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彼岸,右手荒蕪(1 / 1)

心境時錄 蕭小燃 3203 字 2024-03-16

我想,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身的獨一無二的優點。即便在某個時刻某個狀態下被某些個人譏諷、甚至辱罵,他自身的優點也依舊存在,且不會隨著外物的改變而改變,唯一會改變的就是心境,你對外物的看法而已。   高高低低,奇奇怪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想並不是絕大多數人一出生就是無憂無慮的吧,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即便是從嘴中說出的話也並沒有那麼幾分可靠,有人說眼見為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我們這個世界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難以分辨,有時外物會披著一件華麗的外衣,你看著充滿色彩且摸著非常真實的質地,你一股腦的就把它收入囊中,隻是不知道背後有人設計陷阱,最終吃虧收場,換得智慧半分。   對,對於絕大多數底層老百姓而言,我們在整個一生當中會經歷很多很多的事情,性格有差異,經濟有高低,因此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命運。古人把天乾地支用來推演一個人一生的經歷。他們把天文學,邏輯學,星象學,哲學等學科歸納於一身,常常有人覺得和古代社會有關的一切都屬於封建迷信,理由很簡單,因為近現代的壓迫和屈辱,讓一部分人認為所謂的道法術器有用的話,就不會承受如此大的屈辱和失敗。全盤否定和全盤接納一樣都是片麵的,絕大多數的人的認知其實都是非常單一的,沒有辦法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因次,共情在現代社會也是非常難的,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上。我起初也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我也是一個懷疑主義者,但是我一開始不是,我曾經也非常的單純,隻是遇見的壞人多了,想法也就變多了。古人有著自己的世界觀,而現代的人們呢,嘴巴上說著唯物主義,但是讓他說一下什麼是唯物主義的時候又不知所雲了,現在社會的人自從出了學校之後,受到更多的信息就是工作和同事中獲取,後來的網絡,短視頻,觀念被一茬接一茬的顛覆,我們以至於後來根本不明白我們自己是誰,我在哪裡究竟要乾什麼。我們都知道三觀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人問你,你的人生觀是什麼的時候你會思考一下再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知行合一,人生是無常的,應該順應規律。”,但是這時的你隻是一個剛剛上完政治課的小家夥,你並不明白這字裡行間每一個字的意義以及言語和行為之間有著怎麼樣的關係。隨著閱歷的提升,一點一滴的積累中,量變會發生質變,但真正讓人羽化蛻變的則是挫折。不經歷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挫折低穀絕境人生失意,這種狀態最能激發一個人的潛在能力,有人說沒有能力那就開發能力學習能力,但最好的激發能力就是挫折,沒有挫折那就創造挫折。後來當我看到了有人說苦難的意思的時候,我才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世界,能扛過壓力戰勝挫折的苦難是福報,不能扛過的則是悲劇。所以有些人反對苦難,甚至都不能吃某些意義上的苦。也的確,作為一名九零後的農村三線城市人,隻在童年時體驗過生活的極度窘迫,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也在不斷的變好,以至於我們忘記了曾經的一窮二白,忘記了曾經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處境。格局一變,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這也正應了世界是在時時變化的,《易經》中描述的就是世間萬物循環往復的變化階段,我們處在某個時刻就應當做好某個時刻對應能做的事情,如果不這麼做,我們自身就會有災禍,但是現在人也基本上很少人看文言文了,大學生也開始廉價普遍,學校的知識也還是十幾年前的老知識,新的技術日新月異,這也是一個新的周期,新的變化。每個人對世間萬物的理解都存在差異。也許,這就是每個人獨一無二存在的最美的地方吧!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與眾不同。一方麵想獨樹一幟,超越平凡人的枷鎖,一方麵又想加入平凡人的大軍以此尋找歸宿和安全感,這世界又何嘗不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呀,越平凡越想超越平凡卻又怕脫離平凡,高處不勝寒,我想,這大概就是中庸之道吧,因為物極必反,太過極端的話就會隨著太極一樣發生周而復始的循環,所以古人想一直保持在中庸的狀態,因為隻有這樣,才不會過度高尚,也不會過度消沉,雖然這麼比喻不是很恰當,但人生的處事智慧必然如此。有些從前認為是對的東西,後來也會慢慢覺得隻是當時幼稚而已,現在又沒有那麼對。而再後來一段時間發現原本認為不那麼對的東西好像還是一開始認為的那樣,之前看《唯物主義辯證法》裡麵說這是否定之自我否定,人對一件事物的判定常常會經歷對錯對錯反復的螺旋狀態,這世界也是反復螺旋性發展上升的呀,所以一件事物在最開始的時候,如果在你知道了這世界的規律之後再來看時,它的答案不就變得像量子力學裡的測不準原理一樣了嗎?它有可能現在是對的,但是在明天甚至以後更長的時間狀態下推演復盤有可能是錯的,反之亦然。後來明白了為什麼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語言隻是用來陳述世界狀態的,但人們總喜歡拿它來一較高低,企圖用嘴征服全世界,來滿足自己弱小的虛榮心。但,說出來的理直氣壯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嗎?一定是真理嗎?我聽過無數人理直氣壯的爭論,他們都認為自己沒錯,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立場,因為有立場有時又會忽略自身語言邏輯的錯誤,即便這時的語言邏輯有問題不合理合法,它又會和你談感情,這是大多數普通人的邏輯,既然正義不站在我這邊,那對方絕對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因此,他的態度語氣情感肯定有問題,既然雙方都有問題,那就是五五開,一半一半,你如果還得理不饒人,那就是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招看上去啼笑皆非,但現實中卻不少見,我們習慣上在生活中談及一些高尚的東西。像道德,仁義禮智信,最後才是法,為什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當然道德經最開始也不一定就是現在流行版這樣,它其中的意思也需要靠我們人為去揣測,去悟。正是因為如此,高尚的品質如果被人說出來了就不那麼高尚了,它也就不是所謂的道了,仁義是我們所提倡的,但是有人告訴你說你要做一個仁義的人,言外之意就是說你並不仁義所以需要成為這樣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你要懂禮貌,守信用,也是一樣的道理。語言其實並不能教會我們,相反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你需要讓對方明白什麼是仁義禮智信其實根本不必說也不能說,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用自己的行為去驗證就是最好的答案。失道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知,失知而後信。最後連信用也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產生危機,那這不就是前人做了很多失去道的事情嗎?男女之間的互相懷疑等等。最後沒有道德可言,隻剩下了最後的紅線。我們的標準有時候設立的太低了,反而達不到我們所預想達到的預期。追求上等的目標最後隻會得到中等的結果,設置中等的目標,最後隻會得到低等的結果,如果設置低等的目標,最後結果當然是連低等都不如。這世界很多真相其實都在一點一滴的細節之後,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可惜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並不能始終保持著絕對的理性客觀,會受到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從古至今都存在著不經大腦思考的人,所以在網上看到有些人不入流的評論時真的會感慨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還不夠。當然,這和教育也不一定是絕對的關係。有些人的認知就是那樣一層不變,但是社會是灰色的,既有黑也有白的,這不就是太極嘛。對的也不是絕對對,它也有不對的地方,錯的也不是絕對錯,它也有相對對的地方。對錯循環往復,前方是彼岸,回頭是荒蕪?前方也有可能是荒蕪,此岸也有可能是彼岸。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有可能就是最初那一刻。最開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後來的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可最後總結了山水的規律後山還是那座山,水也還是那片水,什麼都沒變,也可能什麼都變了,心也變了,世界也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