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部小說是寄予厚望的,打算把它打造成一部封建史的集大成作! 兩部紫微宮,寫的就是我的心路歷程。 從2023年寫稿開始,今年我20歲,也不知何時才能完成此作。 不過我是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公之於眾的,我不怕抄襲,因為我有後招,我也不怕別人提前知道了,所以就有劇透的感覺,在我看來,那麼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照樣會有這麼多人等待,就是想看一下它還原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情節梗概】 ?鄭承天,一個雖被前朝皇帝封為太子卻又是最不受寵的兒子,因為民請命而被廢除儲君之位流放駐守邊境十年,卻也陰差陽錯躲過了皇位更迭——他的堂伯篡位了,殺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為了籠絡人心將要把闊別京城十年的他召回京城再次冊封為了太子。 十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十年後這場在京城之內的皇位更迭到底是怎樣的?皇位為何又從太宗一係轉為太祖一係? 他回到了京城又該如何生存下去? 他的伯父——這個豫朝“太祖之後”的新皇帝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為什麼先皇還有那麼多幸存的皇子,而他的伯父也有兒子,卻還要再立他為太子? 這些問題都在困擾著他,而他會去京城洛陽嗎? 如果去了京城,他還能看到那個一直令他魂牽夢繞累世以出品“太子妃”而聞名的餘府千金——餘思樂嗎? 見到了又如何,他又該如何放棄遠在敵國的看似高貴實則孤獨那個她——敵國公主沐婉清呢? 一切的一切,敬請觀看小說——《紫微宮》! 【主要角色的最初人設】 鄭承天——為己 上官暮雪——為國 餘思樂——為家 沐婉清——為天下 【時間脈絡】 太祖鄭建新——德觀10年 太宗鄭建封——元化7年 明宗鄭玄宏——啟元14年 聖祖鄭玄策——鼎革20年 惠宗鄭承望——景元9年 德觀元年,鄭承天出生。 德觀三年,餘思樂(類張雅欽)、上官暮雪(類周雨彤)、沐婉清(類劉美彤)相繼出生。 【外貌描寫】 鄭承天:這少年長相雖不出眾,但往那一站頓時給人氣象萬千之感,不愧是皇室貴胄,舉止端莊,儀態萬方,可是當他沉寂下來時,卻總給人一種孤獨、落寞和淒苦之態。 【主角心境變化】 早期: 茍利社稷,生死以之。 隻要是為國為民,這個太子我不當又有何妨? 前期: 我要奪回屬於我的太子之位! 我要當皇帝! 這十年來我謹小慎微戰戰兢兢步步為營,為的就是重新再回到京城。 我要為這天下的百姓,為枉死的冤靈,討一個公道,我要還他們一個海晏河清的朗朗乾坤。 中期: 皇帝? 為什麼那麼多人非要爭奪這個名頭呢? 我真的就那麼想要當皇帝嗎? 隻要是能夠做利國利民的事情,隻要能夠完成太祖皇帝未競的事業,不要這個名頭當個宰相不也一樣嗎? 相反,還要自由些。 後期: (沐婉清對鄭承天說道:) 鄭承天,在你心裡,隻有豫朝才是正統嗎? 在塞北,在荒漠,那麼多的百姓就不是人了嗎? 難道異族就沒有資格接受教化過上太平日子嗎? 晚期: (沐婉清問道:) “你最後為什麼會容許甚至接受曾巢成造反乃至改朝換代呢?” (鄭承天答道:) “因為他也是太祖皇帝的血脈,不是嗎?隻要他能夠以太祖皇帝的大誥和皇明祖訓為念治理天下,這也就夠了。我朝接受前朝禪位,也繼承了前朝的積弊,若不痛加整改,早晚也會有人造反的,既然如此,這個人為什麼不能是太祖皇帝之後呢?” 全劇終: (暮年的鄭承天帶著一個九歲兒童在草原瞭望久久) 太傅,我們回去吧! 【人物情節發展】 鄭承天,他是太祖皇帝(鄭建新)所看重的幼年孫輩,太宗皇帝(鄭建封)的愛孫,明宗皇帝(鄭玄宏)的逆子。 他的父親因他備受太祖太宗皇帝的喜愛,從而登上了帝位,年號啟元,而他也因此獲封太子。 卻因他的母親出身開國武勛家庭性格倔強好武,不受他父親喜歡,他也始終認為因為這一點所以他才被父親厭惡,終使得他鬱鬱不得誌漸漸好文厭武,而他的母親也因久處皇宮之中心情鬱煩在未成為皇後隻是太子妃時就離世了,死後被追封為“文敬皇後”。 在獲封太子的三年裡,他廣交寒士為自己積累人脈,同時奏請在東宮開設“崇文館”,以此保住他搖搖欲墜的太子之位。 啟元四年,一場因饑荒蔓延的起義波及全國,他上奏請開糧倉救濟災民,可是他的父皇卻下旨駁斥了他的建議,並派國舅——太子的舅舅出征,終於他的舅舅“意外”死於沙場,他的母家也因“謀反”的罪名被滿門抄斬,而他也因為一再上奏為民請命被廢除太子之位改封晉王前往邊疆戍守。 他走後,他的父皇派兵迅速平定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平定起義的主帥就是他的異母弟——秦王鄭承恩的舅舅,而秦王的母妃宸妃李夢瑤也被冊封為了新皇後,貌似秦王就離皇位隻有一步之遙了。 可這一切又與他何乾呢? 直到十年後,啟元十四年,他的堂伯——燕王鄭玄策回京述職交還兵權時趁機政變了,這場政變殺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皇帝和皇後被逼死,看似即將成為新太子的秦王在他舅舅的掩護下逃亡西域,燕王篡位登基改元“鼎革”,而他——前太子鄭承天,因戍守邊疆有功同時為了安定前朝局勢,將要被再次冊封為了太子。 在成為太子的一路上,他將再次遇到他此生的兩個摯愛。 成為太子前,他被要求出征天竺幫助那裡的“流寇”推翻現有王朝,結果皇帝親信密令手下人葬送部分“流寇”勢力,鄭承天不從,親自率軍征戰,最後重傷回朝。 “經歷種種磨難當他再次被廢除太子之位後,他又將痛失他所珍視的一切,最終以一席麻衣孤身一人乘舟歸隱山林。” 這會是真的嗎? 這隻是百姓腦中的美好想象罷了…… 事實上,這其中要復雜得多。 “鼎革”皇帝之後,廟號被定為“聖祖”,他的第三子鄭承望經過一係列政治鬥爭之後被封為太子繼位,改元“景元”,而鄭承天則以宗親之首的身份成為托孤大臣。 景元三年,醞釀五年之久的邊疆起義終於爆發了蔓延五省,皇帝要求鄭承天前往平叛,他卻一再主張采用安撫策略,起義軍抓住機會以鄭承天的名義起事,皇帝再次要求他帶兵出征,他拒絕不得,最終跳河以求自盡。 朝廷四處打撈不得,便以他被奸人殺害為名潦草建了衣冠塚埋葬了事。 而他事實上則被那個敵國公主救了上來,隨後一起結伴去塞外安居。 在路上,他遇到了起義軍領袖——曾巢成,他就是當年太祖皇帝的“仁和太子”之後,原名叫做鄭承德。 原來太宗皇帝當年為了帝位曾經真的暗害了仁和太子,而太祖皇帝對此心知肚明,最後為了天下安定傳位給了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對此心裡一直有愧,讓明宗皇帝傳位給太祖皇帝之後,也就是他的養子——當年的燕王鄭玄策,也就是後來的聖祖皇帝,可惜他的兒子不肖,即為後大肆屠殺宗親,企圖將太宗之後一一剪除,這也就是鄭承天絕望跳河的又一原因所在。 後來,曾巢成以鄭承天在起義軍中的名義團結在朝與分封各地的太宗之後,迅速席卷了天下,最終於洛陽稱帝,恢復了他作為“仁和太子”之後的宗籍,改國號為“代”,改元“昭元”,迎娶了那個自豫朝前就累世出品太子妃的餘府千金——餘思樂為貴妃,而皇後則是和他一起打下天下被時人稱之為“呂大腳”的呂皇後了。 至於那個“景元”皇帝,最終傳言死於“火災”,被追封為了“惠宗”。 【感情描寫】 我是愛她,可我卻無法和她在一起,我是不會有好的結果的,我放了她,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 我愛她,隻是我的事。 至於我選擇和親,為的是國家。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等什麼時候不打仗了,我再成親吧! 【經典臺詞設計】 1.“朝廷?朝廷的腐敗我早就知道了! 可是要讓我放棄太祖皇帝打下的基業,這又怎能做到呢? 前朝存續的時間不過40年,我朝現今也不過60年。” 2.“你現在已經和離了,可有想過再娶?” “不用了,臣心已如枯木,再也濺不起一絲波瀾了。” 3.相比於“陛下”這個詞,我更喜歡“殿下”。 我不喜歡至尊無上獨一無二的,我喜歡有著尊貴希望的。 李世民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每次想加速的時候,總有人冒犯龍顏在勸諫他,使他停慢了腳步去慢慢做,當時肯定是不滿甚至是憤怒的,畢竟誰願意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呢?但是仔細一想又何嘗沒有道理呢?所以他常常說:“是這樣”。 貞觀可以沒有房謀杜斷,但不可以沒有魏征啊! 仔細想想貞觀又哪裡是李世民一個人的貞觀呢?他是大唐群臣百姓群策群力的結果啊! 這才是貞觀的靈魂! 幸運的是我的身邊也有一群魏征! 4.“鄭承天,你想要當皇帝嗎?” “皇帝?為什麼那麼多人非要爭奪這個名頭呢?我真的就那麼想要當皇帝嗎?隻要是能夠做利國利民的事情,隻要能夠完成太祖皇帝未競的事業,不要這個名頭當個宰相不也一樣嗎?相反,還要自由些。” (這是我在讀子房兄寫武則天時候的所感!) “陛下既向我托孤,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那臣鬥膽求一旨詔書給臣。 陛下百年之後,太子若已然可以親政,臣請褫奪臣一切官職爵位封地,就讓臣攜心愛之人歸隱山林。” 5.“鄭承天,在你心裡,隻有豫朝才是正統嗎? 在塞北,在荒漠,那麼多的百姓就不是人了嗎? 難道異族就沒有資格接受教化過上太平日子嗎?” 6.“你最後為什麼會容許甚至接受曾巢成造反乃至改朝換代呢?” “因為他也是太祖皇帝的血脈,不是嗎?隻要他能夠以太祖皇帝的大誥和皇明祖訓為念治理天下,這也就夠了。我朝接受前朝禪位,也繼承了前朝的積弊,若不痛加整改,早晚也會有人造反的,既然如此,這個人為什麼不能是太祖皇帝之後呢?” “那如果是你坐在金鑾殿上,你還會容許嗎?” “我不是太祖皇帝的直屬血脈,我不會坐在上麵的。即便是,我也會讓位,亦或吸納他們進入朝堂之上,把國家交給他們去管,以減輕改朝換代所要流的血和必須要下沉的一定國力。” (血脈,暗喻純粹的信仰。) 7.“殿下可曾想過,一旦陛下駕崩,殿下的機會就來了,殿下要放棄這次機會嗎?” “我的機會是來了,可蒼生的苦痛也要到了。一旦陛下駕崩,朝臣必將分裂,地方定然也會脫離朝廷另立新君,強敵在外,屆時天下蒼生該怎麼辦?豫朝的天下又該怎麼辦?我是太祖太宗的子孫,我不能夠不考慮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