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青當日,李琛接受了新浪,搜狐幾家媒體的采訪。 “李琛導演,您對外界對您年紀輕輕就執導一部電影的評價有什麼看法?” “李琛導演,劇組的演員大多是院校的在校生,這樣選角,您是擔心回本的壓力麼?” ...... ...... 李琛心中苦笑,這群記者真是百無禁忌。 李琛都懷疑,這些人是中影安排的麼? 這麼想看他笑話。 初次麵對這麼多鏡頭,李琛也不慌張。 笑了笑才道:“每個導演的處女作有早有晚。” “但我想,隻要條件允許,任何一個導演肯定希望自己的處女作越早問世越好。” “至於選角的問題,就更好解釋了。控製成本隻是很小一部分原因。” “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各自的自身條件和角色的高度契合度。” “李導,這是您的第一部作品,若是票房不盡如人意,您有想過該如何嗎?” “嗬嗬,該如何?” “若真不盡如人意,那也沒啥。” “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重頭再來的勇氣!” 雖然記者們很討厭,但李琛還是無差別地給每人塞了紅包。 這些記者才眉開眼笑的離去。 應付完記者,李琛請劇組的小夥伴們聚了回餐,慶祝《人在囧途》殺青。 一個月相處,大家都很開心。 席間,徐爭舉起杯笑道:“李導,我敬您。下次開新戲,還請李導多多照顧。” 李琛也笑道:“放心吧,徐爭老師,這絕不是你我最後一次合作。” 徐爭哈哈一笑:“我先乾為敬。” 徐爭開了頭,其他演員一個個前仆後繼。 包括劇組兩個副導演,也笑稱下次還有這種實操的機會,一定要想著他們。 畢竟這種既能刷履歷,又有錢拿的好事可不多。 酒席散罷,大家各自離去。 李琛和徐爭一輛車,先送李琛回學校。 下車時,李琛和徐爭道別,笑道:“徐爭老師,九月份把檔期留出來。” 徐爭一愣,隨即反應過來,興奮地道:“好,沒問題的,李導。” 他現在最不缺的就是檔期,缺的是戲! 次日。 搜狐娛樂訊 青年導演李琛執導的人在囧途已於昨日在京殺青。 李琛導演笑言不怕失敗,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重頭再來的勇氣。 新浪娛樂訊 青年導演李琛的首部作品人在囧途已於昨日殺青,李琛導演聲稱會盡快完成剪輯,爭取能在暑期與觀眾朋友見麵。 ...... 翌日,李琛看著三大門戶網站上的信息,暗道紅包沒白給。 網上的評價終於看到點善意了。 好些網友都挺認可他那句“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重頭再來的勇氣。” 不去管外界如何評論,李琛一頭又紮進了後期的剪輯製作中。 誰叫他是導演,又是製片人。 不過李琛對此倒是樂此不疲。 對李琛這個新人來講,沒什麼比親力親為更能快速的熟悉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了。 學校也很給力,對李琛支持很大,畢竟是本校自己的學生。 上個月二十五號上映的指環王2口碑雖然爆表,但票房隻有2400萬。 即便是這樣,也位列03年上半年票房冠軍。 當然,這也得益於如今的電影產量還不像後世那般爆米花式的產出。 五月底,李琛將成片送到電影局,心中長出一口氣。 李琛又去了一趟中影拜訪了一下,畢竟後麵的宣發還要靠人家。 而且設備也是租用的中影的。 回了學校宿舍,一個人也沒有。 李琛打開筆記本,在一個人在囧途的QQ群裡發了條消息:成片已送審。 QQ群裡瞬間就有了回復。 一個海豚模樣的頭像第一個回復:“好的,李導,我隨叫隨到。” “我也是” “還有我” 李琛打算把這一個多月落下的課好好看看,過幾日找李老師開個小灶。 他可不想因為拍了一部電影影響考試成績。 過了一會,手機鈴聲響起。 看了看來電號碼是黃博,李琛接通笑道:“你回學校了?大忙人。” “嗨!我算什麼忙人,瞎忙,混口飯吃。倒是你李導,現在都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了。” “你在學校沒?” “在” “那正好,晚上出來喝兩口。” “嗬嗬,行。” 到了晚上,兩人找了學校附近一家燒烤攤,要了四瓶啤酒幾個涼菜。 兩人碰了一杯。 黃博開玩笑道:“我可是記得三月份時你說過的話。” 三月份的時候,黃博聽說李琛要拍電影。 便火急火燎地打電話給李琛,問他有沒有機會。 李琛婉拒了黃博,隻說下次有機會一定考慮他。 畢竟人在囧途裡,沒適合黃博的角色。 李琛笑了笑道:“放心,已經在準備了,我打算過幾日就把劇本送審。給你一個角色,別嫌棄小就行。” 黃博哈哈一笑,開懷道:“哪能啊?有角色我就滿足了。” “來來來,我敬李導一杯,提前祝你票房大賣。” 李琛道:“謝謝,明天你來我宿舍,我把劇本給你。你好好琢磨琢磨。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這部戲裡,我屬意的演員裡雖然依舊沒有大牌。” “但大多數都是有話劇功底的老演員,還有一個白玉蘭影帝。” “徐爭?” “對。不過你的角色雖然不是男一和男二,但出彩的地方也不少。” “我這麼給你說吧,隻要伱演好了,你以後不會愁戲約的。” “哈哈哈,李導放心,您瞧好了吧。”黃博信誓旦旦地說道。 雖然對麵這位同屆的年輕導演比他小了十歲。 但整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透著股子大氣和自信。 黃博這些年在圈子裡摸爬滾打了這麼久,自信看人不會錯。 他自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缺一個貴人慧眼識金。 說不定,眼前這位,就是他的貴人。 次日,黃博拿到劇本稿件,封頁上五個大字:瘋狂的石頭。 《那些年》已經出版多半年了,李琛問了問幾家書店,得到的答復是銷量很高。 李琛心裡清楚,03年是網絡文學空前繁榮的一年。 起點,逐浪,晉江相繼成立。 大批80後網絡作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後世很多爆款熱播劇,都是改編自這些80後作家的作品。 這幾乎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同學和朋友都不知道《那些年》的作者暖陽霽月就是自己。 恐怕除了幾個導演係的老師知道自己寫過兩本小說以外,就隻有父母知道此事了。 再有個一兩年,就是這本小說開花結果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