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東漢:養聲望比做官重要(章節已做改動)(1 / 1)

看到群聊中話題有些被帶歪,李鴻運不禁一愣:好家夥!不會是當皇帝的,各個都是陰謀論大師!   “說挖士族的根基這一點倒也算不上,隻能說是曹操壓製士族的一種手段!士族與寒門的對立先不說,首先唯才是舉,是將‘才’放在了‘名’的前麵,因為東漢時期的察舉製以名取人,有太多的浮華,也就是名不副實的現象。   因此,唯才是舉,是對這一現象的撥亂反正。   但是曹操的唯才是舉令,隻要是能人,即便是盜嫂受金也可以舉用,又有點矯正過往的意思。”   李鴻運沒有在“唯才是舉”和“大漢重德行”上麵,對曹操的施政展開陰謀論,說什麼挖大漢的根基,這就有些扯淡了!   畢竟咱東漢時期,甚至西漢的時候,皇帝們就覺察到察舉製的弊端,即名不副實的現象,特別是孝廉這一科!   哦!對了西漢時期,孝和廉是分立的兩科,漢宣帝都曾經下過詔令,六百石以上的官吏不得被舉為廉吏。   到了東漢時期,孝廉合並成一個,變成了從道德和名節來考核,於是乎為了做官,而想法設法製造輿論,博取名聲的人大有人在!   漢章帝在位時候也同樣下詔,要求舉士勿取浮華,也就是不要舉用哪些名不副實的人,這說明在東漢全盛時期,察舉製的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   從“二十四孝”中有八個都出自東漢,就知道那個時候的孝廉是怎麼回事了。不然也不會出現“舉秀才,不隻書;舉孝廉,父別舉”的說法!   到了漢安帝時,下詔要求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勿取浮華,說明這個時候舉薦之人有名無實的現象已經成為頑疾了,這才有了順帝時期的“陽嘉改製”,嚴格孝廉選拔標準,並且加入了考試的環節,一口氣罷免了十多個選人不嚴格的太守,整頓官場。   李鴻運又廢了一番口舌(碼字),給群裡講了一些東漢時期的孝廉小故事,講了東漢時期三帝對於浮華的態度,以及措施,這樣一來,大家也都更加明白了察舉製的弊端。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可見察舉製的名不副實!”   大魏太子安逸一邊說,一邊反思自己大魏的察舉製,這些被舉薦上來的人,是不是也是誇大其詞、名不副實的呢?   “但是隻要選拔者仍然以道德作為衡量的指標,就不可能改變士人重名的風氣,甚至到了後麵越玩越花,玩出了不做官的風潮!”   “啊?不做官?這是怎麼一回事?”   大魏太子安逸十分疑惑,開口問道。   “就是說,名士越是拒絕做官,就越是收到追捧,然後聲望就越大!”   李鴻運解釋說道。   “還能這麼搞?”大夏齊王林遠也是一臉的目瞪口呆。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都可以說是和朝廷的對抗了!你不是說為了做官才弄虛名麼!那好啊!現在我不做官!甚至於拒絕朝廷的征辟!以此來增加自己的聲望,拒絕做官,成了這些人培養聲望的手段!   再到後來,士人們交遊往來互抬身價,並搬出有清正廉明名聲的權貴士大夫背書,慢慢的發展出了清議,也就是被名士接待點評,來獲得聲望!”   李鴻運說到這裡的時候,也是感到十分的奇葩,就連諸葛亮都說過:“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樣的話,這裡不是說諸葛亮怎麼怎麼著,而是說拒絕做官,專注於養望,在那個時代,確實已經成為風潮。   “看來在那個時代,對名望的追逐,已經超過了官職,或者說,有了聲望就不怕沒有官職。”   大靖王朝鐘天舒了一口氣後說道。   “是的!察舉製重視道德的用人標準之下,想做官必須要有名聲,從最初大家做出驚世駭俗的誇張之舉博取名聲,後來結交士人營造名聲,而有了點評家之後,直接去請他們給個評價就得到了名聲。獲取名聲的手段也是子啊不斷的進化!”   “就連曹操自己,出仕的第一步都是去拜訪點評家。”   李鴻運說起東漢時期這種情況時,心中也是一大陣的無語。   “啊?曹操自己都是靠這樣的手段,進入仕途的?”   群裡的皇帝們皆是一陣驚訝。   “所以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依舊是名士一大堆,不管有沒有才學,也不管這樣的才學適不適合亂世的土壤,總之不管誰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麵對的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到了曹操執政的時候,實在是看不上那些有名無實之輩,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於是才推出了唯才是舉令!”   李鴻運這邊剛說完,群裡就有人回復。   “哈哈!這個曹操還真是有些對朕的胃口,朕也討厭手下那些虛名之輩!”   燕帝周峰想到了唯才是舉中,曹操激進的用人策略,贊賞說道。   “實事求是的講,唯才是舉在那個時代,的確讓曹操勢力吸收了大批人才,而曹操得到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的同時,由於唯才是舉令沒有出身的限製,因而也得到了一批出身中小地主、寒門的人才!不至於出現朝堂之中全是士族門閥的局麵。”   李鴻運搖了搖頭,拋去腦海中“唯才是舉”的陰謀論,然後繼續說道:   “但即便是曹操,也做不到完全脫離士族而治理天下。”   畢竟戰亂時期,曹操也需要依靠地方名士,來幫助自己穩固地方,因此完全廢除鄉裡評議是不可能的。   想擺脫士族,但又做不到完全擺脫,曹操所能做的,除了招賢之外,便是將這樣的評議,納入了政權的軌道,設立中正官來專門負責地方的人才評級,以備選官錄用。”   “這就是中正官麼?這樣一來,倒也算是對士族有了一些掌控!”   大翊皇帝劉信評價道。   “既然如此,九品中正製度,倒也還好啊?算是對察舉製的補充,設立中正這一點,孤都想給父皇提提建議了!”   大魏太子安逸看到中正官的作用後,眼前一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