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小說《亮劍》已經發表好幾個月了,連載已經結束,當代雜誌社很滿意,大領導也很開心,本來去香江的申請已經石沉大海了,現在接到消息說準許去香江,一切手續幫他搞定,這對他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1984年7月 燕京火車站 “聽說香江那邊很不安全,你一定要小心。” “放心吧,我有兩個保鏢護送,沒什麼問題的,安心在家等著我回來。” 坐了兩天的火車,黎陽一行人終於到達了靠近香江的關口。 僅僅一個關口之隔,兩邊卻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身後的城市還在發展之中,而這邊早已經是高樓林立,大廈成群。 黎陽前世曾來過香江,對這裡稱不上熟悉,倒也並不陌生,再加上當編劇經常和香江的導演交流,粵語說的很溜。 “太特麼貴了,一晚上就得一百,還特麼港幣!”李強震驚道 一百港幣?就為了睡一覺? 和黎陽一起來的兩個老兵,一個叫李強,還有一個叫張抗,剛從前線退下來,他們對國家非常忠誠,已經打上了思想鋼印,所以黎陽一點也不擔心他們。他們的退伍工資都不超過200塊,所以被香江的消費水平嚇了一跳。 黎陽也很肉疼,這次他帶了事先兌換好的2萬港幣。 第二天,黎陽先辦理了一張銀行卡,然後坐上出租車,直奔目的地—東方日報。 現在東方日報正在和金庸創辦的明報打擂臺,不過目前處於下風,因為明報有金庸這個大拿在。老板馬成昆作為一家大型報業集團的掌門人,二十九歲的馬成昆實在是太年輕了。馬氏家族的老一輩都是三.合會出身,案發之後全都收拾細軟跑路了,《東方日報》隻能由年輕一輩扛起來。 如今的《東方日報》,馬成昆作為董事長兼總經理掌控大局,跟他同齡的堂弟馬霆強負責報紙的對外事務。兩個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掌管一份大型報紙,雖然沖勁十足,無奈經驗和手腕都不夠,《東方日報》的銷量一降再降,已經跌破十萬份了。 馬成昆正在一籌莫展中,突然秘書來報有一個自稱叫黎陽的作家來找他,說有作品,馬成昆一個機靈,對於黎陽這種內地的大作家,他是知道的,畢竟從事報業,作為頂級大老,對文人作家他都有所了解。 “快,請他進來” “黎大作家,您好,真是靚仔,比TVB的明星都要帥氣” “馬總您好,久仰大名,您子承父業,年紀輕輕就管著一份大報紙,簡直就是青年楷模” “無事不等三寶殿,今天我來是和您談一筆大買賣的,你先看看我寫的這本小說如何。”說了黎陽拿出一本裝訂好的書稿遞給了馬成昆,書麵上寫著三個字《尋秦記》。” 馬成昆接過書稿仔細地看了起來 “不錯!非常不錯!這樣的寫法真是前所未見啊,黎作家,你可真是天縱奇才啊,如果我們東方日報能夠發表這部小說一定可以在銷量上超過明報。” 黎陽點頭答應:“我既然來到東方日報,肯定是願意讓貴報刊登的。” “既然這樣,我們來談談稿酬問題。” “我也不來虛的,千字一百,怎麼樣,比你在內地個稿費高多了吧” “馬總,這也太低了,我聽說倪框的稿酬都到千字千元了。我自認為我的《尋秦記》不比他的小說差。”黎陽自信的說 “倪框的千字千元是虛的。隻不過是黃玉浪為了打響名字給的價格,而且那是短評。” “你去打聽打聽他現在在明報刊登的小說千字多少錢。你要懂得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馬成昆見黎陽無動於衷便繼續說道。 黎陽搖搖頭道:“我當然知道他的千字千元是虛的,但香江大部分人可不知道。” “而且我聽說貴報經營困難,尤其是最近銷量一直隻有八萬份。你聽我說,你看你給我千字千元的稿酬,我相信第二天整個香江都會知道。這樣既可以推廣我書的知名度,提高報紙的銷量,還可以打響貴報的名氣,吸引優秀人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可謂千金買馬骨,一舉兩得。”黎陽笑著對馬成昆說。 馬成昆聽了黎陽的話沉默了下來,開始分析其中的利弊。 黎陽看見他沉思的樣子,知道他心裡有接受的可能,於是趁熱打鐵的說:“馬總,還猶豫什麼。這樣做一舉兩得。難道你對《尋秦記》沒有信心?以前香江可沒人這樣寫小說的。這對香江人來說可是個新奇事物。” “這樣吧,我和你打個賭,貴報的銷量現在是八萬份,我現在先暫時千字千元,如果在《尋秦記》刊登一周後後,貴報的日銷量沒有超過十二萬,那我就千字一百,怎麼樣?” “不過貴報宣傳的時候照樣說我的稿酬是千字千元,第一部千字千元的穿越武俠小說在東方日報連載,你想想那是多大的噱頭,對貴報的銷量又會有多大的提升。” “如果您不同意,我隻能投明報了,以我在內地的名氣,金庸先生肯定會同意發表這部小說,到時候,這部小說火了,您的東方報紙就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了。” 馬成昆臉色一變,以他多年的經驗,知道這本小說肯定能大火,如果被明報搶了先,他將永無翻身之日,想到這裡,馬成昆對黎陽說:“好吧,我答應伱。”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馬成昆也不拖拉,馬上叫人準備了合約,跟黎陽簽下了合約。 “馬總,合作愉快。等過幾天貴報的銷量暴漲的時候,你肯定會慶幸今天的決定的。”黎陽笑著說道。 “多謝你的吉言,哈哈,在這裡也要恭喜老弟成為香江第一位寫小說稿酬千字千元的作家啊。”
第23章 香江之行(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