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趙雲一戰,冉閔非常滿足,目的已經達到,冉閔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果然信守承諾。 大戰一結束,冉閔就立即返回城,與鄴縣將士說明其中厲害關係,再加上眾人對冉閔一身神勇的畏懼,更是被冉閔的淩人氣勢所懾,紛紛一致同意投降天軍。 冉閔整頓兵馬,豎起白旗,打開鄴縣城門,恭敬的親自迎李成率領天軍入城。 “冉閔,參見大元帥。”冉閔誠心拜道。 “好,冉將軍深明大義,實乃鄴縣百姓之幸,天下百姓之福,我天軍能擁有冉將軍這樣的大英雄,今後,這天下還有何處去不得啊。” 李成快速上前,親手扶起冉閔,眼神充滿著愛慕之光,武悼天王冉閔,是李成自己最為惋惜和敬佩的一個大將,可惜歷史上被諸胡圍攻身損,一言難盡吶。 雖然褒貶不一,但這其中的是非曲折,真實情況如何,又豈是一道史書,能記載得了的? 冉閔抬頭一望,感受到了對方的真情實意,言語能做假,但眼神做不得假,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深歡喜。 “多謝大元帥厚愛,隻要大元帥一句話,冉閔刀山火海,何處不敢去。” 鄴縣一定,李成當即率領大軍返回邯鄲,一路上,李成一直眉宇緊鎖,思考起該安排給冉閔一個什麼位置。 太小,肯定不行,這可是武悼天王啊。 但眼下,東、南、西、北、中,這五方元帥都沒空位了。如果給冉閔安排到這五方元帥之下,當個大將,冉閔估計不會太願意。 因為冉閔是一個非常有雄心的人,乾脆直白一點,就是有野心的人,而且也頗為自負,自視甚高。 如果不能讓他感受足夠的重視,勢必不能使他完全歸心。 李成皺眉苦思,突然想起霍光經常像自己叫苦,頓時嘴角閃爍一縷笑意,妙計來也。 次日,邯鄲城,天軍大元帥府。 “諸位兄弟,如今我天軍人才濟濟,文武齊全,尤其是所控製的地方越來越多,今後還會更多,所以不能沒有專門管理政務的部門。 我意,在天軍之下,增設一個尚書省,專門管理內政,諸位兄弟以為如何,可有更好的提議?” “大元帥英明。”眾將紛紛拜服。 隻有張賓等少數幾個人,瞳孔一縮,眼中精光閃閃,似乎已猜測出大元帥此舉之深意。 “好,尚書省成立之後,需要有人主持工作。” 李成如炬的目光,一一掃視諸將一圈,最後定格在霍光處,“霍光聽令,調北路元帥霍光擔任尚書省右丞相,負責尚書省的建設,同時辭去原來北路元帥之職。” “光領命,多謝大元帥。” 霍光一開始聽到讓自己擔任尚書省右丞相,臉色霎時一沉,再到最後聽完,霍光已是興奮的出來拜謝,聲音充滿了開心之色。 終於卸去這個北路元帥的武職,以後再也不用分身做兩方麵的事,霍光隻感如釋重負,仿佛世界都變晴朗了。 元帥之位雖然重要,但右丞相主持尚書省工作,以後天軍統一天下,就是一國的右丞相,主管天下內政,也不比元帥地位差,霍光這一點還是非常明白的。否則被撤去元帥之位,他也不會這麼高興,即使他是個文人。 “第二,我們天軍東、南、西、北、中,五方元帥,日後都是征戰四方,故每一路下麵,也都要設立參謀部,協助元帥參謀軍機大事。 天軍總部下麵,這個參謀部可改稱為總參謀部。” 李成考慮到上次楊安國因中蒯徹之計,兵敗定陶,故而決定每一路軍,都增設參謀部,參謀軍機大事。 “大元帥英明。”眾將紛紛頷首。 “張賓聽令,加封你為總參謀部的總參謀長,負責天軍參謀部的建設。” “賓領命,多謝大元帥。”張賓感恩拜謝,加入天軍不過數日,就連升幾級,發誓今後要誓死輔佐大元帥,成就霸業。 眼下雖然隻有張賓一個謀士,但李成不著急,先把框架建設好,以後有人了,就直接安排進去。 “冉閔聽令,拜爾為天軍北路元帥,統帥北路大軍。” “閔領命,多謝大元帥。”冉閔上前拜謝,眼神之中透著感激之光,大元帥設立尚書省,調離原北路元帥霍光,原來都是在為自己鋪路。冉閔暗暗起誓,此生絕不負大元帥知遇之恩。 至此。 霍去病、楊安國、楊妙真、霍光、伍流,這五個天軍第一代五方元帥已成過去。 隨之迎來的霍去病、趙雲、楊妙真、冉閔、伍流,這五個天軍第二代五方元帥,個個英姿颯爽,威風凜凜,登上了天軍大舞臺,等待著綻放光芒。 天軍東路,元帥霍去病,下轄兩個滿編營,兵馬10000,其中騎兵800。 天軍南路,元帥趙雲,下轄兩個營,兵馬近5000,主要是定陶犧牲了數千,現在兩個營均未滿,當前得抓緊招募新兵,訓練成軍。 天軍西路,元帥楊妙真,下轄兩個營,兵馬7000,也未滿編。 天軍北路,元帥冉閔,下轄一個軍,主將羅寒,兵馬12000,兩個滿編營,一個營未滿編,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之所以人數最多,主要是冉閔帶來數千鄴縣降軍。 天軍中路,元帥伍流,下轄兩個營,兵馬6000,均未滿編。 天軍五路大軍總兵力,共40000。 天軍的元帥都不是一層不變的,如果誰守不住自己帥位,就會像楊安國一樣,丟掉帥位。因此李成,並不會因為現在都把元帥之位封滿了,以後再有厲害的大將加入,沒合適的位置可封的尷尬之事。 就此次的帥位變更之中,李成其實最想換掉的是伍流,這個人真是人如其名,五流貨色,統兵不行,武藝也不行。楊安國好歹武藝高強,還可沖鋒陷陣,鼓舞士氣。 但沒有合適的平替位置,不可能調伍流去擔任左丞相,與霍光一起管理政事,況且他政事也不行。而且他也沒有犯事,也不可能直接降職,這於軍心不穩,尤其是一開始追隨起義的將士。 “算了,以後再想辦法吧,如果伍流真能一直保住中路元帥之位,說不定還真是上天賜予天軍的一員副將。” 李成喃喃自語,目光轉朝向南方天空,“武臣是嗎?犯我天軍領土,殺我天軍將士,是時候該看看你有幾個腦袋了?” 李成知道歷史武臣會率軍北上,故而提前給楊安國留了一個錦囊,但李成還是抱有一絲幻想,以為武臣這些人在起義之初,不會對反秦義軍動手,看來是自己想法太美好了。 這些人果然目光短淺,成不了大事。 歷史上,武臣這一路北上的軍隊,可謂是內鬥比外戰還精彩,韓廣、李良、陳餘、張耳,一個比一個能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