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可能不重要,現在和以後會越來越重要……舉個例子,朕的海軍需要使用很多大炮做為武器,讓大炮發射彈丸需要火藥,一場戰鬥下來可能會耗費幾百斤甚至幾千斤。
  製作火藥需要硝石和硫磺,這兩樣在大明都不是很多,而在日本不光很多還很便宜。用我們的瓷器、絲綢、茶葉,去換日本的硝石和硫磺,等於是把自己家裡沒什麼大用的東西和鄰居交換來了有用的東西,明顯是賺的。
  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各自有各自的特產,有些是我們必不可缺的。想進行交換,通過陸地比較難,隻有大海才能提供可能性。
  我們的祖先有句話說得好,故步自封。世界那麼大、國家那麼多,別人都在乾什麼我們多少也要了解一些。
  假如有一天佛郎機人的國王也派了幾艘和黑帆船一樣厲害的戰艦,突然出現在廣州港甚至天津衛,大明就會變成日本,處處挨打無法還手。
  同樣道理,想去世界各國看看,走陸路還是沒有走大海方便。既然好處多多,又對江山社稷無害,為什麼就不能試試,非要當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呢?”
  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可陸地麵積同樣龐大,且物產豐富。這就讓生活在上麵的人群對大海沒有必然需求,甚至產生畏懼。
  王承恩如此、王安如此、葉向高也如此,包括當年的李贄、徐光啟、李之藻、趙士禎、袁可立、袁應泰等人依舊如此。想改變這種固有觀念,除了說服之外最管用的就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