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公的這種認知,就是固執的認為把人們固定在原地,隻乾他們分內的事, 朝廷才認為是正確的,是大大的良民。 這,就是久居朝堂的後果。” 朱標一陣見血的指出之後又安撫了一下; “孤隻是就事論事,韓國公不必多想。 我們作為大明的統治者,自然的認為百姓應該完全服從我們規定的條條框框, 隻是咱們不要忘了,人不是動物。 這是蘇塵的原話。 軍籍製度的弊端在於,一旦被沒入軍籍,就世代為軍戶,他們不可以轉換身份,更不能更改戶籍上的認證。 打個非常簡單的比方,假如,你從出生就非常討厭殺戮,更不喜歡舞刀弄槍, 可是因為你出生在軍戶家,你必須要走進軍營,你說,你會不會怨恨? 可是這個身份是朝廷給的,他要無條件服從! 這樣的人,一來不會在軍營中有所建樹, 二來跟不會真心報效朝廷,從而混在軍中,坐吃餉銀, 終其一生,碌碌無為,渾渾噩噩, 若他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也就罷了,倘若他是個在別的方麵有興趣的人, 比如,水利,比如經商,比如讀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不是也算是毀了一個天才! 以上孤隻是打個比方,可是實際上,孤覺得,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如果這事放在我們自己身上,大家還認為,這樣做合理嗎?!” 啊?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太子殿下說的的確有可能。” “不是有可能,是有很多。” “不過我到覺得韓國公說的也對,農戶和匠戶都還好說,這軍戶, 一旦取消這種製度,萬一都沒有人願意當兵,好像也不行吧?!” “這個,還真是不好取舍。” ...... 而朱標接下來的話徹底顛覆了他們的三觀! “眾所周知,我的父皇,從來不避諱談自己的出身,起於微末嘛。 所以,他製定的好多政策,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刪減,來作為我朝的律法。 說句大不敬的話,固定籍貫這件事, 就是基於蒙元把百姓分為不同等級的基礎。 而元朝之所以被百姓拋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的治國方略,不得人心!” 朱標一席話醍醐灌頂,大明朝堂上的這些人都是人中龍鳳,一點就透! 倒不是他們反應有多快,而是非常驚喜太子殿下, 能夠對這件事有如此獨到的見解。 也不是他們多愚蠢,而是因為他們即使知道這就是根本原因, 基於對皇權的敬畏,明知道這些策略有漏洞,哪怕知道不合理, 他們也不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 今天太子殿下敢於直麵這種缺陷,往大了說,那是深明大義; 往小了說,那就是敢於承認錯誤。 人有些時候,承認錯誤比無能更難以接受。 不過,太子這承認的是老爹的錯誤,難受程度應該也沒那麼低吧。 隻是不知道陛下會不會因為而怪罪太子,就無從得知了。 “接下來,諸位就好好開始研究一下,怎麼改革才能讓我們既能保證兵源的充足, 又能激發士兵的忠誠和歸屬感,榮譽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當兵參軍是光榮的, 而不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我想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至於更改父皇規定的律法,就由孤來對陛下說。 注意! 我們既要躲開唐朝府兵製的局限性,也要參考不要陷入募兵製後期造成的的軍閥割據現象。 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尋找出一條獨屬於我大明朝的軍隊軍製出來。 孤相信,諸位愛卿定會交給孤一份滿意的方案。 散了吧。” 朱標說完,就背著手走了,留下滿朝文武站在原地發蒙! 這是把任務交給自己了? 韓國公李善長更是頭大,合著你們爺倆隻需想一想,然後動腦子的事還得交給我們做? “我朝這個固定軍籍的製度本來就是創新啊,這還改,怎麼改?!” 兵部尚書趙仁嘟囔了一句。 “太子殿下現在有蘇塵最後臺,他這是想要讓大明傳承到千秋萬代啊。” “走吧,任務來了,諸位,相關人員,繼續開會討論吧。” 唐朝初期實行府兵製,府兵的調遣、指揮權屬於朝廷。 府兵的來源,主要是從自耕農和地主中挑選,後來則逐漸以貧苦農民充役。 每三年征一次兵。凡20歲以上的健壯丁男,都在征兵範圍內,。 一般21歲入役,61歲出軍,實為終身服役。 但是經過武則天統治時期後,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府兵製失去了其經濟基礎, 而且當時府兵被王公貴族當家丁護院驅使,因此社會上以當府兵為恥, 所以唐玄宗為了提高軍事實力,開始實行募兵製。 施行募兵製之後,軍事實力倒是提高了,但同樣帶來另一個問題。 因為募兵製施行後,軍人已經成為一種職業,長期將兵在一起,容易形成軍閥割據, 為唐末節度使混戰及安史之又亂埋下了伏筆。 如此看來,府兵和募兵都有短板。 後來的宋朝呢? 根據《宋史·兵衛誌》相關記載,兩宋的禁兵、廂兵、屯駐大兵等都實行募兵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是他的指揮係統是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 其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調動,直屬皇帝管理,擁有對宋朝正規軍的調動權; 由於禁軍是宋朝的正規軍,隸屬樞密院直接調動,三衙領兵,直接對皇帝負責。 三衙則分化禁軍的指揮權,三個部門共同領導禁軍部隊; 兵部隸屬於尚書省,為了防止宰相對軍國大事的乾預, 宋代兵部隻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等非正規軍, 同時負責武將的升遷管理、地圖儀仗等。 而廂軍是宋朝各州縣安保部隊,最高隸屬於兵部,兵部擁有對全國廂軍的指揮權。 但是實際上,廂軍戰鬥力弱,一般隻有維持治安和雜役的任務,州縣地方長官一樣對其有領導權。 最後是土軍、民兵、藩軍。 他們是宋代為了邊防安全和治安穩定建立的準軍事化部隊。 按照熙寧變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漸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隊, 而從仁宗朝開始的對西夏戰爭也大量的招募了土軍和藩軍, 這些軍隊名義上直屬於兵部領導,兵部擁有其指揮權。 這樣三方製衡下來的結果倒是極大的防止了藩鎮割據實力的隱患,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兵權的過度分散和相關官員職位的增加,也會導致國家財政上的負擔加重,行政效率底下的問題。 大明臣子,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這下,有他們頭疼的了。
第64章 承認錯誤比承認無能還難(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