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皇貴妃(1 / 1)

歷史上的郭後被廢,還有一條也至關重要。   入宮九年無子……且不僅她無子,其他妃嬪也無子,這一點就很耐人尋味。   宋英宗的皇後高氏也善妒,但人家嫁給宋英宗後,第二年就生了長子,此後十年,一共生育四子四女。   人家確實善妒,但人家有兒有女,這就有了母憑子貴的本錢,任何人都動搖不了她正宮的地位。   古人休妻有七出之條: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郭氏一人占了兩條:無子、妒忌。   雖然也有三不去之限:有所娶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但這都與郭氏不沾,就算有國母身份加持,趙禎以此二條為由,也是可以強行廢後的,此時與二位心腹交談,更多的是想聽聽他們的看法。   “既然呂閣老和晏相都不同意,那此事就算了,朕不廢除郭氏後位便是。”   二人對視一眼,從對方眼中看出些許疑惑,似乎在想:官家這麼容易便放棄了?   果然,趙禎繼續開口道:“後位不可輕廢,但郭氏確實不適合繼續執掌中饋,朕已經收回郭氏鳳璽,需得換個人管理六宮事務。”   “官家,此舉不妥。”晏殊再次開口。   趙禎掃了他一眼,打斷道:“朕意已決,晏相不必多言,為今之計,還是先為朕想想,哪家女子適合為朕治理掖廷為好。”   “官家……”晏殊還想再勸。   “咳咳。”呂夷簡輕咳了兩下,而後拱手道:“臣遵旨。”   他阻止了晏殊的更進一步,皇帝都主動退讓了,再蹬鼻子上臉,容易適得其反。   頓了頓,呂夷簡開口問:“不知官家想以何等位份納女入宮?”   這個問題很重要,大家族的女子是不可能願意從一個低等侍妾做起的,很多時候,起步便決定了上限。   趙禎贊賞的看了呂夷簡一眼,他等的就是這個問題。   趙禎翻開自己的手劄,翻到了關於‘皇貴妃’的那一頁上,麵帶微笑的說道:“朕為此也是冥思苦想。總攝六宮事務,這位份斷然不可低了,否則便無法壓製六宮,但又不可高過皇後,否則便是以下犯上。因此,朕在貴妃號之前加了一個‘皇’字,以示尊崇。”   呂夷簡和晏殊出聲:“皇貴妃?”   趙禎點頭:“不錯,就是皇貴妃。”   “皇後有金冊、金寶、冊封禮;皇貴妃同樣要有金冊、金印、冊封禮。二者除了名稱不同,其他一切章程均一致。”   晏殊聽完,立刻勸道:“官家不可,如此尊崇皇貴妃,定會使得兩宮並立,這非社稷之福,臣請官家三思!”   趙禎無奈:“晏相今日這是怎麼了?你都說了幾遍讓朕三思,朕這不就是三思之後的結果。”   “你所擔憂的兩宮並立也是無稽之談,朕已經收了皇後鳳璽,待皇貴妃入宮,朕自會讓皇後移宮別居,定然不會出現兩宮並立之景。”   “朕已經盡可能的保留皇後顏麵,難不成要讓朕親自下旨廢後,一點不給皇後留顏麵?晏相若是不反對,朕也是樂意為之的。”   趙禎打出了一張‘要想開窗,先掀屋頂’的手牌。   晏殊想了想:現在趙禎答應不廢後,已經是主動退讓,若是真給逼急了,怕是會頭腦一熱,強行廢後,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晏殊看向呂夷簡,心想:看來呂相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沒有繼續勸阻。   “既然官家已經做好決斷,那臣……遵旨便是。”晏殊最終放棄,轉頭提起人選問題:“官家,這皇貴妃的人選,您有何要求?”   趙禎想了想,援引曾經看到過的一句話:“當求德門,以正內治。”   二人聞言均拱手:“臣等明白。”   趙禎又開口問了一句:“今太後小祥雖已過,但大祥尚在期內,此時選妃,是否有違禮製?臺諫那邊……”   呂夷簡低頭心想:“太後剛駕崩,您就迫不及待的納了兩個禦侍,也沒見您有多在乎禮法,如今要開始選妃了,您倒是考慮起禮法來了……”   晏殊拱手一禮,開口道:“天子二十七日釋服,太後十四日釋服,此時選妃雖有些不妥,但畢竟事出有因。長秋之職,不可久懸,於官家不利,此事官家不必擔心,臣自會說服臺諫。”   趙禎放下心來,有晏殊出麵,應當可以壓住臺諫,晏殊不是佞臣,不會事事迎合君上,在朝中還是有些清名的。   趙禎又看向呂夷簡,心中懊惱:“早知道當日擬定貶黜名單的時候,跟郭後提一嘴了。以郭後經常被人當槍使的行事風格,多半會點出呂夷簡。”   可惜世上沒有如果,想繼承劉娥的政治遺產,就必須拉攏劉娥提拔的人。   此事形成決議後,二人離開垂拱殿,各自回到所掌機構安排工作,趙禎也要去忙其他的事。   今日是個大日子,講武堂正式開課了!   ……   程府。   闔府上下進進出出,忙忙碌碌,程琳正在向妻子陳氏交代一些他離京後的事。   程琳嘆了口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開口說道:“西北邊防糜爛,官家讓我前去經略四路軍務,也許不久之後,大宋會有戰事……”   “官人不就是上諫指出了今上的錯處,怎麼就被貶了,真是……”   “休得胡言,此去西北赴任乃是官家欽點,這是官家對我的信任,讓你留在家中,是想著戰事一起,你可以得到保全,我也少些顧忌。”   “官人安心,妾身定會將家中一切打理妥當,隻是一想到官人此去不知要分別多久,妾身……”陳氏說著,眼中泛起淚花。   程琳坐在桌旁,看著妻子無聲抹淚的樣子,心中也是難受,想了想,還是向妻子說明了理由。   “你有所不知,其實我早想離京赴任。官家未親政時,我曾上過《武後臨朝圖》,如今太後駕崩,我這個幸進之臣自然要識趣。”   “當日坤寧來人告知宮中事,我便借此機會,同時惡了官家和元輔,官家寬仁善納諫,呂夷簡確睚眥必報,我越權上奏定會被問責,如此便可以退為進,實現離京目的。”   陳氏驚訝的望向程琳,沒想到這裡麵還有這麼多彎彎繞。   “我與你說這些是想告訴你,此事乃是我主動為之。”想了想,程琳又點了一句:“今日之語,你知我知,不得向任何人提起。”   陳氏擦乾眼淚:“妾身明白。”   世人做事,各有目的,而廟堂中人尤甚。   尚楊二女算計皇後,皇後算計程琳,程琳算計趙禎和呂夷簡。大家都是帶著目的去做事,利己則為之,不利則不為,趨利避害,大抵屬於人之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