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崔瀅瀅來到方晴屋,叫來宋明。 方晴的七1班進進出出,還剩七十多位學生,方晴正在為幾位搗亂的學生感到頭疼。 方晴說,上學期,班裡最多時達到96人,人擠得像水庫網箱裡養的魚。 北河的上遊中段修建一個長寬幾十公裡的水庫,人們在水庫中用網箱養魚,三間房子大的一個網箱中,能投放數以萬計的魚。當漁人駕著小舟向網箱投放飼料時,無數尾魚你擠我扛你爭我搶翻騰跳躍青白的水花和青背白腹的魚沸騰一片。 方晴看得目瞪口呆。這實在顛覆了她對魚塘的想像。她見到的更多是公園荷塘中的魚和河中的魚。她看到的魚都像怡紅快綠苑中的公子小姐,悠然自得地遊玩嬉鬧。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方晴初讀這篇小曲時,覺得後四句重復鋪疊,似乎有些單調聊賴。但當她和宋明在那荷塘邊看著那荷塘中的魚兒時,她忽然體悟到,這首小曲中的東西南北寫停多麼精妙。 這幫魚兒像遊園的兒童一般,趣味盎然的四處遊玩,你追我趕你歌我和,自由自在悠得自得。它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不想在哪停留就不在哪裡停留,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小日子過得寧靜歡快。 河中的魚更像為生計奔波的人們,它們魚在江湖身不由己,在險灘急浪艱難求生,在隨波逐流中渾渾噩噩。它們機警敏感兇狠狡詐,野性難改桀驁不馴。不過肌肉最為細嫩緊實味道最為鮮美膻香。 而方晴看到庫中網箱中的魚,它們從一星星小小的魚苗被投放在網箱中,接受漁人投喂,到成長到出箱上市,豈不像極了她的學生嗎? 隻是,她無法理解,這數以萬計的魚塞填在一個三間房的網箱中,它們不會互相爭鬥嗎?不會擠得舒展不開魚鰭嗎?不會缺氧窒息嗎? 漁人說,它們擠在一起,它們當然煩躁得很,它們會為一小塊飼料,一丁點空間,一個破損的網口,一根飄入網中水草,甚一片爛布,都會成為它們拚了命爭奪的目標,那勁頭一點也不輸於亡命奪食黑幫爭鬥奪寶奇兵軍閥混戰。 它們從小到大,在網箱中不斷經過慘烈地生存競爭不斷淘汰,不少魚都活不到出箱。 在方晴的認識中,優勝劣汰應發生無比遼遠漫長廣漠無際的歷史時空中,它們的發生如風蝕巖石沖沙積原一般是個極其緩慢漸近的過程。而在這小小的網箱中,那麼多小小的魚兒不過在短暫的日升月落花開花落中就經歷了生死輪回。 而它們,隻是一些性情溫馴的魚兒,它們天性並不好鬥,並不嗜血,它們也不是亡命於天災殞身於天敵,而是死於有限空間內的同類的排擠踩壓中。 你們太不人道了,太殘忍了,可惡。方晴對那漁人說。 漁人看看方晴,又看看宋明,莫名其妙。 漁人與方晴,是生活在一個世界中來源於兩個異時空星球的人,她們說著同一種語言,但思想並不互通。 漁人遵循的是經濟原則,是用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潤。 在從水庫回來的路上,方晴問宋明,難道我們的教育,以要以經濟原則設計嗎?我們的孩子,她們剛睜開眼開世界,就要麵對如此慘烈的生存競爭嗎? 不管方晴如何同情心泛濫,但她也不過是滄海一栗渺渺微光。 現實是,她常常被班裡的學生搞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她認為我本善良,但班級規模和各種事務完全超過了她的能力。 七年級時。一個惹是生非的範曉軍,就讓他頭疼不已。範小軍走了。但英雄好漢混世魔王前浪接後浪,每次他都想畢其功於一役,但接二連三層出不窮的人物讓他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什麼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那天晚上,他們四人激情滿懷。方晴也是熱血澎湃。但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他還要補寫幾篇教案,再聽一節公開課。還有兩位高高的讓他抱不動的作業需要批改。還要上課,還要自習。還要改寫幾篇材料。還要籌備下一周的升旗儀式。還有不得安寧雜雜碎碎的班級事務…… 他從早上起來那一刻他就忽然感覺到自己是一隻負重的疲憊的駱駝,心煩意亂。他覺得他就是那種。每天晚上充滿理想的光芒想要浴火重生,第二天早上又要麵對現實的不堪依舊行屍走肉。 已經過了一個星期了,她連怎麼分組都還是腦中沒有孕育成形的胎兒。 現在他們四個人的情況是,宋明分了組,製定了各小組的製度和基本運作規範,開始按小組運作。 華錚也分了組,但是還沒有進行操作。 方晴還沒有分組。 崔瀅瀅還沒有取得兩位班主任的配合。 哎。方晴癱坐在椅子上,今天剛剛周四,她已經累的渾身像散了架。她覺得每過一天,都特別的難熬。一周時間,特別的漫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那個星期末仿佛地平線上的綿延的山脈遙遙無期。 方情說她不是不想做,隻是沒有時間做。她想忙了這兩天,周末騰出心思來先把組分一分。 宋明說,別急,這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得慢慢來,慌不得。 崔瀅瀅愁眉苦臉的對宋明說,兩位班主任都不支持分組,我可怎麼辦呢? 宋明說,不分組,我們就得想不分組的辦法。我們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分組隻是一種組織形式咱們不一定非得嚴格按照什麼樣的標準來分組不行。 你可以按照班級裡麵現有的座位,將相鄰的學生六個到八個分為一組。 崔瀅瀅說,這倒是一個折中的方案。總得試一試,總比什麼也不做強。 宋明給她倆又介紹了自己的經驗,他說,事實上,七年級學生也很難嚴格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衡搭配分組。因為咱們鄉村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較差,其實一個班兒除了二三十位程度比較好的,其餘的程度都比較差,中等生的層次的學生比較少。 方晴說,我們八年級稍好點。我們經過了一年的努力中等生人數有明顯的增長。學困生因為流失了一部分,所以數量也減少不少。現在,他們班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比較均衡。 所以我們分組可以分的比較均衡一些。 宋明說,很好,這樣我們就可以以八年級為理想的範本進行嘗試研究。 崔瀅瀅的隨意組合是一種類型,我的們班是一種類型,八年級方晴是一種類型,我們正好可以做一個對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