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稱皇帝或皇太後的死亡為‘駕崩’。 駕崩,也叫做崩、山陵崩。 《漢書·高帝紀》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 《漢書·外戚傳》太後持天下八年,病犬禍而崩。 《後漢書·輿服誌》天子或皇太後出,有大駕、法駕和小駕。 ‘駕崩’有‘皇駕崩塌’之意。 古代皇帝死後之所以叫駕崩,是因為皇帝被稱之為萬人之上,由萬民擁戴,他有權力駕馭和支配臣民,屬於一種精神支柱,當他死後不能行使權力,精神支柱也沒有了,駕崩就是形容江山少了支柱會崩塌的意思。 死,在古漢語裡也是有等級的,不同職級有不同稱謂,如大夫死為‘卒’,天子死為‘薨’,‘駕崩’是再後的叫法,有‘皇駕崩塌’之意。 《禮記》中講,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 唐代禮製規定:凡喪,二品以上稱斃,五品以上稱卒,後六品於庶人稱死。 駕崩,也叫做崩、山陵崩。 賓天,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 死亡的天子(皇帝)一般稱大行皇帝。 賓天典故出於黃帝,相傳黃帝最後乘龍返回天界離開人間,稱‘龍馭賓天’,故賓天也成了天子死亡的委婉說法。 賓天有時也可指達官貴人之死,而非僅針對天子。 (例如:《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忽見東府裡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賓天了!’) —— 關於‘皇後’一詞的解釋 皇後,簡稱為後,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 ‘後’與‘後’,古已有之。 ‘後’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啟就稱作夏啟後,後引申指‘君主的正妻’,在王朝中,外事五權,內事五枚。五枚均為‘後’所執掌。 根據荀子的觀點,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齊’的諧音‘妻’,隻能叫‘後’。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製度,較完備的後妃製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 在甲骨文裡,‘後’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說文解字》上載: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 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 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後’原為君主之意。 在《詩經》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 鄭玄各項箋曰:‘後,君也。’ 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後羿。
關於‘劉娥駕崩’的解釋(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