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義光約著島左近來到了酒田之町的一家酒館,老板看見是義光,點頭哈腰地說道:“義光大人,沒想到您來了。” 最上義光拿出幾份永樂錢說道:“老板,點幾份酒菜,我要和這位壯士吃幾杯酒。” 老板點頭哈腰說道:“哈依,義光大人,好酒好菜有的是。” 老板立馬就離去準備酒菜去了。 最上義光問到左近道:“左近大人,你為什麼來了出羽國呢?” 島左近說道:“義光大人,我以前就在尾張,三河一帶遊歷過。” 最上義光笑著問道:“左近,我問你,你覺得尾張的那位織田信長大人真的是傻瓜嗎?” 島左近說道:“在我看來,那位傻瓜大人喜歡穿著奇裝異服,不喜歡遵守禮法,久後肯定會敗壞尾張。” 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日語:織田信長,/おだのぶなが,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師,出生於尾張國的勝幡城或那古野城(今愛知縣西部名古屋市),日本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 織田信長原本是尾張國的大名,於桶狹間合戰中擊破今川義元的大軍而名震全國,後通過擁護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趁勢上洛(割據地方的勢力率軍前往京都)逐漸控製京都,之後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綱領,將統一全日本作為目標;先後兩次打破“信長包圍網”,將各個有力敵對大名逐個擊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領土。他施行大量使用火槍的戰術,實行兵農分離,鼓勵自由貿易,整頓交通路線等革新政策,開拓了日本近代化的道路。他成功控製以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並使從“應仁之亂”起持續百年以上的戰國亂世步向終結。 元龜四年(1573年),織田信長將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從京都放逐,至此室町幕府滅亡。天正十年(1582年)6月,在即將一統全國前夕,於京都“本能寺之變”中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謀反而自殺。他死後,部將豐臣秀吉和盟友德川家康在他奠定的基礎上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島左近有些疑惑的問道:“大人,那麼您為什麼會覺得信長不是傻瓜呢?” 最上義光喃喃的說道:“左近,明國時候有一個楚莊王,他三年不理朝政,有一個叫伍舉的大臣前來,他向楚莊王提了一個問題。” 島左近問道:“什麼問題。” 最上義光道:“外麵有一隻鳥,它三年不叫,這是為什麼呢?” 島左近道:“我明白了,那隻鳥三年不叫,正是要蓄勢待發,之後要一鳴驚人,莫非那位傻瓜大人是裝傻?” 最上義光說道:“不錯,假如那位傻瓜大人覺醒過來,之後必是我們的敵人。” 最上義光接著說道:“自從天文之亂以來,奧羽被伊達左京大夫植宗和陸奧守晴宗公折騰的夠嗆,我有心要統一奧州和羽州,成為新的天下人。” 島左近跪下來說道:“左近飄零半生,隻恨未逢明主,公子若不棄,左近願效犬馬之勞。” 最上義光激動地說道:“我得鬼左近,如昭烈得趙雲也。” 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楚穆王之子。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即位三年,不理朝政,不出號令,日夜為樂。後經樊姬苦諫,采納伍參、蘇從建議,任用孫叔敖等良臣,興修水利,平定叛亂,征服群蠻,國勢大盛,正所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公元前606年,楚伐陸渾之戎,陳兵周疆,問鼎中原,有取周之意。公元前597年,楚與晉戰於邲,楚國大獲全勝,飲馬黃河,威震華夏,使魯、宋、鄭、陳等國附楚,以代晉而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91年,病卒於郢,葬於郢西的龍山。 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後世也流傳了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止戈為武”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穀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謚為“順平侯”,其“常勝將軍”的形象在後世被廣為流傳。 天文之亂: 稙宗是伊達家第14代當主,在他擔任家督時期,由於不斷使用外交與軍事手段,使伊達家的勢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既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出現幾乎製霸整個奧州的局麵;也出現了重大的衰退,使伊達家從他以後兩代直至重孫政宗初期領土都不斷縮減。根據記載,當政宗元服的時候,伊達家的領土已經隻剩下伊達、信夫、伊具等郡了,石高約為二十萬石左右。 動亂原因 就這場內亂的起因,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稙宗因為覺得外孫相馬盛胤非常可愛,因此決定將伊達郡內的幾個村莊送給相馬家,這引起了嫡子晴宗的不滿。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稙宗為了推行他一貫的聯姻、過繼外交方針,要將晴宗的弟藤五郎真元(後來改名實元)送到越後守護上杉定實處做養子,並準備將伊達家的精兵100騎送到上杉家作為實元的親衛隊。這件事也使得家中出現反對意見。稙宗的嫡子晴宗就是反對派的首領,並強硬表示表示:“將領地送給別人的話,就會分散我伊達家自身的力量,這關係到家族的存亡,決不可行!”同時,一門眾重臣桑折景長也認為:“將精兵100騎送到上杉家的話,對伊達家的戰力會造成巨大的損害,這無異於剝去伊達家的外殼!”雖然遭到家中實力派的反對,但是稙宗仍然一意孤行,決定強行實施他的計劃。這樣,晴宗隻有使用武力來製止父親的行動了。 戰爭爆發 稙宗被幽閉的消息迅速傳開,奧州地區的大名與有力豪族不久就知道了這個消息。小高城城主相馬顯胤、須賀川城城主二階堂輝行、黑川城城主蘆名盛氏、石川城城主石川晴光等大名或豪族與稙宗歷來交好,都覺得晴宗軟禁父親的作為非常無道,因此決定共同發兵討伐晴宗。而奧州其他豪族或大名也各自選擇選擇了自己的立場,加入到戰爭中來。其中站在稙宗一方的包括最上、田村、二階堂、掛田、相馬和蘆名;而站在晴宗一方的是他妻子的娘家巖城家、稙宗的弟弟留守景宗和不願意去上杉家的伊達實元。 戰爭的細節就不一一贅述了,反正都是混戰。隻舉其中一個戰例——小高城城主相馬顯胤對晴宗的戰鬥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顯胤是稙宗的女婿,對晴宗的作為最感義憤(也許是因為這次事變關係到伊達家送給他的幾個村莊吧?)。他從稙宗的外孫、掛田城城主伊達義宗(義宗的父親掛田俊宗娶了稙宗的一個女兒)處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到伊達晴宗處,要求他釋放稙宗,但晴宗拒絕了。顯胤沒有辦法,隻得回到小高城。不久之後,稙宗被家臣小梁川宗朝(伊達稙宗父親尚宗的從弟,也就是稙宗的遠方叔叔)救了出來,並號召奧州諸勢力討伐晴宗。晴宗非常憤怒,遷怒於將消息外泄的掛田城城主伊達義宗,於是發兵攻擊義宗,他的嶽父巖城重隆也出兵前來幫助。麵對來犯的大軍,義宗一麵做好防守的準備,一麵向相馬顯胤求救。顯胤於是向掛田城出陣,攻擊巖城勢。晴宗大軍也於此時趕到,駐紮進了信夫郡大森城。 顯胤與晴宗於天文12(1543)年2月在阿武隈川經過激戰,擊破了晴宗勢並進入了掛田城。同年5月,相馬勢與伊達勢再次在阿武隈川進行合戰。兩軍隔著阿武隈川列陣,互相對峙。戰鬥還沒開始,顯胤就將一部分軍勢埋伏起來,等待晴宗的進攻。晴宗派斥候偵察相馬軍,發現兵力甚少,於是決定主動進攻。於是伊達軍開始前進,準備一口氣渡過阿武隈川,攻打顯胤的本陣。不料剛渡到一半,對岸的顯胤就舉起了采配。頓時,埋伏著的相馬軍紛紛殺出,向正在渡河的伊達勢瘋狂進攻。這正符合兵法中“半渡而擊”的妙招,伊達軍大敗,200餘名精兵戰死。晴宗見強攻不行,又派人調略相馬家臣,但這些叛臣也相繼被顯胤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