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契丹和北漢現狀(1 / 1)

天佑四年,隨著唐哀帝李祝的禪讓退位,大唐王朝的最後一絲榮光也隨之消散,天下分崩之勢再也無法挽回,歷史的車輪就此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先前大一統的唐王朝被一個個地方勢力所割裂,而此時代替唐王朝,號稱正統的那個後梁王朝,細算下來也隻不過是一個地盤稍大的地方政府罷了,實在是力量有限,而在各個藩鎮相互征伐之際,北麵的遊牧民族——契丹,正開始迅速崛起,然而縱觀五代十國之際,契丹雖然有擊敗中原王朝的例子,卻始終沒有趁勢完成南下統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裡麵的原因有必然也有偶然,主要是契丹自身的原因,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不強也沒啥可說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段歷史,一起看看為何契丹會錯過統一的良機。   首先,五代十國,對於中原王朝來講,是虛弱、混亂的時期,然而對於契丹來講,契丹在這段歷史時期也並非是一個強大的帝國。   唐末時期,隨著黃巢起義的爆發,大唐內部事態開始變得危急非常,為了應對黃巢起義軍,大批唐廷精銳軍隊開始從河東北部、朔方藩鎮南下勤王,連原先唐王朝一直堅決打擊的沙陀叛部,唐廷對之也選擇了寬恕、詔安,此時大唐昔日的塞北羈縻、平衡政策被打破,在唐帝入蜀避難之時,整個塞北地區處於權力真空狀態,而此時已經頗有實力的契丹部,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之下,開始蠶食其他小部落,並邁出了崛起的步子,可以說,契丹的崛起,與大唐的衰落密不可分,用一句俗話來描述,那就是——撿漏。後梁時期,   契丹開始迅速崛起,耶律阿保機在鎮壓了契丹貴族叛亂之後,興兵完成了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的征服,將草原諸部最終混一在契丹的部下,而此時中原戰亂,為了逃避戰火,大批普通民眾、書生、官吏北逃,為當時的契丹部族帶來了中原文明,在接觸到中原文化之後,耶律阿保機最終下定決心,在塞北築城,自此邁出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步子。   而此時的契丹在經濟上比較富裕,其掌控著蒙古地區的高產量鹽池,在政治上遊走於後梁、河東、盧龍藩鎮之間,爭取自己最大的發展利益,但從此時盧龍藩鎮劉仁恭父子經常出塞焚燒草原、襲擊契丹散部來看,當時的契丹的軍事力量雖然已經不容小覷,但應該還不足以對河東、盧龍實行毀滅性的打擊,當然不可能進一步完成南下統一了。   到了後唐時期,   契丹已經開始與後唐王朝加劇摩擦,前期耶律阿保機傾族圍困幽州,並頻頻入侵易、定之地,而此時後唐正值開國之際,軍事實力爆棚,在強悍的唐莊宗帶領之下,硬碰硬使得契丹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而此刻,身後的渤海國也讓契丹每次南下如芒刺在背,無法全力南下,最終契丹在數次嘗試失敗之後,耶律阿保機最終選擇了先滅渤海國,再圖中原的策略,回軍北上,平滅渤海國。   渤海國的滅亡,讓契丹國本身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融合這個占有國,特別是大兒子與次子耶律德光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導致大兒子耶律倍叛逃後唐,使得契丹國內政治不穩,也無力再染指中原,直到石敬瑭的叛亂,才給了契丹一次絕好的時機,押寶投資石敬瑭,穩賺不賠的投資,最終讓契丹獲得了燕雲十六州,將軍事觸角直接越過了長城,進入了傳統的農耕王朝勢力範圍之內。   隨著後晉皇帝石崇貴的強硬,後晉與契丹撕破臉皮,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最終進行了南下統一的嘗試,而最終的結局卻是兩敗俱傷,耶律德光被做成了木乃伊送回塞北,當時隨軍的耶律倍長子耶律阮卻趁勢被將領推上皇位,北上與叔叔耶律李胡爭奪地位,在中原被打得一團糟爛的時候,遼國自身陷入了一場皇位爭奪危機,而隨著這場危機最終塵埃落定,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也完成了對中原王朝爛攤子的收拾,再次稱帝,此時的遼國麵臨著新舊勢力更替,太後、三叔、先皇昔日的勢力盤根錯節,使得作為耶律倍一係的遼世宗根本不敢再派大軍南下,以免禍起肘腋之間。   在後漢、後周時期,   遼國高層權力之爭更是從來沒有歇停過,遼世宗在睡夢中被耶律察割殺死,而皇位又落回了遼太宗耶律德光長子耶律璟的手中,更奇葩的是這位遼穆宗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而且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   遇到這種皇帝,遼國的國力自然難以振作,而與此同時,五代時期最厲害的君王,柴榮登場,並整合軍隊、國力,製定了一些列的統一政策,麵對後周的強勢崛起,此時的遼國更加傾向於積極防禦,聯合北漢、南唐等地方勢力,一起遏製後周,而沒有想過去南下統一,因為太不現實了。   契丹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是到了後周柴榮時期都是比較弱小的,內亂不止,上位者不作為,遼國對後周沒有太大的作為,959年還被後周徹底打殘,二十多年不敢南下。   公元951年,後漢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不甘心老劉家的四年基業毀於一旦,於是他就以河東十三州為基礎,建立了北漢。劉崇本著幫親不幫理的原則,他沒有將後漢的滅亡歸咎於自己哥哥和侄子的胡作非為,反而認為是後周郭威導致了後漢的滅亡。   於是他在登基以後就攻打後周,結果被打得慘不忍睹。但劉崇是既菜又愛玩,於是他就想起了老劉家的祖傳遺訓:進門先邁腿,出門先認爹。但是人家契丹明顯不想要乾兒子了,於是劉崇就認契丹國主為叔,然後和契丹大軍一起征伐後周。這一下郭威慌了,因為自古以來與契丹聯合的王朝基本都戰無不勝。   郭威也就打算放棄晉州,結果契丹與北漢連續攻打了五十多天竟然沒打下來,看到希望的後周急忙派兵援助晉州。於是北漢軍隊馬上瘋狂向後撤退,這一撤退後麵的契丹部隊可慘了,然後聯軍有將近四成的士兵被踩踏或者擠到懸崖裡被活活摔死。然後契丹就做了一個決定:以後再也不和北漢這種豬隊友一起玩了。   公元954年,後周郭威去世,劉崇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和顫抖的手,於是就出兵攻打後周。契丹雖然感慨北漢是豬隊友,但上次失去的麵子自己這次還得找回來,於是契丹就派遣武定節度使楊袞率領一萬騎兵與北漢軍隊在晉陽會合。然後武寧節度使張元徽設伏詐敗並大敗後周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契丹軍死活都想不到北漢的臉麵還得一個前鋒將領去找回來。   而對剛登基的周世宗柴榮來說,北漢這是非常適合自己練手的軟柿子,同時柴榮害怕北漢撤退失去這次機會,於是他就火急火燎追擊劉崇。最終後周和北漢的士兵在巴公原展開對戰,後周這邊仗著契丹的支持士氣旺盛。為了挫敗後漢的銳氣,後周大將趙匡胤和張永德各率領兩千騎兵從左右兩翼攻打北漢軍隊。   這時候北漢的軍心開始動搖了,再加上南風的越來越猛烈,北漢軍隊被吹得眼睛都睜不開。於是柴榮抓住這個機會率領全軍發動沖鋒,當北漢軍隊聽見四處傳來的喊殺聲時,立馬就展現了自己的優良傳統:逃遁。不管劉崇在戰場上如何激勵他們,他們都是頭也不回地一路狂奔。   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死亡率最大的時刻就是潰逃,因為潰逃的傷亡不僅來自敵方,更來自自己人的相互傷害。劉崇除了率領百餘騎兵逃回太原外,其他的士兵不是投降就是被殺。劉崇硬生生將後周攻伐戰變成了太原保衛戰,其實這場戰役最大的問題還是劉崇的指揮問題,戰略不明確再加上指揮失當所致。   劉崇也在後周撤軍以後便一命嗚呼了,然後這一個爛攤子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劉鈞。在勵精圖治十幾年以後,劉鈞因為工作壓力大愁死了,然後劉鈞的外甥劉繼恩當了兩個月皇帝,還沒過實習期就被權臣弄死了。最終劉鈞的養子劉繼元登基才穩定局勢,當北漢內部熱火朝天內鬥的時候,外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