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是一個橫跨兩省區,跨黃河、石羊河流域的大(2)型電力提灌水利工程,總體規劃麵積100萬畝。 整個工程由景電一期、景電二期、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調水工程(簡稱民調工程)三部分組成,景電一、二期分別於1974年和1994年建成。 民調工程也已於2001年向民勤輸水,黃河水通過新建的輸水渠道,經過120公裡的長途跋涉,最終流入紅崖山水庫。 聽陸漢斌說起,莊正也有了印象,眼神裡卻更疑惑了。 “有調水的渠道,縣裡為什麼不往水庫調水?” “調水的成本太高了!”陸漢斌說道,水源是後續荒漠化治理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他一直重點關注的。 “我問過灌區的農戶,調水前灌溉用水的水價在一畝地15元左右,調水後,水價猛漲,每立方米水價超過3毛錢,一畝地要五六十元。” “這對於年收入不超過1000元的農民來說,是個高不可攀的數字,導致農民開始拒絕引水灌溉。” “但對水利管理部門來說,收取的水費卻又遠遠夠不上調水的成本,縣裡的財政支撐不住,調水量減少,同時持續乾旱,上遊來水也在減少,可以預見的,水價還要漲。” “照這樣下去,可能水庫真要如老板所說,完全乾涸了。” 陸漢斌的語調平穩,說出的話語也讓人很信服,從莊正和張競不時點頭就能看出來。 “老板,荒漠化治理項目還要繼續嗎?” 郭陽,伸出握成拳的左手,然後又張開。 “當然!格局要打開!” 透過後視鏡,他能看到後排幾人的表情和動作。 張競依然攝影機不離手,看到有趣的景色,偶爾也會拍下來;莊正和陸漢斌的注意力卻依然在他的身上,臉上的疑惑不減。 “漢斌,有沒有興趣調到民勤分公司來?”郭陽突然問道。 “好啊。”陸漢斌沒有猶豫。 他來苜禾的初衷隻是為了份可觀的收入。 但想想近幾日的經歷,沙區群眾生態移民的景象揮之不去,青土湖波光粼粼的沉睡在沙漠中,紅崖山水庫乾涸的庫麵上沙蔥搖曳著身軀向他招手。 格局要打開啊!陸漢斌右手暗自比劃著。 一直抱著攝影機沒說話的張競這時也淡然說道。 “老板,我也想調過來,用鏡頭記錄下荒漠改變的過程會更有意義。” “行。” 莊正摸了摸腦門,隱隱有虛汗冒出,想到家裡的老婆和孩子,硬著頭皮說道。 “老板,我可能還得回去。” …… 2003年1月13日,星期一。 辦公桌後,郭陽眉頭緊蹙的看著手上的一摞照片。 而在對麵,莊正筆挺的站立著,一身西裝,腳上的黑色皮鞋擦得鋥亮,眼裡有掩藏不住的擔憂。 “郭總,水庫的汙水已經排出,上遊的幾家造紙廠也關閉了,現在排放的都是檢測合格了的汙水。” 郭陽將桌上的照片一一攤開,照片裡暗黃色的汙水正源源不斷的流入河流。 “領導已經協調了景電管理局無償調黃河水,但現在是枯水期,用水很緊張,隻能等。” “這次我們惹了很多人不高興,有人在傳你和那溫州商人是不是有什麼親戚關係。” 郭陽挑了挑眉,“我隻是為了家鄉。” 從去年4月至今,水庫汙染的事終於有了眉目。 縣裡,景電二期延伸工程民勤指揮部。 指揮部承擔著一段渠道和建築物的維護任務,負責人姓徐,四十多歲的年紀,穿著身軍大衣。 “郭總,我看你也別折騰了,水的矛盾可厲害著呢。” 郭陽笑了笑,不置可否,眉毛裡隱藏著不耐煩。 “我們這是西北,沒什麼人關注。不像其他地方領導一批,電視一報,就重視得不得了。” 聽著這些泄氣的話,郭陽也有點煩躁。 恰好這時陸漢斌帶著幾人歸來,忙不迭的將人接走。 苜禾荒漠化治理項目的勘探設計,交給了農大的團隊,是通過導師翁立新介紹的。 這次領頭的是水利工程學院的陳教授,粗糙而又褶皺的皮膚,很難想象這是一位知識份子。 “黃河水引入紅崖山水庫時,會途徑60公裡的沙漠古河道,流水滲漏,蒸發嚴重,實際利用率很低,損失的水量全部由民勤來承擔,提高水價也就勢在必然……” 郭陽插嘴道:“陳教授,有辦法解決青土湖方向的用水問題嗎?” “有,但難度很大,最好還是循序漸進。” “有哪些辦法?” “石羊河流域中上遊以水定地,減少耕地麵積……” 郭陽有點不耐煩了,讓中遊減少耕地麵積,中遊的老百姓答應嗎? “說點實際的。” 陳教授眉毛挑了挑,眼眸裡也有了火氣。 “想要恢復石羊河尾閭的青土湖,根本性措施隻有一個,再建一個調水工程,跨流域從黃河調水。” “年輕人,不要那麼氣盛!” 四下寂靜,打著旋兒的涼風掠過,讓郭陽逐漸的清醒了過來。 跨流域調水確實是解決石羊河流域,尤其是民勤綠洲水資源危機的根本性措施。 目前的民調工程隻是應急工程,每年的調水量有限。 但再建跨流域調水工程? 郭陽苦笑著搖了搖頭,對苜禾農牧而言,這不是能不能完成的問題。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涉及民生的大型工程,就不可能由民營企業來主導。 那就隻能等國家的大型水利工程,時間太漫長了! 南水北調工程經過五十多年的論證研究,東線工程和中線工程在一個月前才開始開工建設。 而涉及西北幾省的西線工程,郭陽記得直到他穿越時,具體的實施方案都還沒定稿。 所以民勤的外調水源依然得依靠民調工程。 郭陽就像泄了氣的皮球,癟癟的。 唉!真不該嘲笑莊正的。 第二天。 老宋開車,不死心的郭陽和陸漢斌又沿著紅崖山水庫--民勤縣城--青土湖遺址看了一圈。 依舊枯黃的大地,在訴說著它的蒼涼。 沿途機井隨處可見,有數據統計約1.7萬眼,從幾米,十幾米到上百米,進而三百米。 地下水的嚴重超采讓郭陽看不到荒漠化治理成功的希望,綠洲隻會一寸一寸的被沙丘吞沒,直至消亡。 恢復地下水位,荒漠的植被才有存活的可能。 可郭陽卻記得,民勤綠洲並沒有消亡,二十年後其盛產的枸杞、羊肉和沙漠蜜瓜依然遠銷各地,甚至青土湖也再次有了水。 想要拯救民勤綠洲,最關鍵的還得是行政力量。 關閉機井,上下遊水資源合理分配,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這些才是治理的基礎。 後世那些著名的治沙人物和企業,包括螞蟻森林,都隻不過是時代背景下的一粒塵埃。 帶著鬱悶,幾人走進路邊一家小麵館裡。
第85章 調水(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