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於忠奸的定義和社會意義(1 / 1)

宋賊 把桌子放下 746 字 2024-03-16

古人為什麼不把一些能乾的人,比如蔡京之流當作賢能臣,而是定義為大奸臣。   反而把王安石這樣好心辦壞事導致巨大損失的大臣,當作名臣崇拜。   隻因他們這樣位極人臣的人,就是這個法製不全、靠著上行下效治理國家的時代的標桿。   古人文化普及率低,大多思想單純,敬畏權力。   民間和基層做事情的標準其實大多都是看上位者的表現的。   要是那些高居廟堂的大臣們賢良律己,那麼天下人看在眼中也會以此為標準,不敢恣意妄為。   即使遇到胡作非為的父母官,下麵百姓也會心存希望,祈求有朝一日降下青天。   可要是連當宰相的都貪得無厭,那麼再能乾,也等於讓天下人鬆開了心中的道德枷鎖,社會風氣和天下吏治必將隨之敗壞…   如替嶽飛平冤,堅持北伐、打壓理學的韓侂胄,   僅從其行為,放在後世人眼中很難定義為奸臣。   不該位居兩宋奸臣榜上。   但放在當時封建時代的社會潛規則後,   結黨營私引發黨爭,打破官場競爭規則,抨擊以道德模範作為標榜的理學,韓侂胄給整個社會的風氣的破壞力無疑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