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是美了,還在歷史上留下一個有名的詞匯: 吳王借將,有借無還。 把大魏軍隊的中流砥柱,西北鐵騎的王牌戰將,生拉硬拽,死皮賴臉,給要走了。 雖然胸脯拍的震天,實際就沒打算再還回去。可謂徹徹貫實了,欲成大事,厚黑臉皮之精髓。 吳王自是不擔憂賢王會如何他。但眼前跪著的三人,卻叫一個欲哭無淚。 之前鼓吹有多歡,現實打臉就有多“慘”。 無它,犯錯誤爾。 “我一直鼓勵你們的血性,勇武。 這一點,我大魏兒郎,從不教我失望。 我注重才能,一直唯才選拔。 諸位是我大魏勇士。皆有錚錚傲骨。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你們有求進之心,很好。但,這不是你們可以不尊上令,枉顧上命的理由。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一支軍隊,沒有好的紀律,它是不能成為一支強軍的。 我知道,我軍中很多人都是呼和巴、阿古拉、紮那。 現在我問你們:我大魏的兒郎們,你們是要成為一支強軍,還是要成為一支將來因紀律、因抗命,而分崩離析的軍隊。” “強軍。” “強軍。” “強軍。” “好。呼和巴、阿古拉、紮那,你們可知罪。” 士兵們安靜下來,皆注視著跪在地上的三人。 三人的事跡早被傳遍,在他們刻意“宣傳”下,很多士兵想不知道都不可能。 更何況有傳言,幾人將迎來高升。且是升好幾級的那種。 但此刻這個情況……眾人麵目無聲。 三人暗暗叫苦,早知道就不“大嘴巴”了。這次丟人丟到姥姥家——丟大發了。 被全軍通報批評,這以後還能當一軍之長嗎? 雖然心裡苦澀,但無人挑戰主上權威。各自認錯伏法:“我等有錯,請王上降罪。” 賢王高高舉起,所有人屏息靜氣,等待王上如何處置。 他卻話鋒一轉,道:“行。你們三的事。本王稍後宣判。今日,本王有一件大事,此事關乎我西北全軍。 眾將士聽命,擺壇,焚香,設禮,拜上將軍。” 眾將士齊齊一震。 終於,要有上將軍了嗎? 大魏,一汗兩王,皆有統兵、馭兵之權。 是真正大權在握,威名赫赫,有滔天之勢。 如今,賢王首開軍政分離製度…… 在大魏,不管承不承認,特權製定者,始終就是那寥寥幾人。 各大將軍互不統屬,戰時需要,由大汗指定人擔任臨時最高軍事統帥。 而現在,將要有人長任上將軍之職、責……是一個信號,還是長遠布局? 改革先行者…… 後世有人批評,認為賢王不過左手倒右手,是私人之心,擔不上此極高贊譽。 但反駁者認為,賢王所做,切合實際: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革人者,在下放權力的過程中,如果不能牢牢掌握權力方向,那到頭來,就是害己害人。 改革,把自己改沒了。最後落得失敗,意義何在? 如果以賢王這等得天獨厚的優勢,都能失敗,是該怪他本人愚蠢,還是反對勢力太強大? 談犧牲精神何益?談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何益?需知!賢王本質是政治家,不是要做聖人的。 後世如何討論,種種紛爭,現與此時人不相乾。 文鋒來到鳳揚身邊。 直至這一刻,她終於確認,賢王說,要給她的驚喜,真是此物。 她有些激動,忐忑,這終究是在數千裡之外的魏國。她大宋第一公主的光環,照耀不到如此遙遠的地域。 但她同時也是幸運的,賢王是個合格的丈夫。他願意支持自己的女人,同沐萬丈光芒。 他是一個自信實力和擁有大胸襟,寬胸懷的男人。也是一個可靠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