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創作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劇本的成敗。隨著影視劇創作數量的不斷增加,業界都在抱怨好劇本難覓。張藝謀說過:“我現在是劇本荒,吃了上頓沒下頓……”馮小剛也表示,“中國電影目前的危機之一就是缺少好編劇……希望中國能夠有很多價值100萬、200萬的編劇出現,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一方麵是導演以及一些影視劇製作公司慨嘆好編劇不多、好劇本難覓。而另一方麵,卻是不少編劇大倒苦水,紛紛反映自己的稿酬收入低,在劇組中沒地位,作品署名權常受到侵犯等等。改善現狀究竟該從哪裡尋求突破口?主要還是編劇群體首先當自強。 如果編劇自身素質過硬,寫出的劇本堪稱精品,能夠讓導演擊節叫好,拍成影視劇後深受觀眾喜愛,不僅劇本“荒”的困局會得以破解,而且編劇自身的地位自然就樹立起來了,其權益也就不易被相關利益方忽視。畢竟,業內人士沒人否認“劇本乃一劇之本”,精明的影視製作公司怎麼會短視到為了一丁點兒眼前利益而與一位優秀編劇搞僵關係,自斷前路呢? 實事求是地分析,我國編劇整體創作水平的有待提高,既有客觀原因,更有主觀原因。客觀上講,編劇行當的職業風險相對較高,許多人辛辛苦苦寫就的劇本,如若無緣搬上熒屏和銀幕,很可能就是廢紙一堆,這難免使一些人望而卻步。主觀上講,很多編劇心態浮躁,隻是緊盯著經濟利益,難以做到潛心創作。為了能多快好省地賺錢,知名編劇不惜雇傭槍手,自己隻需統一下稿、掛一個名,就能坐收豐厚的漁翁之利;殊不知,這樣做倒是能夠輕鬆獲利,卻易辱沒其“文名”,消蝕知名編劇向更高創作層次進取的潛能。至於那些尚未出名的編劇,為了早出名多賺錢,劇本創作過程中不是注重研究、遵循基本的創作規律,更多的是將心思花在了博取觀眾眼球上。試想愈是如此,愈與“優秀”標準南轅北轍,作品中時時讓人捕捉到胡編亂造和四處抄襲的情節,有些劇本甚至連基礎的敘事常識與邏輯都還沒有過關。 優秀的影視劇百姓歡迎,也是為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類文化寶庫添磚加瓦;相反,質量低劣的劇作勢必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同時降低甚至敗壞了觀眾的欣賞口味、影響觀眾的審美情趣,汙染熒屏空間。 提升我國影視劇總體質量,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一支過硬的編劇隊伍,以促進更多優秀劇本的湧現,從而為全麵提升我國影視劇質量提供可靠保障。 說白了,就是要盡快培養更多劇本創作的行家裡手。一是依托院校培養新生力量。現在很多高校都設立了劇本創作專業,高校教育不僅要教學生劇本創作的基本理念和相關技巧,而且要教導學生端正創作態度,善於“用劇本說話”。二是依托獎項激勵設定優秀標桿。從國家到地方在相關文學獎項中增設優秀劇本獎,或者多組織優秀劇本評獎活動,促使更多編劇從業者學有目標、追有方向。三是依托社會媒介拓寬發表渠道。當前無論文學刊物還是文學網站,為劇本預留的發表空間還太小,這既容易挫傷一些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也容易使一些優秀劇本因無緣麵世而“鎖在深閨無人知”,如果相關刊物、網站在發表機會上適當多向劇本作者傾斜,勢必有助於優秀劇本的湧現。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路徑,就是積極引導那些優秀編劇搞好傳、幫、帶,向其他編劇尤其是年輕一代傳授創作技藝、幫其調整心態,帶動編劇們在文化與市場之間把握好平衡,在創作上不斷確立新的標高。 (周慧虹)
第228章 你想歪了(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