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的追星還比較歡脫,今天這個話題可能會讓人看得嘴角越來越往下。 可能接連幾篇都要講一些低落的事情。不為什麼,最近處在一個反思的人生狀態,寫這些會比較有感觸。 最近心情不太好的朋友看這些要慎重,當然如果我說的這些能讓你感受到“世界上很多人有著自己的痛苦”,那或許也算得上一種慰藉。 沒有什麼東西具有滅頂式的災難效果,要是你經歷了一件喪氣的事覺得會毀了你的人生,那大可不必。 沒有什麼事是絕對抗不過去的,甚至死亡也不是。 心態決定人生,不是一句錯話。 首先我就成長於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式家庭中,我稱之為“唯成績主義論”,生病中最擔憂的是什麼時候回學校上課、不要落下了進度,長期類似這樣的思維模式。 放假是不可以隨便出去玩的,要自主學習,好像漏了一分一秒都對應著試卷上的每一點分值。是別離愛玩不搞成績的孩子太近的,即便她們對你很好,即便你們在一起很開心。 高一文理分班考了第一,從此後考不到第一就是“沒盡全力”。 高考成績出來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哭,別人可能會問:考這個分也要哭啊?對啊,考不到頂尖都得哭。 自個也不知道在哭什麼,反正得表示內疚、表示反省,態度要拿出來。從小就學會演戲,演完後半夜快樂地追愛看的漫畫小說。 後來我媽跟我吵架時就特別想不通,在她的視角裡我好像一夜之間就變了個性格。 演技太好了而已,你們在乎的那些成績我本人是不怎麼在乎的。考第幾名對我的影響不大,我心情爛的時候能不能看到神仙太太的產出影響更大一些。 父親也是,對我的關心方式是買零食投喂和講題,沒有什麼深層次的思想交流,也做出過開家長會不知道我今年上初幾、在幾班這種事。 說這一段應該蠻多人有共鳴的,中式家庭的常規組合。 和朋友Y感慨各自的家庭現狀,她說:“東亞小孩的一生都在水裡,都上不了岸。” 她獨立得比我更早,在其他小孩還在搞不清英語語法時她已經早早接受了自己有兩個家庭。 “回我爸那”、“今天去我媽那”,她說得很自然。 其實大一開始我們聯係並不如高中的多,本以為要和大多數的高中同學一樣,漸漸就斷了聯係,也可能因為和她認識得要更早些(初中就在興趣班認識了),某個夜晚接到她的視頻邀請時我還有些驚訝。 我不是會主動去聯係別人的那種,習慣於享受孤獨,也不拒絕別人的交流需求。 那天我們開視頻聊了很久,聊的話題不固定,想到什麼就扯些什麼,都還算是話癆,零零碎碎的事也能說上一件又一件。 開了個頭,後麵我們也時時通話,我本就是個淡漠點的人,不會主動撥通,接到時也來者不拒。有一天她特別難過,洗完澡濕著頭發給我打來視頻,我開著床頭燈聽著她敘述。平時在群裡也有看到她談到她對象,不過我們都默契的沒有多問,真聽她講起除了表麵上的甜蜜外也是一地雞毛。這時候想多嘴一句大家的戀愛談的都是差不多樣子,談的過程中甜言蜜語溫馨時刻數不勝數,瀕臨結束時什麼離譜荒唐事都能見到。 我們沒有明確聊過愛這個話題,隱隱能感受到她對愛的憧憬,會在雪山頂上興奮地給喜歡的人打電話,即使對方反應不是很強烈。光是她做的這件事,聽起來就足夠浪費。 從我認識她以來也一直如此,熱烈地去愛著、去表達,不怎麼頹廢,永遠是笑顏更多,所以當我了解到她的原生家庭第一反應是震驚。震驚一個小孩是怎麼自己梳理好一切去好好麵對。同樣的年紀,若是同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大概是不理解和憤怒會更多。 後來大學最熟悉的朋友,是座位挨在一起才開口說話。大一時室友兩個是同班,她們倆往往坐一塊,我則單著。單坐沒什麼不好,或者說還蠻自由,後來有一天朋友T問我身邊有沒有人,我說“沒有”然後給她讓了位坐進來。 平平無奇的開頭,也沒想到這樣一個開頭就讓我們相處了剩下的四年,直到現在。 T算是非常典型的“乖乖女”,一看就沒有很大脾氣,我也沒見過她發大火的樣子。我跟她的性格是互補,一個溫和一個暴躁,我整天急眼了就臟話輸出,相處下來她倒也能忍耐我這一點。 純粹以為是天生的性格,了解她的原生家庭後才感覺到不對勁。T的母親是掌控欲特別強的那種,甚至想逼迫T去做容貌上的微調。我甚至不敢相信這是一個母親會對女兒說的話,過分直白,也過分殘酷。 偏偏T是個脾氣好的,隨父親,說什麼也不大違背,給我吐槽的時候也補充了非常多她媽媽辛苦的理由。我聽著總有種“這孩子被pua”了的感覺,自己辛苦並不是嚴苛要求別人的理由,單向的理解是沒有用的,我嘆氣。 H上的是BJ的學校,也算是從我們這個小縣城往外邁出了很大的一步,她當年高考比我高不少分,報的學校也挺有名。隻是後來聽她懊悔,才知道她報的學校有名氣卻是個“雙非”,就業時會被不少門檻莫名其妙拒絕掉。她想的是本校考研上岸,走科研這條路,能走下去的話這門檻的影響就不是很大。 H跟我的家庭環境大同小異,不多贅述。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室友J,不是BJ當地人,二胎家庭,弟弟沒讀大學,家裡也頗有點不讓她念的意思。中式家庭裡司空見慣的打壓也沒少過,話裡話外總認為她讀書沒用。還好前幾天保研確認了本校的其他學院,未來三年的路能走得穩當些。 雖說互聯網上總有些人去營造“家庭開明”的現象,引得評論區多少人羨慕也證明了這是少數中的少數。“重男輕女”也許要比老一輩好些,一來到婚姻的話題,對女性的要求又嚴苛起來,這是個躲不過的圈。 打壓更不用提,從小到大不怎麼被肯定,長大後自卑的一抓一大把。先前有個笑話,在酒店裡打工,有個小姑娘過成人禮。同樣的十八歲有人穿公主裙迎接專屬於自己的盛大宴席,有人拿著掃把在後臺刷盤子。也不說去羨慕、去酸什麼的,能獲得幸運的畢竟是少數。說這些時我內心挺雲淡風輕的,確實沒什麼好抱怨的,抱怨了也像無病呻吟,不如理性點看待。 再者就是攀比,有句話叫“成績差跟好的比,物質差跟壞的比”,聽起來有點繞但一品就懂。中式家庭整體氛圍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高,對自己各種“找補”,要是有個明白的問父母怎麼不多賺點,免不了一頓打,白眼狼沒良心之類的詞都往身上貼。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你要說這話小孩就不該問,那我可就笑了——但凡父母成熟些的、賺的不少的,孩子也不至於問。這裡藏著個連帶效應,什麼樣的環境誕生什麼樣的語境。 當下年輕人跟父母抗爭最多的就是:不樂意結婚,不樂意生孩子。經歷過疫情時代,揭露了一些黑暗麵,人看得越來越開,也看得更清楚。 若是會創造一個跟自己成長起來一模一樣的家庭,那不是給後代找不快活,那就是已知結局的一次無謂嘗試。 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會隨著一個小孩長大到成年、工作而結束,在最重要的心理塑造期形成了固有認知。自卑、缺愛、沒有防備心,除了一次次吃虧,沒有任何有效途徑去矯正。 聊了那麼多還是感覺言語蒼白,畢竟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有可以指責的地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分析這麼多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大家釋懷,不是非要通過看比自己更慘的家庭而釋懷,是清楚認識到它的“不可選擇性”,不將這份埋藏於家庭中的“隱形暴力”使用在個人的人際交往模式中。 同樣的,對身邊的人多一份理解。如果你在愛與幸福的包裹中長大,請不要刻意貼臉炫耀;如果你在充滿無奈和委屈的環境中掙紮生長,那麼祝你早日逃脫牢籠,並且永遠相信你的判斷,好好愛自己。 無論原生家庭如何,每個人的“活著”都是有意義的。 大膽去剪掉絆住你腳步的荊棘叢,自你出生之時,世界就什麼都沒有給你。一切未知可能性,都在今日之後。
原生家庭(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