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倒也爽快,進屋落座,單刀直入開門見山。 她認為,這種功利化的目標考核方案雖然在短時間內有利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但從整體長遠考慮,這種方案適合企業但不適合學校,更不適合用於考核教學成績。 方晴說,因為教育是一個講良知講情懷講道德的高尚事業,她關注的應是也必須是全體學生全麵的發展成長。 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它本身就是一種基礎性教育,是國民教育,是一種普及一般人民群眾的普惠性事業。 什麼是普惠?陽光普照,無私無偏,且有更多救護弱者的傾向,要更多的關注弱者扶助弱者,維護整體均衡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雨露均沾共享發展成果。 普惠共享,是咱基礎教育的主要特征。方晴說。 宋校長看著方情微笑著,這個小姑娘可真可愛,竟給他講起大道理來。 這我當然知道。可這跟咱這目標考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有關係,而且有很大關係。方晴說。 您想想,若一旦我們確立了以成績為主導的目標考核體係,並製定以成績為主要依據的獎罰措施,我們的教師會怎麼辦? 若學校會唯成績是論,教師也隻會被逼著唯成績是論,學校若唯獎金是論,教師也會唯獎金是論。 這樣,學校將獎金與成績捆綁,教師將教學與成績捆綁,教師和學生就都成了成績的囚徒,天天眼盯著成績看,心圍著成績轉。 這不很好嗎?宋校長問,大家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一心一意提成績,把咱校的成績拔得剛剛的,讓更多孩子考上更好的學校,這不正是咱老百姓盼望的嗎? 這好是好,但不能稱很好。這是功利化的目標考核製度的優點,有利於突出重點,集中精力專攻一點,也容易在一個點上獲得突破,短時問內取得成績。 方晴說,但這樣做的副作用也不小。 副作用?有什麼副作用?宋校長問。 它的副作用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麵。 這麼多?哈哈,那你說來看看?宋校長說。 首先,對於教師來說,目標考核獎懲會弱化她們對教育的使命感道德感,不再把教書育人當成一項高尚的職業,而成為謀取更多利益的工具。 既然如此,她們會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謀求利益最大化上。 將利益前大化,那不也更好嗎?宋校長說。 問題是,教師用什方式,怎麼獲得最大利益化? 若教師把利益最大化作為她們工作的主要標尺,那麼這個普惠性就變成了學校與教師功利性的犧牲品。 犧牲品?太誇張了吧? 宋校長說,就我個人理解,教師把利益最大化,就是想方設法獲取更多的獎金。 嘿,方老師,這有什麼不對嗎?一個教師她若要想獲得更多獎金,她就得多教出幾個好學生。每位教師教出的好學生多了,我們整個學校出的好學生就多了。 所以,當她們把利益最大化時,我們學校的利益也最大化,這不正好嗎?還有比這更完更的方案嗎? 方晴說,如果單從考學這一個方麵考慮,這也沒什麼不對。教師可以做到和學校利益一致,實現利益最大化。 但學生呢?他們也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嗎? 為什麼不能?宋校長問,他們上學不也為了考學嗎? 同學們為了考學,考上重點,考上更好的學校,這無可厚非。方情說,但有多少能考上呢?那些考不上的又該怎麼辦呢?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方麵。 如果一位教師單從成績利益最大化考慮,那她會怎麼做呢? 就拿我班來說吧。我班裡有二十個優等生,三十個中等生,三十個學困生,從教學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教師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哪一類學生身上? 當然是優等生。宋校長說,我們的中考全靠優等生出成績呢。 那麼,我們就會對中等生和學困生減少關注甚至直接放棄。對吧?因為這些學生投入多產出少,不符合教師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這就像不講公德的挖礦人,遇到富礦就可勁挖,遇到貧礦就扔一邊。這就是利益最大化的造成的行為選擇。挖礦人是利益最大化了,但資源被大量糟踏浪費了。 就自前而言,我們重點高中的錄取率大約為六分之一。一百個學生中也就能錄取一二十位,其他百分之八十都考不重點高中。 而如果我們以考上重點高中考核重點,那麼,我們的教師會不會從七年級就開始把教學重點放在這百分之二十的天選之子上? 落實在日常教學中,她們就算擴大範圍增加後備力量,重點關注的也不過前三分之一,那麼後三分之二就會被名正言順的合理忽視和放棄。 這就會引發馬太效應。 什麼效應?馬太?馬太是誰?宋校長問。 馬太是耶酥的十二聖徒之一,他在馬太福音中記錄了這麼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套在咱的教學中,就表現為,優秀的學生可能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成績,而相對較弱的學生可能會陷入學業困境,因為他們得到的資源和支持較少。 為此,教師們會將她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進度、上課問答、練習作業等等,就都會以這些前三分之一的目標學生為標準來設計,教師會在她們身上投入更多的關心鼓勵輔導等,這些學生也就越學越容易學好。 而不在教師目標之內的後三分之二的學生,則越來越不適應,越來越跟不上,學習越來越困難,成績越來越差,教師批評越來越多,越來越被無視,得到的關注鼓勵和幫助也越來越少。 這些學生就成了活在目標生陰影下的小草,得不到多少陽光雨露,隻有更多的風吹雨打。她們的失敗感挫折感無助感越來越強,越來越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動力,厭學逃學輟學就會頻頻發生,甚至大麵積發生。 這樣的結果,與咱中小學教育的普惠性背道而馳。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我們這樣做就是在行人之道,而不是在行天之道,是在功利主義的捆綁下損不足以奉有餘。 不論任何事,靠著犧牲一部分的利益去成就另一部分人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在以教化人成就人為使命的教育領域,這就是一種犯罪。 宋明趕忙說,看你說的,嚴重了啊。咱無非教得好教得壞,怎麼也不能扣個犯罪的帽子。 就是就是嘛。宋校長也應的著。 方晴在講起大道理時,總是毫不客氣,仿佛她也成了聖徒大弟子一般。她也不理會宋明,繼續說, 而且,即便是成就了優等生,也不見得都是好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是我要說的第三個方麵。 教師會把寶押在這些為數不多的優等生身上,也會把所有的壓力壓在他們身上,會隻論學習,無顧其他,會無所不用其極,把這些學生完全看作是可以養個好賣相賣個好價錢的圈養的羊。 她們會把所有工作著力點放在符合教師利益上,而無視學生的全麵發展,無視學生的身心健康。 就像上學期的課外書問題,就是部分教師趁勢將課外書問題擴大化,從讓學生有選擇地看課外書上升為全麵禁止學生在學校看課外書。其本質就是這種思想在作祟。 現代社會是開放社會,也是各種知識快速更新的社會,古人都倡導博覽群書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我們卻在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壓縮學生看課外書的時間,把學生的視野和思想禁錮在課本和練習冊中,這樣下去,我們怎麼能培養出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優秀人才? 還是那句話,一個考核方案,將教師工具化,教師就會進一步把學生工具化。如果學校把對教師的考核結果功利化,那麼教師就會把課堂功利化。 長此以往,我們的教育就不再是春風化雨陽光普照普渡眾生的高尚事業,而淪為一個爭名奪利血雨腥風的名利場,成為一個為生產少量精品而伴生大量殘品廢品的低劣的工廠。 那麼,我們這些教師,還能被人稱為園丁嗎?還能被尊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嗎?還能被稱為大先生嗎? 那無異於成了劊子手。 看著宋校長臉色凝重陰沉,宋明急忙用手拉了一下方晴的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