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2個循環(1 / 1)

聽著華錚在廚房果嗤嗤剌剌地炸著蟬蛹,一股肉香飄來,方晴貪婪地深深吸了一鼻子,如酒仙嗅著仙酒,毒龍吸著龍毒,饕餮敲骨吸髓,貔貅吞金食銀。   那香氣奏著糜糜之音跳著冶艷之舞唱著海妖之歌帶著魅惑之笑,飄飄忽忽鉆入通達天人之鼻孔,浸入靈臺慧根之幽深,讓人為之癡為之迷,鐵骨錚錚之英雄柔媚似水之佳人,皆為其奴仆牛馬。一入紅塵深似海,跌墜欲壑難回頭。   宋明將剛才他們幾個所議簡要地說與方晴。   方晴說,方才聽了趙老師須根直根之論,精妙得很。我也想出一個辟喻來。   宋明說,說來聽聽。   方晴說,我想把教師比作心臟,學生比作組織器官,知識就是氧氣。教學的過程就是心臟把氧氣通過血管輸送給器官的過程。   李祖翰說,嗬嗬。趙老師講個植物,你又講個動物,一會兒崔瀅瀅該講個微生物了。   方晴說,在我看來,新授課和復習課就是兩個循環。   新授課相當於體循環,把左心室裡麵富含氧氣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器官,批改作業相當於把各個器官中分解出來的二氧化碳回收到右心房。   復習課相當於肺循環。體循環中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靜脈血進入右心房,相當於把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收集了上來,打入右心室。   右心室把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打入肺部,在肺泡毛細血管中進行二氧化碳與氧氣的交換,這個問題相當於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加工處理。   左心房把這些富含氧氣的匯聚,相當形成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然後左心房把這個教學方案交給左心室實施課堂教學。   新授課的起點是教材中的新知識、新方法、新思路。復習課的起點是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所以新授課備課的第一位要素是教材,而復習課備課的第一位要素是學生,是學生在知識掌握、方法應用、解題思路等方麵存在的問題。   崔瀅瀅拿過幾個油炸蟬蛹放在方晴麵前說,方晴姐,你真厲害,我上學時一直記不清這個血液循環路線,你這一說我又有點兒印象了。你這又要費多少個腦細胞,你多吃幾個補補吧。   宋明看著方晴笑了笑說,看來你上學的時候生物學的不錯喲。   簡單來說,方晴說的大意是,教師好比教學的心臟,學生好比各個組織器官,新授課是將氧血從心臟通過動脈輸往全身各處,復習課則相反,要先將碳血從全身收回心臟--也就是先從學生中收集調查學情--再從肺部換氧後返送全身各處。   這就是教學中的兩個循環,一個是新授課的循環,一個是復習課的循環。   趙懷成說,這個比喻好,我覺得這比我那個須根直根更深了一層。從中我們也能看出,一個成熟的畢業班教師要比一般教師需要更開闊的視野,更深邃的洞察力和更精湛深厚的功底,絕非是一個教師就能上好復習課的。   李祖翰說,確實,隻有精深的長纓在手,才能縛住復習的蒼龍。   華錚說,按趙老師的說法,復習課的本質是以自主學習為主的綜合性課堂,但完全放開容易混亂,管得過多容易死板。那到底怎麼做好呢?   趙懷誠說,不妨借鑒一點羅斯福新政的一些思路,在個體自主的基礎上宏觀調控,在充分發揮個體活力的前提下適度引導。   宋明說,現在咱們再來總結明確一下。   從方晴的分析可以看出,復習課的首要任務是被學生。   一般教師更習慣於備教材備資料,但要上好復習課,首要的任務卻是備學生。隻有全麵精確具體的掌握學情,才能從中篩選提煉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將一些有關聯的問題有機整合到一個專題中,也才能更準確的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高效的學習。   新授課目無學生,但心有教材,也能把課上的較好。但如果復習課依然目無學生,或者對學生隻有一個概略而非具體精確的認知,就會脫離學生實際,浪費不少學生的許多時間。   所以,要想上好復習課,必須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全麵具體的了解,這是上好復習課的前提必要條件。   趙懷誠說,復習課的教學方式主要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復習課上開展學生自主學習主要需要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體學習之間的矛盾。   當然集體教學與個體學習原本就是一對矛盾,卻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關鍵在怎樣處理這對矛盾。   放手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   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剖析,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製定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教會學生自己查找收集有價值的錯題,對錯題進行合理的處理;選擇實用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速度和質量等。   自主學習需要,教師努力克製自己的表現欲、控製欲和乾涉包辦的習慣,減少學生對教師的精神依賴,給學生‘’斷奶”,下大功夫培養學生真正做自己的主人,逐步地擴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權限和空間,實現“集體、計劃”與“民主、自由”有機融合的課堂。   華錚說,我們在前期的教學嘗試中,也做過一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一些探索。例如,對於記憶性的知識問題,我主要指導訓練學生進行任務定向,自學自測自糾,指導自學方法和技巧。   李祖翰說,我也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我把一些學習內容進行了歸類,指導學生學會歸類,努力學會讓學生精熟一例貫通一類,所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主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力不能及的問題上,放在學生的智能培養和訓練上。   華錚說,我還有個疑問。大家知道,一到復習階段,各種復習資料粉墨登場熱鬧非凡,課本常有被漸漸打入冷宮的憂慮。那麼在復習時段,到底要不要用課本兒?怎麼使用課本?我也有點搞不清楚。   趙懷成說,與五花八門的資料相比,課本相對簡明純凈。單靠課本確實難以滿足有相當難度的中考需求。但在正規考試中,無論多難的試題也多是課本上原有內容的組合變化。如果一個學生真能精熟課本,百分平均八十是問題不大的。   知識點的精熟掌握,需要在學生在知識的反復應用中逐漸認知領悟,所以,一般需要配套一兩套不同類型的資料是必要的。   但在做資料時,遇到模糊的問題或知識點時,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要輕易放過,而要翻開課本,找到相關章節的相關內容,認真係統的再學一學。   可以把一些典型的問題摘抄夾到課本中相應的位置,也可以把一些知識點整理到對應的問題旁,或者在專題本上做成專題。   在各種資料中應該精選一本為主,將其他資料上的典型問題整合到一本中,力爭熟透一本,貫通多本。   要將課本與資料有機結合,將學習與運用緊密結合,通過課本上知識方法支持資料上綜合實踐運用,通過綜合實踐運用再反過來加深對對課本知識方法的認知理解。   在學生的認知背景中,課本如家,是學生投入精力最多也是最熟悉的地方,是認知係統中最佳的建構基地,對於各種相關知識在認知中的建構作用,有著任何資料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課本中的問題原型是課標考綱最直觀最正規最專業的寫真照,有利於我們對課標考綱進行更為準確的理解把握。   宋明說,趙老師的這個比喻非常好。課本是家,是知識學習的故鄉。就算走得再遠也要常回家看看,不然,脫離了家鄉,背離了故土,你的背影就是流浪。   方晴說,課本是拉線,沒有它的牽扯,飛得再高的風箏也難免迷失墜落。   華錚說,課本是根據地,沒有沒有根據地的隊伍隻是流寇,沒有根據地的支撐,再強悍的隊伍,也難免陷於困頓。   趙老師說,在縱橫捭闔的復習中,我我們不能迷失於題山題海,我們要有生不離綱死不離本的理念,處處不忘回歸課本,守本扣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