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張曉有著寫書任務,又要忙著熱氣球試驗,所以皇帝給了張曉自由上班的權限,不過也要求張曉要拿出成績。所以張曉經常是在家辦公,王錫爵那邊也是默許了張曉的居家辦公權限。 雖然在家,但因為要忙著寫稿,所以一般的拜帖張曉都吩咐仆人禮貌拒掉了。隻是這天一大早,張曉還在寫沙哈魯的故事,老仆就把一張拜帖送了上來。 “這是寧遠伯本人的拜帖?沒想到寧遠伯居然這麼快回京了,還要來拜訪我這個書生。真是難得的稀客,拜帖寫著今天下午就要來?那家裡都動起來,要做迎客準備了。”張曉吩咐道。 到了下午,客人如約而至。 “寧遠伯上門拜訪,實在榮幸。子茂兄也來了?歡迎二位。”張曉把李成梁還有李如鬆兩人迎了進來。 “家宅狹小,還請貴客擔待。不知寧遠伯今日來訪,有何貴乾?”主廳裡,張曉和李成梁寒暄道。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老夫在遼東的時候就聽聞了張侍讀的文名和韜略,我兒如鬆、如柏、如梅也曾跟著張侍讀去了寧夏一趟,就想見見張侍讀。”李成梁說道。 “我張某終究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寧遠伯威震遼東二十年,屢克強虜,揚我大明國威,張某甚是仰慕。”張曉也有點把不準李成梁來此何事,不過人家怎麼說也是威名赫赫的老帥,誇一下總沒有錯。 “誒,好漢不提當年勇,如今老夫也是戴罪之身,蒙陛下寬恕,權且在家養老了。張侍讀如今還這麼年輕就身居要職,又有大才華,以後大有可為啊。”李成梁感慨道。 三人又是一陣寒暄,才慢慢轉入了正題聊起了打仗的事情。 “張侍讀,在往返寧夏的時候,你說過現在騎兵基本上已經沒什麼發展的潛力了,那意思是不是如果以後火銃火炮再發展下去,騎兵以後有裁減的可能?”李如鬆問道。 “騎兵終究是要被取代的,不過騎兵要想被取代,那就是有一樣東西替代了騎兵的作用。而火銃火炮的發展,隻是壓製了騎兵的發揮。但是騎兵的作用是目前沒有辦法替代的,至少在一兩百年內,騎兵還是陸軍的主力兵種。隻是說,騎兵的戰術就要不斷調整,遇到裝備火銃的敵兵就不能隨便沖陣。原先騎兵用的都是冷兵器,後麵就需要給騎兵裝備火銃甚至火炮等熱兵器。但是騎兵的巔峰時期已經過去了,觀察華夏歷史,騎兵開始大放光彩作為戰場主力的時期,是魏晉南北朝還有隋唐時期,這一時期騎兵有了馬鐙、馬鞍,裝上了馬甲,可以作為沖陣主力。到了宋朝,金人的拐子馬和鐵浮圖也是橫行中原。到了蒙元時期,雖然蒙古人騎兵眾多,但是攻城也是更多靠了火炮、投石機等攻城器械的幫助,光靠騎兵也不能掃滅這麼多國家。隨著火器的興起,哪怕是唐太宗、後唐莊宗如今復生,他們也不能隻靠著重甲騎兵沖陣了。畢竟弓箭輕易射不穿盔甲,火銃火炮是可以打穿的。”張曉解釋說。 “這個確實,土蠻汗多次入寇,好些次就是在我大明的火銃火炮打擊之下損兵折將。真要是騎兵對拚,我遼東軍士也不怕他們。土蠻汗沒有什麼像樣攻城器械,所以攻城也很困難,對遼東基本是劫掠為主,所圖也是挾賞挾開互市。”李成梁分析道。 “那按照張侍讀的意思,如今騎兵就是要全能的了,要能提刀槍沖鋒,又要會彎弓射箭,火銃乃至火炮也要會使。不過我遼東鐵騎,大抵也是這樣子。”李如鬆分析道。 “確實如此,不過單靠騎兵出塞搗巢,也很難徹底大敗蒙古人。畢竟草原遼闊,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可以直搗龍城的將帥畢竟還是太少了。但是對付的敵人不同,對騎兵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倭人就沒有什麼像樣的騎兵,所以對付倭人,騎兵用上刀槍,倭人野戰就沒有什麼太大勝算了。”張曉解釋說。 “張侍讀之前說我大明騎兵可以完勝倭人,又說不能帶太多騎兵,以防入朝之後補給跟不上。那霍去病不也是深入匈奴地界數千裡,也是大勝歸來啊。如果是張侍讀調度兵馬,那要如何調度才好?”李如鬆又問起了入朝的攻略,看來這是一位堅定的騎兵主義者。 “倭人要是集其大軍,與我軍一開始就野戰對決,那我軍主力帶上騎兵是沒問題的。但是倭人肯定不會這麼傻,他們發現野戰沒有把握,肯定還要守城為主,或者誘使我軍孤軍深入然後試圖包圍殲滅。如果我軍騎兵去的多了,給養確實難以跟上,也很難抓住敵人主力。如果去的少了,倒是可以襲擾敵軍,但是也容易陷入包圍。騎兵一旦被困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再怎麼能打,如果沒有救援或是救援不及時,那也要被活活耗死。所以入朝要各路兵馬一齊配合才好,騎兵要夠數,還要有能攻城拔寨的精銳,還要有擅長山地作戰的士兵,還要有足夠的火炮火銃。如果我軍把敵軍壓製回岸邊,還要需要水師的協助,由水師切斷敵人的海上補給,從海陸發起進攻,拔掉敵人固守海岸的據點。然後重新把朝鮮王庭和朝鮮的義軍武裝起來,讓倭人在朝鮮無利可圖,倭人就隻能敗退而去了。”張曉解釋說。 “這個打法倒是中規中矩,不過耗費的時間還有銀兩怕是不少了。”李成梁說道。 “沒有辦法,跟倭人打必須要穩紮穩打。倭人所謂戰國時期互相攻伐了百年之久,戰陣的功夫長進多少不好說,築城和守城的本事倒是練了出來。而且倭人武士兇殘嗜殺,不會輕易投降,我軍想要速勝也沒那麼容易。”張曉分析道。 “若是不能速勝,又在朝鮮得不到足夠給養,那我軍在朝鮮的花銷就太大了,不管是陸運還是海運,耗費都大。”李如鬆說道。 “確實如此,所以我之前關於對倭戰事的奏章,就多次提到要多積軍備和糧草,也要找到足夠民夫和船隻。當然倭人也要等明年春夏再行進兵,我大明還有充足時間。”張曉說道。 “其實我李氏一族,原來也曾住在朝鮮,是避唐末天下大亂之時避居朝鮮,後來又回歸天朝定居。本來還想著可以回祖宗居住之地看看,如今怕是希望不大了,也就是希望如鬆可以出征立下大功,也是榮歸故裡了。”李成梁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