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第4(1 / 1)

山上孤亭 謇正 2255 字 2024-03-17

李子成問“治國最重要的是什麼。”   公孫持明說“得民心”   李子成問“煩問先生為什麼呢?”   公孫持明說“得到了民心就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得到了支持就相當於擁有了廣大的兵源。有了民眾的支持,就有了廉價的勞動力。有了勞動力的時候就間接有了經濟,有了經濟國家就會富有,富有的國家就可以訓練強大的軍隊,擁有經濟繁榮及軍事強大的國家,就能稱霸天下了。”   李子成問“那麼獲得民心的方法是什麼。”   答曰“仁政”   李子成問“怎麼仁政?”   公孫持明曰“悉心體察人間民心,要正確的實施各種措施。對處境危險的人給予保護,對心存畏懼的人給予安撫,對叛離的人設法召還,對含冤受屈的人予認昭雪,對有所申訴的人要為他查清,對才高職低的人要予認提拔,對驕橫的人予以後製,對與我為敵的人要予以製裁,對貧求人要設決滿足,對願意效力的人一定要予以任用,要對屬下人的隱私要予以保密對善謀的人要親近,對進讒言的人予以揭露,對毀謗他人的人要懲罰。對謀反的人要嚴懲,對蠻橫的人要挫傷他,對自滿的人一定要抑製他。對願意歸順的人要召撫他。也被征服的人要對他進行安置,對投降的人又要赦免他,這是千千萬萬的方法之一,不僅可以治國,還可以用於個人,可算是為人交往的高超方法了。”   公孫持明感嘆到“能與別人共享的,就是仁義之君。免除人們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的,便是有德之君。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有義之君。人們沒有不厭惡死亡而樂於活著,喜好德行而趨向利益的,於是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有道之君。他們所在之處,天下的人都會歸附於他。所以說能挽救天下危亡的人就能使天下安寧。能消除天下憂患的人就能享有天下的快樂。能有拯救天下災禍的人就可以獲得天下的幸福。因此恩惠於民,賢人便會歸順他。恩澤於萬物,聖人就會歸向他。賢人所向,國家強盛。聖人所歸,天下統一。賢人所離,國家衰弱。聖人所離,天下混亂,因此衰弱是危險的由來,混亂是危亡的征兆。所以一定求賢請聖。招求賢人要憑德,聘請聖人要靠道啊!”   公孫持明曰“要給民眾利益而不是損害他們的利益,使民眾的事情成功,保護民眾的生命,給他們實惠讓他們安樂,讓他們喜悅而不是憤怒,讓民眾不失去謀生的職業,不耽誤民眾耕作的農時,減才刑罰,少征收賦稅,少修富殿建築,讓官吏清倉廉不苛收剝削,太公曾曰“善乾治國的君主統治民眾像父母愛護子女,兄長愛護第妹一樣,見其饑寒就為其憂慮,見其勞苦就為其悲痛,對其所施行的賞罰就像自己身受一般,向其征收賦稅如奪自己的財物一般,使民眾都快樂,便會保持長久。隻圖自己快樂,不久便會滅亡。這就是愛民之道。””   李子成問“國家富強的方法是什麼?”   答曰“廣納賢士。”   李子成問“如何廣納賢才?”   公孫持明曰“用厚祿收買人才,用重金收買死士,用高官吸引人才,人才要有六守,一是仁愛,二是仁義,三是忠誠,四是誠信,五是勇敢,六是智謀。考察是否具備六守的方法便是使其富有,來考驗他是否逾越本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富有而不逾本分的,是仁愛之人。使他尊貴,考驗他是否驕傲專橫,尊貴而不驕橫的,是正義之人。委以他重任,考驗他是否堅定不移,肩負重任而能堅定不移的去完成的人,便是忠誠的人。使他處事,考驗他是否隱瞞欺騙,如果處理事務而不隱瞞欺騙的,便是誠信之人。使他危難,考驗他是否臨危不懼,身處危難而無所畏懼的,便是勇敢之人。使他從政,考驗他是否良策無窮,如果處理政務而良策無窮的,便是智謀之人。舉賢的方法則是根據不同官吏司職選拔賢人,根據官吏職責誇核其政績,使官員的實際能力與官位相稱,便是舉賢的方法了。”   公孫持明曰“禮節隆重,有智謀的人就會自動到來。俸祿優厚,有義氣的人就樂於輕死效力。品德高尚,遠方的人便會前來歸順。封爵位尊重他,給予資財給養他,賢人就會自願投效。甪禮節接待他,用大義鼔勵他,義土就會效力致死。使人才衷心歸向的是禮,使軍隊樂於效死的是賞,用使他所歸附的東西招引他,用使他效死的東西明天他,所需要的人就會自動聚集。誠實不欺便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道理充足便可頭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   公孫持明曰“古代統治臣屬用權術,結交賢士靠信義,使用人才靠獎賞。信義減弱,賢士很疏遠。獎賞不夠,屬下也不會聽從命令。這便是很歷害的權術了。”   公孫持明曰“有智謀的人樂於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好實現其誌向,貪婪的人追求利祿,愚笨的人不顧惜生命,用各自的特點來對付或使用他們,這便是用人的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