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寧遠伯的教導(1 / 1)

大明文抄公 滴滴達達 2990 字 2024-03-16

“這一場仗英國長弓手確實立了大功,不過要不是這一幫法國貴族急著搶功勞,擅自沖鋒,長弓手也發揮不了這麼大的作用。”張曉說道。   “確實,軍中號令嚴整太重要了,這麼一場必勝的仗,就是因為軍心不齊,硬是搞成一場大慘敗。”李如柏感慨道。   “當年我看到吳起的故事,說吳起手下有一位兵士勇猛過人,擅自殺入敵陣,斬首兩級,結果吳起就要以軍法把他處斬。第一次聽的時候我也替這個猛士不值,可是這麼多年下來,我算是真真切切明白了,如果軍中不聽號令,那就不知道要白死多少人。一場大仗輸了,搞不好江山社稷都要動搖。”李如梅說道。   又是一陣閑敘,兩人告辭而出。   ……   寧遠伯府中,李成梁坐在主位之上,幾個兒子坐在兩旁。   “如柏,如梅,老夫寫的那本書你們可曾送到,張侍讀那邊怎麼說?”李成梁問道。   “張侍讀收下了,說這本書寫得好,潤色一下就可以付梓印刷了。”李如柏說道。   “如此甚好,那這次你們去拜訪張侍讀,他可曾跟你們聊什麼,你們要一五一十都說一下,不要多也不要少。”李成梁嚴肅地說。   “後麵我就是問了張侍讀他最近寫什麼書,張侍讀說他在寫講嶽武穆事跡的《說嶽全傳》還有隋末唐初歷史的《隋唐演義》,我和如梅就看了一下他的書稿……”李如柏就把他本人和李如梅對張曉兩本書的評價都說了出來。   “然後你就這麼直說,覺得張侍讀的故事讀過了,看起來沒啥意思?”李成梁問道。   “是啊。”李如柏說道。   “張侍讀客客氣氣讓你點評,你還真評上了。如梅那幾句話,好歹還是給張侍讀的書打個補丁,補全情節。你倒是好,還嫌人家的書讀起來沒意思?平時你就這麼跟上官還有同僚說話的?”李成梁一副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看著自己的二兒子。   “那張侍讀說大家就是探討作品,不要太過講究嘛。再說我們幾個都跟張侍讀是老交情了,張侍讀不會計較的。”李如柏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道。   “我的兒誒,官場裡的話不是這麼說的。張侍讀是什麼人,那可是可以直達天聽的人。他出門去了一趟寧夏,就可以把黨馨逼得自己辭官,把威震寧夏的哱拜父子逼得離開了寧夏。為父叫你們去人家家裡,可不是讓你們去品評文學的。現在你們不交好人家,以後人家走了運,誰還記得跟伱的什麼交情,不記你的仇就不錯了。”李成梁嚴肅說道。   “黨馨那是自己不乾凈,張侍讀也是奉了陛下的旨意,掛了都察院的官銜去的。如今張侍讀不是已經把禦史的官銜卸了嘛。”李如柏還是有點不服氣。   “算了算了,孺子不可教。如梅,你來說吧,除了談這兩本書,你們跟張侍讀還聊了一些什麼?”李成梁向李如梅問道。   “後麵聊了聊步兵如何克製騎兵,張侍讀舉了西夷的例子,說以前歐洲有一個阿金庫爾之戰……”李如梅把當時幾人的討論也再復述了一遍。   “那些法國貴族著實也太過愚蠢,就這麼急著搶功勞,自己倒是統統成了別人的功勞。”李如柏說道。   “不不不,這些貴族一點也不愚蠢,都是精明過頭了。覺得英王被圍困,隻要自己沖上去就能隨意立下戰功,還可以得到賞賜,甚至還可以讓國王加封爵位,隻是一群人急匆匆去搶功勞,那勝敗如何就不由他們說了算了。我算是明白了,為何後麵這幾年,我遼東鐵騎都損失的如此之大。按理說就算不能立克敵軍,全身而退也不難,肯定一個個都是想著去搶人頭,偵察也沒有偵察好,有了斬獲就亂成一團,結果就被人家打了埋伏,撤退的時候也是各自逃命,被人家騎兵一追,逃都逃不動。”李成梁說道。   “父親,遼東局勢已經如此敗壞了嗎?我還以為都是那幫文人誇大其詞。”李如鬆說道。   “自家人關起門來說自家話,那些文臣有沒有誇大其詞,當然是有。當然老夫這幾年確實也沒打過什麼像樣的仗,也是事實。如鬆,陛下如果把你選為援朝大軍的先鋒官,你一定要把軍紀貫徹下去。真的要入朝的話,肯定不隻是遼東的兵還有京營的兵,各地增援都會來的,到時候你的軍令一定要能夠立得住,必要時候,可以先不按人頭記功,以免造成軍陣混亂,貽誤戰機。”李成梁說道。   “父親,雖說這人頭軍功確實是弊端多多。可是如果不按人頭立功,將士們得不到賞賜,怕是要不服啊。”李如鬆說道。   “除了斬首之功,不是還有先登之功、斬將之功嗎?你可以用這個給軍士們許諾,攻下大城的先登之功的獎賞定的高一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要是能把倭人哪個諸侯或者大將給斬了,雖然肯定不如速巴亥那樣賞賜豐厚,那肯定也不會少。到時候奏報上也要注意修飾,隻要陛下滿意了,要什麼賞賜沒有。”李成梁耐心解釋道。   “這倒是,父帥你用計殺了速巴亥,陛下給的賞賜可是相當豐厚。”李如鬆說道。   “還有,這不是讓你們多跟張侍讀打好關係嗎?你們在前麵打生打死,有時候可能也抵不上人家說上一句話。別的不說,嶽武穆赫赫戰功,最後是何下場,還不是因為朝堂之事?老夫能在遼東總兵任上二十年,那都是要跟遼東巡撫、薊遼總督甚至到內閣都搞好關係,要不人家憑什麼要幫你們忙。特別是你,如鬆,要想能打勝仗,就不能和你的主官起了沖突,不然你有再大的道理,也是錯了。你之前可是跟許巡撫鬧了矛盾,總兵官都被免了。這次可是遠征,要是文武不合、將帥爭功導致貽誤戰機甚至吃了敗仗,那陛下發火了,就什麼都晚了。當年漢武帝派荀彘與楊仆攻滅衛氏朝鮮,明明仗都打贏了,可是因為之前兩人不合貽誤戰機,漢武帝最後怪罪下來,荀彘被殺,楊仆被免,這可不是說笑的事。”李成梁說道。   “謹遵父親教誨,隻要是督師、經略或者是巡撫,不管是誰,隻要不對我行軍打仗橫加乾涉,我都讓他,也不跟他爭論。”李如鬆答道。   “你……算了算了,到時候你就見機行事吧,反正你要記住,不管私下有什麼意見,麵子上一定要過得去,這些文官最在意的就是顏麵。”李成梁叮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