多項目一兩年內也難以有大的收益,可以預見的最近一筆營收還是3月份辣甜椒的種苗銷售收入。   所以,現金流充足從某種方麵來說也是好事。   隻是,錢確實太多了。   得再想法子擴張一些項目。   想來想去,郭陽臨時確立了幾個方向。   一是繼續承包改良鹽堿地、沙漠等,加快自然能量的積累,將鹽堿地、沙漠等改良成大草原,同步建立大型牧場。   二是農機廠得加快進度,不能再等餘洪海,大不了從零開始唄。   三才是種子的發展,這也是最難的,因為製種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和農民打交道。   心中有了思路,郭陽才回到房間休息。   次日一早。   郭陽又去了牛舍打量了一圈。   牛群還是和往常一樣,頗為的警惕。   唯獨昨天郭陽親手喂過的秦川牛和西門塔爾公司興奮的沖他牟叫。   牛眼更是期盼的看著他。   可惜郭陽並沒有帶草料,也並不準備繼續喂。   但從這兩頭牛親昵的表現,也能看出苜禾1號的適口性確實還可以。   這就足夠了。   輕輕的撫摸著牛頭,郭陽在丁吉不解的神情中給兩頭牛分別取了名字。   秦川母牛是秀秀,西門塔爾牛是壯壯。   秀秀也是郭陽指定給壯壯的正妻。   等春季牛發情時,丁吉就得輔助兩人配種。   聽到郭陽的指示時,丁吉已經有點麻木了。   老板擱這兒玩小朋友過家家呢!   等交待完事情,郭陽才準備離開,而見到這一幕的秀秀和壯壯也流露出了不舍的表情。   回到住宿區後,郭陽再次叮囑了張偉和蔡彬去魯省參加培訓和學習,隨後才離開了牧場。   ……   呼圖壁種牛場,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烏市以西72公裡處。   是疆省畜牧廳下屬的一個國營農牧場。   建立於1955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全場總麵積30萬畝、耕地4萬畝、天然草場3萬畝。   是疆省境內最大的奶牛場。   經過農業部的介紹,郭陽來到這裡進行參觀考察,苜禾的奶牛群體也是時候擴大了。   呼圖壁種牛場的董事長名叫陳廷,是名年近六旬的中年人,身材略微的發福,穿著件厚厚的大衣,正帶著郭陽在四處參觀。   牛場,飼草種植基地,乳品加工車間,混合飼料加工廠,有機肥廠,牛胚胎生產基地……   一路看下來,郭陽感覺不需此行,問道:“陳書記,你們場現在每年能向周邊提供多少頭奶牛種畜呢?”   陳書記笑著說道:“除去我們自己留著更新換代的,每年提供大約2000頭奶牛種畜。”   郭陽皺了皺眉,“這數量不多啊,農業部可是給我說你們場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種牛場。”   “怎麼,我們這2000頭奶牛種畜,郭總難道想全部包圓了。”   “是有這樣的計劃,就是數量可能不夠,苜禾現在就有近20萬畝牧場。”   陳書記樂嗬嗬的笑著,“年輕人可不要好高騖遠,2000頭奶牛種畜可不少了,全西北你很難找出第二家。”   郭陽不置可否,認為這話多少有些吹牛的成份,蒙省可也是畜牧大省。   陳書記看他這副模樣,想了想,便又帶頭來到了室外的草場上。   凜冽的寒風吹在臉上,割得人生疼。   “郭總,你可知道奶牛的繁育有多艱難,呼圖壁能走到這步可也是歷經了磨難。”   郭陽想著這兩天看到的種種完善的設施,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說道:“我對呼圖壁也挺好奇的。”   陳書記望著麵前的廣闊苜蓿草地,然後又指了指身後的牛場,才倏然暢想道:   “當年牛場所在地是一望無際的蘆葦灘,潮濕寒冷,野狼出沒,一批從內地拖家帶口支援邊疆的創業者,兩家人合住一間地窩子。”   “靠國家配給的有限口糧維持生活,一天乾16個小時工作,挖渠排堿、開荒種地。”   “奶牛以放牧為主,飼料就地索取,營養狀況較差,牛隻居住的是一頂簡陋的蘆葦棚。”   “條件的艱苦無須多言,那個年代的人自然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但技術的欠缺卻不是短期就可以解決的,當時的乾部工人中有95%以上是初次接觸奶牛。”   “1955年,從京城引進了200頭黑白花奶牛,年單產奶量隻有214千克。”   “而到今年,種牛場擁有兩千多頭奶牛,一千多頭肉牛,每年向附近縣市的農牧民提供近3000頭種畜。”   “荷斯坦奶牛群的產奶量更是提升到了8700千克,足足提升了幾十倍。”   看著陳書記憶往昔的模樣,郭陽也莫名的感到動容。   苜禾最終定下了呼圖壁今年80%的奶牛種畜,另外20%是留給農牧民的份額。   缺口很大,郭陽不由想起農業部提及的對於進口種牛的稅收和資金優惠政策。   猶豫再三,還是決定不給洋鬼子送錢了。   他有精品奶牛基因種質。   缺的不是好牛,而是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