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九日,星期二 …… (考前的話) 有很多的話想說,但是又不夠時間了。 …… 語文: 最穩定的一科,也是最難提升的一科,成績一直都是不上不下的。 高中三年,正常發揮之下,不會有太大幅度的下滑,一般就是合格線往上,九十二、九十五,九十七封頂這樣子。 這次學考,我最理想的分數就是一百一十左右。 …… 數學: 2023年的考卷我看過了,都是基礎題。 算是簡單,我還可以應對得來。 但是之前又聽俊傑一說,今年函數會變難一些。 (函數都是大題) 我心裡又有點憂心忡忡了,我最怕聽到“難”這個字眼。 但無論如何,我也沒得選擇了。 隻是求個破百,理想分數一百二十,就此而已。 …… 英語: 前麵一百零五分,三十五道題,都是選擇題。 一題三分,分夠多,但是風險也很大,不太好拿。 稍微一點不注意,一百零五分連合格線六十分也拿不到。 我預計的理想狀態,對個二十道,後麵作文再得個十分,這樣就有七十分了,運氣好一點的,倒是可以沖一沖合格線。 …… 110+120+70=300。 剛好三百分,勉強到了前年排名倒數的公辦學校的最低投檔線。 這說明,還是非常危險的,仿佛是過獨木橋。 變數太大了,而且還隻是最理想的狀態,而不是真實低估之後的分數。 (頭痛) …… 高中的時候,沒有太認真去學。 當然,現在後悔也沒用了,太遲了。 況且我的狀態都是悠哉悠哉的樣子,在學校學習這方麵沒有太強的進取之心,就算是復讀,我也是求個公辦大專,所以我心裡的悔意是沒有多強烈的。 (隻是後悔當初沒有強硬一點,選擇去春考班而已) 所以經常聽見網絡上有些人略帶諷刺地說道: “高中三年,高考就考個三百多分?” “想什麼呢?” 諸如此類話語很多,更刺耳的都有。 我看得心裡五味雜陳,不知言語。 …… 其實他們說得都對。 像我這邊的山區普通高中,教育資源欠缺、學生質量差,教師水平一般……什麼都不如城裡的高中。 就像是一個得了病的中老年人,這個“病”是治不好的,這種現象是一直,並將長期存在的。 …… 我們的學生基本都是附近鄉鎮中學升上來的,我們很多人考上高中,並不完全是因為愛好學習所以才能考上。 就比如我,我中考理科全線拉誇,就單獨是數學過了及格線,其他的化學、物理這些好像都沒有過。 我全都是依靠文科拉分,再加上那體育的五十幾分,才超過了江口高中的分數線。 其實除去原始分,我也隻是四百二十幾,剛剛好過分數線幾分。 而四百二十幾,就是瓶頸了,就是我整個初中的真實水平。 相當於沒有努力過,很早之前就已經停滯了,沒有進步了。 我從來沒有努力過,就是隨便學的,學到哪就是哪,不會的就不多加深究。 僅此而已。 考上高中,是無端端就考上的,沒有多麼偉大的理想、沒有多麼激昂的誓詞,當時就隻是覺得中考好像跟我的理想沒有太多的聯係,我甚至都沒有理想。 就是考不上,就沒有書讀,有點緊迫感而已。 所以就在考試時認真答題,按照真實水平發揮就足夠了。 剩下的就聽天由命了,我已盡人事,天意如何……便如何。 (不讀書了,乾嘛?這麼小,十幾歲。未成年就出去打工,沒有社會閱歷,多半會被人拐騙) 就像當年健勇所說那樣,中考前一天的晚修,一大堆人躲在後山打王者。 誰是真想著學習的? 生活環境如此,貧窮且安逸,沒有生存壓力,得過起過,根本不理解理想為何物。 (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因為時間關係,就不一一贅述了) …… 所以,還是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高考三百多分,奇怪嗎?” 我覺得,在我們這個鄉下地方,不算很奇怪。 因為有很多人向我透露過,在學校就像是坐牢,學習是被迫的,不是喜歡,甚至是厭煩。 自己能力平庸,怎麼也聽不懂老師的課,跟不上課程,脫節了,就習慣擺爛。 老師講得累了,發現學生也不願意聽講,成績更是越來越差,也擺爛了。 師生雙向奔赴了,屬於是。 (江中的老師也是隻是學歷高而已,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知道如何教好學生,隻是如同囫圇吞棗般地生硬灌輸) 這樣環境之下,能搞好學習嗎? 我們現在這個年齡段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幸福, 哪裡來的動力? 家裡不愁吃、不愁穿的,動力怎麼來? …… “為XXXXX而讀書”,隻是個口號,傳說罷了。 讀高中好像跟讀初中沒有多大分別。 (其實是有的,比如:認識了很多朋友,學會了獨立生活。) 其實能考上高中,就已經是花光了我的所有的學習潛力,我就是學不了太過高深的東西,費腦力的東西。 所以,我很討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轉而對語文、歷史、地理很感興趣。 …… 我對文科的應試題目沒有好感,沒有感情、極為僵硬的八股格式,令我厭惡。 特別是作文,我感到無從下手,我不太喜歡說那些雕磚辭藻文字,因為沒有什麼營養,也自然沒有多少文學氣質在裡頭,更像是網絡上的舔狗筆錄。 而且還是不情不願的寫,老太太的裹腳布,又長又臭。 沒有絲毫感情,甚至作者本身也不了解自己在說些什麼。 一篇幾百言,全然空白,把一百個字就能表達很清楚的話,硬是擴大了十倍,增添了那麼多“華章、樂章、星光”這些華麗的辭,堆砌在一起。 很臃腫、很難看、很尷尬,沒有深度、隻有長度。 …… 知道的越多,我就越下不了筆了。 唯獨喜歡語文的文言文,這算是我的一個愛好。 熟悉我文風的,都知道我寫得內容有時是帶有明顯的文言文氣息在裡麵的。 隻有在寫這些東西,我才是真心實意去花大量時間去思考、編撰成文。 這才是真正的中華文化內涵,詞語、句子,這些不是單向發展的。 現代詞組在進步,古代文言文更應該發揚、發展下去。 (由於時間關係,涉及內容、知識麵很多,以後有空再談吧!) …… 我是一個樸實主義者,在文學方麵更喜歡樸素一點的文字。 當然,我也不是要一棒子打死,不是反對現代詞語的華麗辭藻。 隻是在一篇篇幅有限的文章裡麵,這類詞組所能夠容納的位置,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應該要有所限製。 或者是什麼用在什麼地方、怎麼在正確的場合用對的問題。 描寫自然風光的散文、旅遊日記、歌頌天地等,這些都是適合用華麗辭藻的地方。 但總有的人,喜歡把它放在嚴肅在話題裡麵,並且還要占據全篇一半的篇幅。 這就是本末倒置了,將原本很嚴謹、很清晰的文詞,變得空洞、蒼白無力,化無懈可擊為四處漏風。 …… 有些議論文,它不是在談如何解決問題。 它很公式化、套路化的。 說了,但是又好像沒說。 就是竭盡全力去歌頌一些有的沒的、毫無實際意義的東西。 方案啊! 最根本的東西都沒有,就一個勁地去歌頌這,歌頌那的。 沒有提出最根本的解決方案,隻是一番華麗裝點, 青年………,青年………; 相信………,恪守………; 揚帆………,執漿………; ………之光,………華章; (這有什麼用呢?) …… 就比如古代大宋的科舉,直接照抄有朱子注釋的四書五經一樣,容不得寸改。 一改就死,改了就是異端。 所以, (不寫了,腦子一團亂,也沒有時間) …… 說不定這篇東西都很難發出去,不夠陽光,消極氣息太濃烈了。 說不定我這次又碰到了禁忌領域呢 …… (8號晚十點半至九號零點四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