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3月即逝(1 / 1)

晉穆帝永和七年,即公元351年,北方各政權形勢漸漸明朗。   四月,後趙大亂,趙王石祗被其部將劉顯殺害於襄國城。   劉顯因懼冉閔鋒芒,獻襄國降於冉魏。   自此,冉魏將後趙的殘留政權基本鏟除,版圖達到了鼎盛,西北到太行山,西到函穀關,南至黃河,東至泰山北至常山一帶。   但後趙的反撲,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創了冉魏。   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前秦也在此年建立,定都長安。   燕地的燕王慕容儁盤旋北方,屯兵十萬,早已蠢蠢欲動。   見此,東晉大司馬桓溫多次上書朝廷,集結大軍,北伐收復失地。   東晉十六國是一個混亂大分裂的時代,是一個爭戰不休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梟雄盡出的時代。   不過,這片大地上,更多的還是奸雄。   諸如這軍中大小軍頭,若無狠毒果斷之心性,加之自身手段,豈能容易上位。   而身處名門望族的王凝之,麵對這番吃人的亂世,又當如何步步為營。   七月秋時,京口也正值蕭瑟之時,微風撲麵,頗有些涼意。   京口城外西側,駐紮著一支新軍,這便是已經來至數月的王凝之部了。   不,現在應該稱為北府軍了。   這數月的時間,軍隊迅速膨脹到了五千餘人,而且個個是經歷過沙場的舊軍老卒。   這擴張的兩千人,大多都是京口的百姓,稱呼一句北府軍(北府即是京口),名副其實。   京口素來是東晉的兵員重鎮,每戶人家至少有一人參軍,再加上從北麵下來的傷殘老卒,形成了一股很大的群體。   歷史上的北府軍,招募的也大多是這些人。   王凝之不是缺錢的主,重金之下,引得眾多英雄好漢爭先參軍,其中不乏一些久居家中的老卒、素有武藝在身的壯士。   如此一來,街坊鄰居,聽到誰家的孩子參軍得了一筆大錢,不免眼紅,自是不甘落後,啍,誰家還沒有個當過兵的呀!   這五千人是純純的戰兵,輔兵並未計算在內,加之輔兵,足有七八千人。   輔兵就是用來打掃戰場的農夫,一般不會計算在內。   軍帳中,匆匆的腳步聲響起,隻見一位頭戴紗巾的男子推開簾子,聲音中帶著一絲細膩,微笑道:“子斐,好消息,七月初,劉顯復引兵攻鄴,魏主冉閔擊敗之,顯還復國。”   “如此大好時機,朝廷想必也已收到消息,近幾日便應有北伐軍令傳來,子婓要快快準備準備,隨時北上豫州,打一個兵貴神速。”   “好,我這就傳達全軍,整裝待發。”王凝之點了點頭,說道。   隨即喊來帳外親兵,將此消息逐級傳達。   來人便是女扮男裝的謝道韞了,她施了些妝,裹了兩層抹胸,又故意壓低了聲音,若非親近之人絕對認不出來男女。   此刻,謝道韞也不裝了,聲音恢復往常,在帳正中央的沙盤前分析了起來。   先從京口說起,此地乃是拱衛京師建康的重鎮,緊挨著廣陵,往北直通邊境淮陰,進可取青豫之地…   王凝之回憶了一下歷史,模糊記得,這個時期,冉魏的一大批地方官員曾投降東晉。   “令薑,魏之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與我朝關係如何?”   王凝之忽然問了這個問題,倒令謝道韞疑惑了一下,旋即回答:   “關係尚且一般,不過他們對我朝卻是懼怕幾分,對我朝來往商隊多有優待,其邊境之兵不敢隨意造次。”   聞言,王凝之點了點頭,說道:“冉魏局勢他們看得很清楚,戰亂頻頻,窮兵默武,國家搖搖欲墜,而我大晉乃正統王朝,占據天下二分之一,北方數國不可敵,政權穩定,或可引其歸降。”   並非王凝之誇大,這個時期的東晉確實如此。   古代打仗不可避免勞民傷財,打的是東晉的根基,苦的是底層百姓,這些都是王凝之不想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與其折兵損將的打仗,不如不費一兵一卒的勸降。   王凝之不擔心自己勸降後的功勞被別人搶走,自己不是那些泥腿子,功勞被上麵的人搶了去也無處說理。   朝廷內的瑯琊王氏同族眾多,位居中樞的叔叔伯伯有幾十位,他們自會幫自己說話。   “依子斐之見,冉魏之徐、兗兩州刺史或可勸降…”謝道韞吟道。   “大有可能,但原定北伐之計不廢,依舊沿路線進軍。”   王凝之目光微聚,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看著沙盤中演變的兩條路線陷入了沉思。   呼,呼。   軍營外,隻見一名士卒接信後,一路快跑通報至帥帳前。   “錢唐郡府來信,請速交予將軍。”   守帳親兵見狀,不敢耽擱,連忙將信送去帳內。   “三郎,錢唐那邊有消息傳來。”此親兵是王家的家仆出身,故而稱呼三郎。   王凝之這時已經回過神來,點了點頭,接過竹簡,打開其中信紙。   非急要之事,不過是劉宏青告知的糧草之事,要想成軍練精兵,少不了充足的糧草,王凝之需要自掏腰包才行。   朝廷給的糧草隻夠八千多人充饑,一日一餐,節省著用。   目前第一批糧草已從錢唐運往京口,外加一百頭羊,數日便到。   如此一來,王凝之就無需為糧草擔憂了。   自從三月前王凝之來到京口,錢唐內政便交給劉宏青和王渙之了,軍隊上交則給蔡山了。   謝朗和王徽之則到中書省任職秘書郎,沉澱兩年,便可下派為兩千石的郡守。   如今,錢唐郡和會稽郡已經成為王謝兩家的自留地,許多王謝之弟在此掛職縣令。   兩個郡城作為江南數一數二的繁華富庶之地,使得士人逗留於此,更有才子佳人在初長成的西湖留下了詩句。   這是一種可以預料的現象,人們都喜歡往富裕的地方去。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喜歡往窮苦的地方鉆,諸如一些真正的淡泊名利的隱居之人。   又如後世的共產主義戰士教書匠,埃內斯托·格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