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府離皇城的距離不算遠,馬車僅用了半炷香的時間就抵達皇宮入口處。 待鞏永固下了馬車,與宮門口處的通傳值班太監說明了來意後,他們很快就獲得崇禎的召見。 可崇禎此時很是憂傷,對於探索朱媺娖那夢的好奇之心也都淡了下來。 蓋因他今日在乾清宮懋勤殿中批紅時,看到給事中吳甘來的請發粟以賑饑奏折。 “時山西、陜西自去年八月至於是月不雨,赤地千裡,民大饑,人相食。民饑而亂興,而明將多殺良冒功。中州諸郡,畏官兵甚於‘賊’。” 如此奏折對於有心做中興君主的崇禎來說,可謂是沉重的打擊。可他卻又是那麼的無可奈何。 想當年他意氣風發地扳倒魏忠賢,在大臣們的吹捧下又撤下了大量的廠衛人員和權力。至此,崇禎就開始明白他哥天啟皇帝為什麼要重用太監了。 滿朝的文官們,黨同伐異時個個都是能人,計謀百出。但是國家天災人禍要問策時,他們又都是束手旁觀,一副“我們都聽你皇上的”。 好不容易有人提出了不錯的策略方案,可就因為動了一點他們的利益,就會遭到他們極力反對,不許實施。 或者是策略方案完全沒有問題,隻是因為提出策略的人不是他們東林黨的,他們也要想盡辦法阻礙它的實施,免得對方在朝堂上做大。 至於天災人禍發展成什麼樣,他們才不關心。隻要影響不到他們的權力,外邊的人就是死絕了,他們也不在乎。 總之,朝廷有任何的政策,必須是不能傷害他們鄉紳士商的利益,也不能是由其他黨派的人所提出。 皇帝要實施什麼策略還得向他們妥協某些條件,獲得他們的同意才行,不然他們張嘴就噴你是一個隻會“與民爭利”、“不顧百姓死活”的昏君。 但是你要讓他們來解決問題,他們就是“你是皇帝,我們都聽你的”。 你要是生氣了,要給他們廷仗。 嘿,他們更加高興了,紛紛正衣引頸,彈冠相慶。 那是仗罰嗎?那是證明自己是千古清流的表現啊!怎麼能不歡喜? 後來崇禎也想明白了,又想重新拾起廠衛權力來護衛皇權。可惜他又不到跟他哥一樣的灑脫,還愛惜自己在文官們口中的名聲,便又不敢給廠衛過多的支持。 於是東廠的人也就不敢真做事。畢竟你崇禎反復無常的,又不願意背負一點的罵名,我真要為你把文官們給得罪狠了,文官們到時候集體編排一些自己的罪名,你崇禎肯背負罵名來報我? 錦衣衛那邊,自崇禎二年扳倒魏宗賢撤衛後,錦衣衛指揮使田爾耕被殺,新的錦衣衛指揮使一直沒有任命,末代錦衣衛掌印官駱養性也隻是南鎮撫司僉書而已。 整個錦衣衛衙門幾乎是半死不活的,大部分底層的錦衣衛沒有了收入,隻能另謀出路。 “皇爺,駙馬爺帶人在門外等候了,是否宣他們進來?”此時,伺候在旁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來到了崇禎案前輕聲詢問道。 聞言,崇禎放下了手中的禦筆,伸了個懶腰後,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又揉了揉看奏章看得發酸的雙眼後。這才緩緩地開口對著王承恩說道:“讓他們進來吧!” “遵旨。”王承恩回了一句後對著跟在身邊小太監點頭示意了一下。 隻見那小太監立馬走出了門外,讓鞏永固和張克清進來。 由於得知張克清是第一次麵聖,為了防止張克清在崇禎麵前失禮,鞏永固一路都在給張克清惡補著麵聖的相關禮儀知識。 可惜這段路的距離終究是不長,一盞茶不到的功夫,他們就抵達了懋勤殿門外。 直到他們被宣入內,鞏永固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沒有來得及跟張克清說。心裡隻有期盼著崇禎不會因為張克清失禮而動怒才好。 很快,在太監的帶領下,張克清終於是見到了這個在後世中受了很多爭議,卻是很受人敬佩的皇帝。 隻因他沒有給朱家丟人,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此刻,崇禎皇帝正坐在批閱奏折的案桌前,饒有興趣的打量著張克清的樣子。 與崇禎那種柔和儒帥的臉龐不同,張克清的臉龐更加的菱角分明,一看過去就有種陽剛氣息,在麵相上就給人一種張克清為人很正直的樣子。 可惜就是瘦小了一些,不過還年輕,也不礙事。 崇禎在打量著張克清,張克清也在打量著崇禎。 而在張克清愣神之時,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卻聽到一個尖尖的太監聲響起:“大膽,見到皇上還不趕緊下跪?” 此時,剛剛行完君臣跪拜之禮的鞏永固,也沒有注意到張克清竟然還沒有下跪,心裡卻是無奈的道:“教了他這麼多,卻是忘了他一個草民見到皇帝會害怕一事。” 鞏永固也顧不得什麼殿前失禮一事,連忙扯了一下張克清的衣角。 這時,張克清好像是才回過神一般,慌慌張張地崇禎跪了下來說道:“皇上,實在是對不起,草民不是有意要失禮了。主要是一看到你就被你那英偉的氣場給鎮住了。” “我在民間這麼多年,就沒有看到過有比你還英姿颯爽的男子。特別在民間聽聞你的事跡後,我覺得你未來必定會是‘千古一帝’的第一人。” 張克清這話一出,鞏永固立馬感到自己完全是低估了這小子。 他這哪裡是榷場,分明就是一個會吹噓拍馬的奸詐之徒。這麼溜須拍馬的話從他嘴裡麵說出來,他也不臉紅的? “千古一帝嗎?你為什麼會覺得朕是千古一帝呢?哈哈哈....”隻見崇禎在聽完了張克清的話後,竟忍不住地開懷大笑了起來。 如果是朝中的大臣們這樣吹捧他,崇禎會覺得有些尷尬,可張克清是來自民間的百姓啊,這就不一樣了。 那可是千古一帝稱呼啊,有多少帝王敢想,又有多少大臣願意給出一個帝王這麼高的評價? “這必然是這個民間百姓發自內心的想法。”此刻,崇禎一掃了批閱奏章時的陰霾之氣,很是滿意的看著張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