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先做強,再做大(1 / 1)

從巴盟農墾返回九泉後,郭陽讓人收集了國內近期奶業和種業的一些期刊和報紙。   挨著挨著看了起來。   種業領域,因為《種子法》出臺的緣故,各類種子公司忙得是不亦樂乎。   但郭陽總感覺種業有點呼聲大,行動慢。   ‘官辦官營’的種子集團公司忙著上市,但這類公司缺乏激勵機製,很難避免滋生腐敗現象,沙洲種業就是代表之一。   國有公司忙著改製,但難以下崗的冗員依然是沉重的包袱。比如說縣級種子公司人員多達200-300人,真正乾活創造利潤的也就七八人。   除此之外,科研單位忙著開公司,民營企業忙著競爭,區域種子公司忙著抱團取暖,業外資本忙於並購。   全國種子公司條塊分割、支離破碎,絕大多數種子公司或育種單位都存在產權不清、管理混亂的問題。   對天禾種業來說,隻需堅持既定的種業戰略規劃路線即可。   這時候在國內大規模並購,似乎並不是明智之舉。   而在奶業領域,則是處於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   光明乳業和伊利集團在業界的擴張很快,許多業外的資本也紛紛湧入。   但2002年乳業最令人矚目的卻是新希望的入局。   而當看到新希望的資本運作時,郭陽不由愣神了許久。   2001年下半年,新希望誤打誤撞的完成了對川省陽平乳業公司的收購重組。   但隨後一年裡,被收購的陽平乳業表現出了良好的業績。   也許正是陽平乳業的巨大利潤讓集團領導眼前一亮。   從2002年開始,新希望耗資4億多元通過收購、兼並、改組、合作等方式控股或參股了12家當地排名第一或地方的地方乳品企業。   比如徽省白帝乳業,蓉城華西乳業,渝市天友乳業,雲省鄧川蝶泉乳業,此外,吉省、杭市、冀省、魯省……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新希望集團就初步完成了在全國乳業市場的布局。   新希望集團當年在飼料業的強勢並購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奠定了集團在飼料業的領先地位。   如今,想要用同樣的資本運作方式在奶業市場取得領先地位……   郭陽起身踱步到窗戶前。   不知何時,大地已被渲染成一片雪白,建築、樹木也戴上了雪帽,木雕也變得格外可愛。   如詩如畫的雪花,依然從天而降,讓這座地處西北邊疆的小城越發莊嚴肅穆,安詳靜美。   郭陽意識到了苜禾和天禾現有管理的局限性。   攤子越鋪越大,投資的項目、員工人數也越來越多。   但可能是上輩子搞種植帶來的毛病,小農思想根深蒂固,自私的心理因素始終抹不去。   導致郭陽很多事情都喜歡親力親為。   上輩子是種植戶,大麵積種地的風險很大,乾好了豐收,乾不好絕收,所以親力親為更為靠譜。   尤其是施肥和打藥,前世郭陽基本上都不假借於別人之手。   就算是無人機飛防,到最後他都是自己來。   乾農業,就別太把自己當老板,太依賴於請人用人,請的人就相當於是在分擔自己的利潤。   而農業本來就利潤小,風險大,稍微有點波折就會越陷越深。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跟誰有仇,就叫他搞農業。   他意識到自己把前世的思維和習慣帶到了現有的管理之中。   很明顯隨著規模的擴大,這一套有點不適用了。   但新希望資本運作模式就適用嗎?   苜禾農牧和新希望集團的戰略規劃裡有一個很相似的點,都是希望以牧草或飼料為基點,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形成種植業(飼料原料)-飼料-養殖業-食品及乳業這樣相對完成的產業體係。   不同的點可能是新希望全產業鏈經營的目的是控製成本……   想到這,郭陽死去的記憶開始復燃。   他想起大四時找工作的經歷,那時他就曾接觸過新希望。   隻能說新希望集團在成本管理方麵確實很先進,尤其是人力成本控製。   員工工資普遍較低,費用控製得極為嚴格。   這也是新希望在利潤微薄的飼料行業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郭陽從桌上拿起一份報紙。   上麵還印載著讓新希望集團引以為榮的一件事:下屬一個子公司全體職工的工資總支出還不如同時期競爭對手正大集團子公司老總的一個月工資。   新希望集團最終靠著低成本將正大集團戰勝了。   近年來,也許是看到迪康集團、華晨集團等的橫空出世,快速成長。   曾經的華夏首富感覺到了失落和巨大的壓力,於是對資本運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對資本運作,劉董事長曾有這麼一句話:“搞飼料,七八千人,一年利潤2個億;搞地產,七八十人,一年利潤2個人;搞資本運作,七八個人,一年利潤2個億。”   新希望集團對資本運作的鐘愛可見一斑。   論資金實力,郭陽自問現在能調動的資金並不差於新希望多少。   差距主要是在資產規模、市場份額、營銷渠道、生產設備、人才體係等方麵。   那麼苜禾農牧要學習新希望,加入這一攤亂局嗎?   也許再這樣慢條斯理的去布局,下遊市場早就被瓜分完了。   郭陽在辦公室來回踱步思考,一會兒坐下,一會兒又愣在窗前看雪。   這時他忽然想來支煙。   摸了摸口袋,才想起這副身體並沒有抽煙的習慣。   不由嘆息道:“果然苜禾農牧和新希望很像啊,濃濃的家長製作風。”   “凡事老板一竿子插到底,員工一竿子桶到天。”   “苜禾的許多重要人事調配和業務決策基本也是我一人說了算。”   即使郭陽沒有係統的學過管理,他也知道這樣的管理方式是有很大問題的。   公司的組織機構和相應職能形同虛設,既挫傷下級員工的積極性,又帶來了不小的決策風險。   想到這,郭陽也漸漸有了思路。   如果以20年後的角度來看,新希望集團依然資本雄厚,甚至還先後進入了房地產、化工、金融、乳業、鋼鐵、燃氣等行業。   雖然眼花繚亂,但卻沒有幾個有名氣的。   化工隻是略有盈利,地產在業界反應平平,鋼鐵則是前途未卜,金融狀況在集團未參與的前提下稍好。   而在奶業領域,依然是二三線品牌。   思索良久,郭陽才漸漸的有了決定。   強與大是辯證的,強而不大,早晚會處於相對弱勢,終會被大者吃掉;大而不強,遲早會被發展中的強者趕上,規模不等於競爭力。   更多的資本運作意味著資源分散,其中也蘊藏著巨大風險,而且並購過後的企業整合才是最大的難點。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苜禾農牧沒有那個管理能力,也不能保證能先做大再做強。   未來乳業的競爭是殘酷的。   反而不如一點一點的培養自己的人才體係、管理團隊、營銷渠道、企業文化。   先做強,再做大。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完全墨守成規,必要的並購也是不可或缺的。   郭陽叫來了自己的助理,是公司新近招聘的工商管理專業的高材生。   謝時傑,男,碩士學歷,身材高大,容貌俊逸,帶一副黑框眼鏡,看著文質彬彬的。   進郭陽辦公室時,臉上洋溢著笑容,整個人充滿了朝氣。   看他這乾勁十足的模樣,郭陽也振奮了不少。   打工人都這麼有乾勁,當老板的更要帶頭啊!   卷起來!   郭陽也提了提中氣,揚聲吩咐道:“時傑,通知兩家公司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開會,上午天禾,下午苜禾。”   “是,老板!”   郭陽莫名的顫了一下,“下次別喊那麼大聲,去忙吧。”   ……   會上,郭陽再次發揮了家長製的優良作風,單方麵的宣布了新的決定。   兩家公司,抽調技術研發、運營、財務、營銷、銷售、人力資源、法律的相關工作人員各1名,組成企業內部的前期並購團隊。   同時,從外部聘請律師、會計和稅務專家、人力資源顧問、技術專家等專業團隊和人員。   隨後便在周邊區域開始了行業的調研和並購目標企業的篩選。   隻是從並購團隊開始組建時,就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