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日...”陳磊或者說弗萊徹喃喃自語。 隨後,他轉向他的副官哈維爾,語氣中帶有一絲急迫,“哈維爾,我需要你幫我整理一份資料。自從1853年馬休·佩裡率領美國軍艦訪問日本以來,日本人做了些什麼?我想了解從那時起到美西戰爭前,日美關係的演變,以及我們在太平洋地區的一些重要事件。聯合艦隊可能已經在準備動手了” 哈維爾上尉頷首表示理解,同時也對長官的敬業精神感到佩服,才醒過來,就想著開始工作了,不愧是總統看好的將軍。 他離開了房間,開始著手準備所需的資料。 不久後,哈維爾回到弗萊徹的病房,手中拿著一份詳盡的資料報告。 他開始向弗萊徹匯報:“長官,根據您的要求,我整理了自1853年以來日美關係的演變。那一年,馬休·佩裡率領的黑船艦隊抵達日本,強迫開放國門,這標誌著日美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世紀末,隨著美西戰爭中的勝利,我們開始在太平洋地區擴張影響力。與此同時,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勝利也使其在亞洲地區的地位大幅提升。我們和日本兩個新興的強國開始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進入20世紀,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大幅增強。這導致了日美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兩國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日益尖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雙方在中國問題上的矛盾已經變得非常明顯。” 在病房內,弗萊徹少將聚精會神地聽著哈維爾上尉對日美關係的歷史演變進行詳細的陳述。哈維爾繼續講述著那些關鍵的歷史事件,這些都是影響著當前世界局勢的重要因素。 “1917年1月2日,日本代表石井菊次郎和我國國務卿藍辛簽訂了關於中國問題的藍辛石井協定。”哈維爾的聲音在寧靜的房間裡回響,“在這份協定中,我們承認了日本在中國,尤其是在南滿地區的特殊權利。不過,同時提醒日本,不得獨霸中國,必須保證中國的門戶開放,以及對各國工商業的機會均等。” 弗萊徹的眉頭微微皺起,他知道這份協定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日美之間的矛盾。這份協定既承認了日本的利益,又限製了其在中國的擴張,預示著日後日美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 哈維爾接著說道:“1921年11月至次年2月,華盛頓會議召開。參與國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和中國。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了海軍裁軍問題和遠東問題。”他頓了頓,繼續講述,“會議期間,簽訂了《九國公約》,宣布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確保各國在中國的‘機會均等’。此外,日本還被要求交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的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 弗萊徹深知,這次會議實際上是美國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政策上的一次重大勝利。華盛頓會議不僅凸顯了美國的地位,也加劇了日美在遠東地區的矛盾。 “1923年2月,日本在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以及我們間諜人員傳回的消息,日本把美利堅列為了第一個假想敵國。”哈維爾的聲音低沉。 弗萊徹深思片刻,然後緩緩點頭。這些歷史事件清晰地勾勒出日本在遠東地區的擴張策略,以及日美之間愈發緊張的關係。作為太平洋艦隊的指揮官,了解這些歷史背景對他來說至關重要。這些信息不僅幫助他更好地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也為他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製定策略提供了關鍵的參考。 隨著哈維爾上尉的匯報繼續,弗萊徹少將的臉上漸漸顯露出嚴肅的神色。他聽著哈維爾敘述著日本與美國之間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心中對即將到來的沖突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九·一八事變後,日美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哈維爾的聲音帶著一絲沉重,“1934年,日本宣布廢除海軍軍備條約,隨後在1936年1月又退出了倫敦裁軍會議。這些行為表明了日本與美歐列強之間矛盾的激化,嚴重沖擊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 這些舉動意味著日本正逐漸擺脫國際約束,走向更加激進的軍事擴張道路。這不僅預示著遠東地區將麵臨更大的不穩定因素,也意味著日本與美國的關係將更加緊張。 “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署。”哈維爾繼續說道,“這一條約的簽訂,使得我們的戰略地位與戰略環境嚴重惡化。因此,總統準備在亞太地區采取了三項互有聯係的行動:加緊援助中國抗戰,加強對日本的經濟製裁,同時開始與日本進行談判。” 弗萊徹少將默默地反思這些信息,他清楚地意識到,美國政府已經開始為可能爆發的戰爭做準備。 他的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能夠合理利用這些信息,或許他能夠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盡可能地減少損失,甚至可能改變某些戰役的走向。 至於歐洲方麵,隨著德國在西歐的快速進攻,歐美帝國主義國家被迫將主要精力投放在歐洲戰場,東南亞地區因而出現了一種“真空”狀態。 這種局勢為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可趁之機。 “由於德國的閃擊戰術在西歐取得成功,”哈維爾說,“這導致了我們和歐洲國家在那邊的戰爭壓力加大,從而使得東南亞地區的戰略關注減弱,為島國的擴張提供了機會。” 弗萊徹少將沉思著這些信息。日本的行動越來越大膽,這對美國在遠東的戰略布局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哈維爾繼續匯報:“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署。這標誌著日本帝國主義的方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開始迅速構建東亞新秩序,加強與德國和意大利的軸心國關係。” 這一條約的簽署意味著日本正式加入到軸心國的陣營,這將進一步加劇美國在遠東的戰略壓力。這一切都指向著一個可能的結果: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哈維爾又提到了美英與日本在遠東的長期矛盾。“特別是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嚴重損害了我們和英國在華的經濟利益。然而,由於歐洲局勢的緊張和英國國力的下降,以及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我們盡量避免與日本在遠東發生直接沖突。”哈維爾的語氣帶著一絲無奈,“這種情況下,隻能對日本采取了一種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 弗萊徹深知,這種政策實際上是一種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日之間的矛盾。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這種政策的局限性和危險性將逐漸顯現。 “為了表示誠意,”哈維爾繼續說,“英國還與日本簽訂了《有田-克來萁協定》,承認日本在華的特殊地位。”他頓了頓,又補充道,“這種政策實際上是在試圖推遲沖突的爆發,但長遠來看,可能無法避免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盡管日本不斷擴大其侵略範圍,我們對日本的貿易,特別是對日戰略原料的出售,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仍在增加。1937年至1939年間,總統向日本出售的廢鋼鐵、石油、銅和機床等對日本軍事工業至關重要的物資,數量巨大。” “然而,1940年7月26日,總統突然開始實行對日本的‘道義禁運’、‘出口許可證’以及‘經濟禁運’等措施。英國佬也重新開放滇緬公路,開始輸運援華物資。”哈維爾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凝重。 哈維爾接著說:“在歐洲戰爭爆發後,我們在製定全球戰略時,更多地考慮到了歐洲戰場的重要性。英國作為一個歐洲國家,麵對德國的威脅,認為其對自身的威脅大於日本在東亞的擴張。而我們也將重點放在了歐洲,視其為主要的貿易夥伴和戰略重點。” 弗萊徹沉默片刻,然後點頭表示理解。 “1940年7月26日至1941年1月15日間,據統計,我國向日本簽署了700萬桶的石油輸出許可證。”哈維爾的聲音帶著一種平靜的嚴肅,“其中,有300萬桶石油已經運往日本,這個數字占到了1936至1939年出口平均量的三分之一。” “直到1941年8月1日,美國才宣布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哈維爾繼續說,“9月份,美英兩國停止了與日本的所有貿易往來。” “謝謝你,上尉。這些信息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請繼續關注國際形勢的發展,及時向我匯報。” 哈維爾敬了個禮,然後緩緩退出了病房。 隨著哈維爾的離開,弗萊徹少將再次凝視著窗外的天空,思考著即將到來的挑戰。
第五章 時間線與背景(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