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1 / 1)

藩亂 吃飽除人 4085 字 2024-03-18

其實,吳世璠或許早就該想到了。   因為吳三桂的造反時間,太晚了。   造反,就像創業。   正常來說,是年輕人乾的。   這需要耗費創業者大量的精力、腦力、體力。   要不是被逼無奈,沒有多少退休老人,願意舍棄一輩子的養老金,去跟年輕人爭天下的。   吳三桂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62歲高齡的花甲老人,在本該弄孫含飴、頤養天年的時候,卻毅然決然地決定“興明討虜”。   帶領一群五十來歲的臨退休老同誌,攻城陷陣,斬將搴旗。   他們那藏著滄桑歲月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與不屈的光芒,用最樸實的方式,訴說著不滿與不公,展示著他們的勇氣與決心。   因為,他們的退休金沒了。   康熙這個年輕人,不講武德,連退休老頭的養老錢都坑。   一道“三藩同撤”的旨意,就把三個異姓藩王,連同他們的親信部屬、家眷,上上下下幾十萬人的飯碗給砸了。   這就捅了馬蜂窩了。   老子是大清的原始股東,你爺爺、你便宜爺爺、你爹都對我們客客氣氣的,你小子毛都沒長齊,就想吞我退休金?!   在當時,基本帶點腦子的漢人都會有個共識:   就是清廷是不講信用的。   吳三桂也是這麼認為的。   你可以說他壞,但不能說他菜。   相信清廷的承諾,還不如去醉紅樓,聽如霜姑娘說她“父賭母病弟讀書,剛做這行還不熟”這個悲傷的故事。   至少,如霜姑娘在恩客打賞後,會努力地展示她高超的蕭技,接著還能:   攜手攬腕入羅幃,   含羞帶笑把燈吹。   金針刺破桃花蕊,   不敢高聲暗皺眉。   或者是:   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撚朱唇含;   撥逗兩瓣紅蓮葉,抬眼輕顰星辰閃,   忽覺丹田真氣動,口承恩露似佳釀。   相信清廷有什麼好處嗎?   除了未入關前,投靠後金的確有小恩小惠外,等入關後的,基本沒什麼好下場。   包括鄭芝龍、孫可望以及相信會被善待的朱明宗室。   哪個有好下場了?   有了這些前車之鑒,沒有多少梟雄人物會把清廷的承諾當真。   就像東寧的國姓爺他們家的一代目和二代目,一邊跟清廷對著乾,一邊忽悠清廷說要歸順,還談得有來有往,爭得臉紅耳赤。   但實際上就是把清廷當傻子,忽悠完接著跟清廷乾。   因此,當清廷允諾三藩撤到關外後,會給錢、給地、分婆姨的時候,是沒人會相信的。   相信清廷諾言的那些人,墳頭草都幾人高了。   就算真的相信清廷的話,但當清廷的“撤藩令”下來的時候,吳三桂就算毫無反意,也不得不反了。   因為吳藩上下的將官們,也會推著吳三桂反。   不反,吳三桂見不了第二天的太陽,王座上也會換成另一個吳家人坐上去。   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   四十年的征戰,已經讓吳軍成為一個用錢、軍功和血緣構建起來的龐然大物,形成以吳家為首的利益共同體。   在尚未入滇成為事實上的藩鎮前,吳軍就已經有一套完善的、涉及到征戰、升遷、收支、戶籍、後勤、豢養等製度,從征戰錢糧,慈幼養孤,婚喪病葬,全部在老營。   吳軍儼然一個獨立王國,征戰到哪裡,老營就在哪裡,將士們的家就在哪裡。   吳藩軍中的青年將領中,不少是邊軍二代、三代,他們的父兄、妻族、母族都在吳軍。   他們出生在老營,成長在老營,從小在老營玩耍、長大、習武,身邊的玩伴也是營內的同袍,他們的女兒、姐妹也是嫁給吳軍將士。   一起出征的人,不是自己的兄弟玩伴,就是連襟親戚,要不就是世交故舊,都互相認識。   生老病死養,都在老營。   整個吳藩,其實就是一個軍隊擁有的獨立王國。   這個王國有他們的前途、生計、關係、地位、權力、資歷,養老,沒有了吳藩,去到外麵,他們什麼都不是。   任何人都不能摧毀這個關係錯綜復雜的王國,摧毀這個利益團體,就算是吳三桂本人這個締造者也不行,誰想要破壞這個利益共同體,誰就會受到它的強烈反撲。   所以當清廷的撤藩詔令下來時,吳三桂隻有一條路,就是反。   退一萬步講:   要是不反,老老實實聽清廷安排的話,會有什麼好處呢?   哪有什麼好處?他老吳拍拍屁股,一家子回關外吃香喝辣的,我們這些軍官和士卒的吃什麼?   我們跟著你滿清打了幾十年戰,除了背著滿身罵名,就是一身傷病。   現在終於入滇安定下來,在這裡買宅買地當大爺,都十幾年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老婆孩子都有了。   我現在就想拿著還算過得去的收入、躺平過日子,接著等退養,讓我兒子來接我的班,繼續當兵吃糧。   現在你跟我說要回東北那旮遝?   帶著滿身罵名回去,還不肯給地給宅子?   發一筆遣散費就買斷我的貢獻啦?   我爹兄弟幾人,我們兄弟幾人,死的死,殘的殘,兩代人四十年白乾啦?   養老錢,也不打算給啦?   權力、地位、宅子、土地、職位、待遇等等我現在擁有的一切,你康熙不但不增加,還要一張黃紙下來,全都把他奪走啦?   仆從、美妾、佃戶、親衛、山珍、野味、夏冰、冬裘,全都沒了?   從此我們家就世世代代去當普普通通的農戶,照章納稅,服徭負役啦?   我家世世代代還要把種出來的糧食,主動送到那群廢物糧官裡?   以後,我甚至連見到一個不入流的書吏都得低頭回避,甚至跪下稱呼他們“老爺”啦?   小麻子,你要不要聽一下你自己在說什麼?   算了,別廢話了,抄家夥吧。   戰死可以,餓死窮死落魄死,不行。   ……   在原先時空中,吳三桂死後,其部將們依然是擁戴吳家後人繼續抵抗,部將們也大多是寧死不降,縱使後來投降的,也多是被逼到絕路才不得不降。   根源在於,吳藩上下的利益問題沒得到根本性解決。   這個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硬生生的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繼續抵抗了三年多,直到被完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