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比較優勢(1 / 1)

再塑人生路 深海海魚 2916 字 2024-03-15

香港宏遠公司成立的時候波瀾不驚,在香港每天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小公司開業或者關門,如果方衛民不能在香港打開局麵,那麼也就是成千上萬的小貿易公司中的普通一員。   要在香港正常開展業務,必須通過委托代理注冊公司為其物色了解香港本地稅務,法律,勞動合同方麵的專業人才,以便使公司在香港的經營合法合規。   把品牌運營,設計授權作為香港公司初始的業務支撐,香港宏遠公司就初步具備持續經營的條件,通過香港這個國際化都市的窗口作用,還應當專門設置信息采集,商業數據分析,商業谘詢、代理、信息、金融服務方麵的業務崗位為內地的與蘇聯境內的貿易業務賦能。如果香港公司發展順利,能夠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香港宏遠公司將會全獨立運營,即九州經貿的原始股東自動按相應比例獲得香港宏遠公司的股份。   方衛民從這些計劃與構想中,可以清楚的感覺到外甥李靖飛對香港公司寄予了厚望。想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即便在不到一年的商業生涯中得到極大鍛煉的他也覺得心裡沉甸甸的。   方衛民從漠河返回淮海,在淮海本地辦理護照,兌換小額外匯以備用。等待護照辦理的這段時間,李靖飛與方衛民密切溝通,交換意見,共同探討香港宏遠公司的發展,可以說,方衛民去香港,除了初始的那筆啟動資金,可以說是再次創業。   李靖飛幾次和方衛民交談,都看到他緊鎖的眉頭,聲音都有一些沙啞和低沉,往常樂觀爽朗的笑容也有一些勉強。   實在不忍心的李靖飛隻好想辦法開導小舅,假托用自己在參考消息裡看到資料來解構香港發展的歷程。在李靖飛看來,香港的發展是有跡可循的。   60年代開始,香港繼續並加速了其工業化進程。隨著西方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變,香港抓住西方發達國家向外進行產業轉移的機遇,大量承接了西歐與美國的製造業轉移,更大程度的參與了全球產業分工。這一時期,香港的製造業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在紡織、電子、塑料、食品,鐘表等領域取得了非常顯著成就。   到了70年代,香港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隨著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香港開始逐漸向多元化經濟轉變。金融、貿易、航運等服務行業逐漸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香港政府也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交通、通訊等條件,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進入80年代,香港經濟迎來了又一次重大轉型。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香港開始向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係轉型。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此外,香港還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經濟的創新和發展。   在這一時期,香港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成就,還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香港成為了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資和人才流入,為城市的繁榮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與此同時,香港的先天劣勢與痼疾也一直伴隨著它如同附骨之蛆。   經濟發展不平衡:香港的經濟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快速的增長和轉型,但同時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製造業的空心化導致經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服務業的發展又過於集中在金融、房地產等領域,容易造成風險集中和資源過度消耗。這種不平衡的經濟結構可能會製約香港的長期發展。   社會福利製度不完善: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香港的社會福利製度在70-90年代期間相對不完善,這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麵臨著生活困難和醫療保健等方麵的挑戰。這導致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加劇,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環境問題突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香港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空氣汙染、水質惡化、噪音汙染等問題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政府和社會各界雖然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改善環境,但仍需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政治不穩定:香港的政治局勢在一段時間內並不穩定,反對派和一些激進勢力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進行煽動和抗爭,對社會秩序和穩定造成了破壞。   這不僅影響了香港的正常運轉和經濟社會發展,也損害了香港的形象和國際形象。   在香港這樣東西方文化交匯,各種勢力交錯的復雜地區,如何把握發展主線?李靖飛提出了一個比較大膽參照的想法,即:目前大陸沿海的地區參與全球分工的將會與香港的發展歷程相似又區別,相似的地方在於,第一步大力發展的肯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陸人力資源充裕。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區別的地方在於市場廣闊,不像香港那樣市場狹窄。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同一一個企業如果依托於大陸市場,隻要發展順利,踩準節奏就會獲得遠超同類企業在香港的那種發展速度與商業成功。而在香港的先發經驗完全可以在大陸進行一定程度的移植,這種移植極大的避免了走行摸索走彎路的可能性和成功的概率。   而大陸是全球有數的幾個相對完整工業門類的經濟體,大多數基礎科學都能找到相應的人才,即便明顯落後,也算是有一個積累,這種積累,對後起工業國家來說,又是最寶貴的。   這是新興市場的新加波,臺灣,香港,韓國這樣的四小龍經濟體不具備的,這種工業基礎與全民重視科學技術,重視教育又為後麵的產業轉型與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簡單的說,大陸這樣規模的經濟體,隻要維持一個穩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它的市場規模就會自動成為全球最具想象力的市場,本土企業隻要在本土取得市場競爭優勢,就有了成為巨頭的立身之基。   李靖飛給小舅普及一下香港的發展歷和對大陸的借鑒作用,希望方衛民關注快消品——方便麵,希望能從香港這個貿易港引進方便麵二手設備生產線,這種快消品非常適合大陸,產品本身的優勢搭配民營企業靈活的經營策略和營銷方式,必將成為自家企業從貿易公司轉為實體企業的成功的一步——實體企業對地方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遠遠不是金融企業代所能比的。而這種影響力,是接下來的幾年內李靖飛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