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龍文化普及(1 / 1)

在古代神話中,龍的後代有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屭、螭吻等。不同的傳說中,龍九子也不盡相同,也有人認為貔貅、椒圖等是龍子。   以下是關於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屭、螭吻等龍子的具體特點:   1.?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睚眥: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殺成癖,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   3.?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   4.?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霸下: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狴犴: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8.?贔屭:形狀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9.?螭吻:又名鴟尾、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這些龍子的特點在不同的文化和傳說中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它們通常都被描繪為具有特殊能力和象征意義的神話生物。這些特點反映了人們對龍子的想象和文化解讀。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特點是基於傳統神話和文化的描述,實際上龍子的形象和特點可能因不同的故事和傳說而有所變化。   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屭、螭吻等龍子的形象在不同的文化和藝術作品中可能會有所差異,但通常有以下常見的描述:   1.?囚牛:形象通常被描繪為龍頭蛇身,有麟角。它常常被刻畫在琴頭上,或者出現在一些傳統建築的裝飾中。   2.?睚眥:其形象常被描繪為龍身豺首,性格剛烈且好勇擅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   3.?嘲風:嘲風的形象通常是龍首獸身,有鳳凰的翅膀,常被用於宮殿殿角的裝飾。   4.?蒲牢:蒲牢的形象類似於龍,但體型較小。它通常被描繪為盤繞在鐘上,或被雕刻在鐘鈕上。   5.?狻猊:狻猊的形象一般為形如獅,有威武的外觀,通常被用於香爐、佛座等的裝飾。   6.?霸下:霸下的形象類似於龜,有龍的頭和尾巴。它常被描繪背負著沉重的石碑。   7.?狴犴:狴犴的形象通常是虎頭龍身,威風凜凜。它常被用於衙門、監獄等場所的裝飾。   8.?贔屭:贔屭的形象與霸下相似,也似龜。它常常被用於馱載石碑。   9.?螭吻:螭吻的形象通常是龍首魚身,或龍頭魚尾。它常被用於建築屋脊的裝飾。   這些形象描述隻是一些常見的特征,實際上在不同的藝術表現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和差異。每個龍子的形象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如果你對特定文化或藝術作品中龍子的形象感興趣,可以進一步研究相關的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以獲取更準確和詳細的信息。   相傳在瀘沽湖畔住著一位美麗的彝族少女瑪雅,她的父親被部族大首領抓去當苦役,她和母親相依為命。寨子裡的人都說湖底住著一隻名叫囚牛的妖怪,會在黃昏時出來吃人,但瑪雅並不相信。每到黃昏時,她都會抱著月琴到瀘沽湖畔輕輕彈奏,因為這月琴是她阿爸和阿媽愛情的見證,是阿爸留下的唯一紀念。   囚牛被瑪雅彈奏的樂曲吸引,悄悄浮出水麵偷望,看到彈琴的美麗少女後,不禁驚呼:“哎呀媽呀!”。瑪雅聽見有人叫她,抬頭就看到了駭人的囚牛,她起初很恐慌,後來見囚牛無意傷害她,也就慢慢習慣了,還是每天到湖畔彈奏。囚牛雖然對瑪雅心生情愫,但不敢違背天條與她相戀,於是每天能看到她,聽到她的彈奏就已心滿意足。   瑪雅的美麗令部落的大首領心升歹意,他以阿爸老瑪的性命要挾瑪雅就範,為了救阿爸,她隻得答應大首領的要求。在出嫁前的黃昏,瑪雅再次來到湖邊,彈起囚牛最愛的那首樂曲,可這次曲聲變得無比哀怨,仿佛在傾訴著令人肝腸寸斷的絕望。囚牛聽出曲風不對,知道真相後一怒躍出瀘沽湖,殺死了大首領。囚牛就這樣觸犯了天條,按照天規,玉帝要將其處死。   龍王不忍囚牛被處死,於是向玉帝求情,但此時的囚牛誠懇認錯,情願受罰,隻是請求將自己的屍身一部分安在瑪雅的月琴上,這樣就可以日夜陪伴著她,聆聽她的琴聲。就這樣,當囚牛被處死時,一道金光從天而降,落在瑪雅的月琴上,從此琴頭變成了囚牛的模樣。這便是龍頭琴的由來。   囚牛的形象不止出現在彝族的月琴上,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也在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以及在藏族與蒙古族的撥弦拉彈技法的樂器上,常常刻有囚牛揚頭豎耳張口的形象。   關於龍子的典故或傳說還有很多,以下是部分內容:   -椒圖:其性好偏靜,忠於職守,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所以人們後來將它的形象用在門上取其“緊閉”之意以求平安。椒圖麵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庇佑一家一戶的安寧。   -螭吻:也有人稱它為鴟吻,傳聞它乃是龍所生的第九子,龍頭魚身,形狀像四腳蛇(蜥蜴)減去了尾巴。螭吻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負屭:傳聞它乃是龍所生的第八子,和其父親長得最像,溫文爾雅,滿腹經綸,是眾多龍子中的才子。它曾幻化成人形在海邊城鎮遊覽,遇到幾位飽學之士在點評碑文,負屭一眼便知曉碑文所講,但並未插話,在旁駐足半日之久也未見人得窺門徑。它不禁皺眉忍不住一語道破天機,在場之人無不震撼,皆向負屭請教文學之道。此事被海邊製作石碑的工匠聽說,製作石碑時便把負屭作為碑邊的文龍,和駝碑的霸下相得益彰,顯得石碑更具威嚴。   -狴犴:傳說他乃是龍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訟。《龍經》有雲:“狴犴好訟,亦曰憲章。”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它的形象威風凜凜,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匍匐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