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安邦定國有希望 6掾裡藏忠勇(1 / 1)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曾經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樂毅被燕昭王拜為上將軍,率領燕國等五國聯軍,連續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幾乎到了滅國的地步,隻是後來上位的燕惠王對樂毅的猜忌,剝奪了樂毅的兵權。這才有了田單的火牛陣,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齊國。”庾亮旁征博引般地說道:“如果說茂弘大人是我們的‘相’,是江左的管仲。那麼依我看,這個‘將’,非處仲大將軍莫屬。王大將軍,就是我們江左的樂毅,就是我們收復北方故土的希望!”   處仲是王敦的字。王敦聽到這裡,笑了笑,沒有言語。正在這時,幾十個年輕人風風火火來到新亭,齊刷刷跪倒。為首的一個說道:“瑯琊王殿下,我們是來自北方的年輕人。我們目睹家園被毀,親人被殺,不得已南渡來到建康。剛才多虧將軍給我們吃的,我們一二百親人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剛才我們幾十個年輕人一商量,打算穿上士兵的衣服,保家衛國,收復北方故土!”   司馬睿笑著看了看王敦,王敦沒有猶豫,馬上說道:“當下國家需要年輕人當兵,你們的想法很好。你們去山坡下找我的參軍錢鳳,他會安排,你們就入役當我的荊州水軍吧!”   祖連等五個人聽到,也來到新亭外麵跪倒。祖連說道:“瑯琊王殿下,我們是來自北方的祖逖將軍的手下親兵。我們隨祖逖將軍和胡人作戰,因為被胡人打散了,所以就來到了建康。”   “祖逖將軍一向可好?北伐進展如何?”司馬睿問道。祖連說道:“回殿下,祖逖將軍太難了!雖然將軍有‘中流擊楫’的雄心壯誌,無奈將士們缺衣少穿。四麵還都是敵人。這些敵人不但有胡人,也有漢人。祖逖將軍希望能夠得到殿下的支持。”   “那好吧!”司馬睿說道:“你們五個人就做我的親隨吧!”   五個人非常高興,給司馬睿再次跪倒,然後退到了外麵。   “將有了,相有了,民心有了,軍隊有了。那指揮將相的‘主心骨’,一定是瑯琊王殿下了!”周顗哈哈大笑說道。   新亭裡一下子靜了下來,新亭外麵也沒有人再說話。司馬睿站起來說道:“各位大人憂國憂民,忠勇可嘉。不過本人才疏學淺,難以擔當如此重任。大家還是想方設法,迎回湣帝為好。”   司馬睿這麼說的時候,還用眼的餘光看了一下王敦。王導對司馬睿說道:“匈奴人心狠手辣,惡毒無比,殺人如麻。懷帝被殺已經四年,湣帝也成為了匈奴人的階下囚,我看也是兇多吉少。希望瑯琊王殿下,團結南北方士族和所有江左願意出錢出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出麵收拾國破家亡這個爛攤子,拜托了!”   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齊刷刷一齊跪倒在地。王導接著勸司馬睿道:“為了家國情懷,請殿下不要再推辭。湣帝不可能被匈奴人放回來了,我們還是早做打算為好,請殿下盡快稱帝!”   司馬睿說道:“在湣帝沒有確切消息之前,本人絕不會稱帝代之。孤作為宣帝的曾孫,繼承大統也在情理之中。我可以領這個頭兒,不過當下需要做的,是驅逐胡人,恢復國土。大家可以獻計獻策,可以毛遂自薦,也可以推薦熟人,推薦親朋好友。”   “既然殿下不願意稱帝,稱晉王總是可以的吧?”王承說道。司馬睿低頭想了想,又抬頭看了看周圍的人說道:“可以考慮。”   “殿下已經同意稱晉王,那手底下總要有文武大臣吧?”庾亮緊接著說道:“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殿下錄一個名冊吧!”   “這個主意不錯!”王導對庾亮的話非常贊成。當下對新亭外麵的一個仆人說道:“去車上拿一塊兒布帛和硯臺、毛筆來!”   仆人拿過來硯臺,把墨研好,然後把毛筆遞給王導。王導環視了一下新亭內外的人,對司馬睿說道:“殿下,請您把非常信任的南渡和江左官員、將軍的姓名一一說出來,我來書寫。”   司馬睿沉吟了一會兒,然後說道:“孤想了一下,我們要想驅除五胡,首先要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人才。毫無疑問,今天在新亭會上的諸位,都是孤非常信任之人,所以都要錄上姓名。南渡名士和江左名流,沒能來參加新亭會的,也要錄入。中原和北方名士,隻要心係華夏,奉我朝為正統,都是我朝可用之人。”   “北方的官員何時回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還遙遙無期。”王承說道:“不能來到江左,即便是書寫上了名字,也沒什麼用。所以依我看,還是隻錄上南渡的北方士人,還有原來江左的人士比較好。我朝偏安於江南一隅,數十個州、郡都需要官員治理,數百萬百姓需要管理。數十萬的將士需要操練,這樣才能抵禦外敵,收復失地。”   “王大人考慮的很到位。所以這個掾屬名冊,至少需要一百個人,一時半會兒孤可能也考慮不周全。如果人數不足,以後還可以增加。另外,湣帝的情況還不明朗,所以官員和將領們如何使用,還要商榷。”司馬睿接著說道:“那些還在北方堅守故土的,也是我朝的有功之臣。待收復故土,一並錄用。我想起了哪個,茂弘先生就書寫哪一個吧,排名不分先後。道畿、道成和三位皇叔前來參加新亭會,司馬家族屬於皇族,就不要錄入了。”   司馬睿長子司馬紹,字道畿。次子司馬裒,字道成。   王敦、王導、周顗、刁協、王承、荀崧、荀組、荀邃、華恒、王含、王舒、王彬、卞壼、諸葛恢、陳群、庾亮、桓彝、賀循、薛兼、紀瞻、郗鑒、陶侃、周訪、羊鑒、劉隗、戴淵、蔡謨、荀闓、甘卓、王鑒、謝鯤、謝裒、王廙、桓宣、劉翰、周嵩、阮放、王邃、劉超、應詹、劉遐、顧和、顧眾、阮孚、虞潭、陶回、鐘雅、羊曼、陸曄、陸玩、鄧攸、褚翜、劉承胤、周劄、蔡豹、孔坦、孔愉……   司馬睿說一個名字,王導就寫一個,一口氣在布帛上寫滿了南渡士族和江左名流的名字。庾亮數了數說道:“共一百零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