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周尚薦才(1 / 1)

周尚甚至還想到了一種可能,那就是孫策日後或許有機會更進一步,稱吳公、吳王、甚至吳帝,要是他現在讓對方心中留下了一根刺,等到日後想起來,難保廬江周氏不會因此受害。   兩人在城門處寒暄了一陣,便直接進了城,自始至終孫策都沒有特意迎合那些周氏子弟,這倒不是孫策倨傲,而是在他到了一定地位後,必須得有足夠的威嚴。   禮賢下士的作風沒錯,人們也會因此而誇贊他,可不能每次都低聲下氣的,別人對他就沒有了該有的敬畏,說不定世人便會給他一個“輕佻,少威儀”的評價。   等到孫策進了城後,李術終於帶著手下趕到了,正當他準備行禮時,孫策用餘光瞥了他一眼,然後讓他先去幫著安排帶來的親衛營部眾,至於孫策自己,則是先跟著周尚等人先去了周氏族地。   周氏族地看起來是一座占地較廣的大莊園,孫策此前也進過這座大院了,所以也算得上是熟門熟路,他和周尚一路上說說笑笑,很快便到了周氏族地門口。   周尚府上的大門完全敞開著,兩排家丁僮仆站在門外隆重地迎接孫策的到來,孫策對他們點了點頭,沒有說什麼,和周尚一同走了進去。   孫策如今見過不少的世家族地,除了他命布置建造的建業外,恐怕也這周氏族地能夠讓孫策感嘆其大氣了。   至於其他的那些世家宅子,雖然也很豪華,不過總感覺少了幾分氣度,這種氣度或許隻有家中連續出了幾代高官顯貴,才能夠養出來,江東的世家雖然也有累世兩千石的官員,但到底沒有家族連續出過三公等級的人物,所以就差了周氏一籌。   說起來顧氏的族宅其實也算是比較不錯的,占地廣闊,各方麵裝飾均是一流,可是與眼前大院的古樸大氣相比,就明顯少了些底蘊沉澱了,整個大院種各種建築都有著一股厚重的氣息。   周尚之所以會帶著族內子弟去迎接孫策,是因為他要將這些後輩引薦給孫策,也好為其謀個好出路,關於這點,他相信孫策是不會拒絕的。   如今孫策治下的地盤一下子擴張了接近一倍,肯定需要很多信得過的官吏來幫忙治理,雖然孫策手下招攏了不少人才,但人數還是有些勉強的,畢竟可不是誰都能做好文職的,也不是誰都能勝任官職的。   即使是一個治下民不過萬戶的縣長,也需要各種各樣的知識,孫策雖然還創辦了建業學院,收了一批學子,但他們到底還沒學成,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合格。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官,首先得要識字,否則連公文都看不懂,還怎麼將孫策定下的政策落實到敵方?   其次,還得要懂朝廷的律法,不然很難公正地進行判案,再者,還要會算數,若是連縣衙中的賬本也看不明白,就很容易被手下的小吏蒙蔽。   最後,為官者不能是個手無縛雞之力之人,如今推崇的就是一個文能下馬治國,武能上馬安邦,雖說縣裡有縣尉,郡中有都尉,可作為一縣長官和一郡郡守,若是隻通其一,隻怕也不能做到完美。   而究竟能做到什麼位置,還有不曾言明的潛規則,比如說出身,如果出身士族,那肯定會比別人多很多機會,甚至有可能年紀輕輕,就被舉為孝廉,從此一路青雲直上,成為一方太守,甚至有機會往九卿及三公爭取一下。   如果出身豪強,那雖然沒有士族子弟的路好走,但也有不少的機會,不過太守恐怕就是頂點了,當然如果自身才能很高,也有機會爬到更高的位置。   但出身草根之人,就算辛辛苦苦讀書,機會也少得可憐,甚至連出仕的可能都沒有,就算有機會,也是從最底層做起,終其一生也無望太守。   不過其實這也很正常,如今能讀得起書的,起碼也算是個地主豪強,那些能讀到很多人,才學極好的,大概率就是出身於世家大族,這不是說寒門裡沒有人才,隻是出現人才的機會太小了,對一個人來說,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而眼下寒門在教育方麵是不如世家的。   正是因此,孫策才想著多培養一些官員,到時候如果一人之力做不好,那就安排兩個人配合著治理。   周尚之所以如此篤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是因為他對族中子弟的才學十分自信,畢竟周氏的族學在整個淮南都是最出色的一批,族內的主脈子弟識字是必須的,即使是那些家境較差的偏房庶枝,也必須開蒙識字,子弟中較為優秀的,更是會進一步培養。   除此之外,周尚也明白孫策麾下的各種矛盾和利益糾紛,孫策之前的製衡手段,周尚怎麼可能看不出,而想要製衡治下眾多世家,又怎麼能少得了已經和孫策站在一個戰線上的廬江周氏呢?更何況還有著周瑜與孫策的那層親近關係在。   周尚府上的正堂,孫策與周尚相對而坐,兩人旁邊擺著兩杯剛剛泡好的茶,在孫策的帶頭作用下,如今他的勢力範圍內,有條件的基本都以泡茶取代了煮茶,甚至因為外來行商的緣故,這股風潮已經襲向了江北和益州。   揚州多山地,本就利於茶樹的生長,孫策自然要利用起來,特意增設了茶戶戶籍,讓一些山越俘虜去種茶樹,每年收四成的茶葉為賦稅。   一杯茶喝完,周尚捋著長須說道:“伯符,老夫想給你引薦一下我周氏的幾位年輕俊傑,不知可否?”   孫策聞言一笑,對此他心中早有預料,他點頭說道:“叔父客氣了,當然無妨。”   聽到此言,周尚哈哈笑了兩聲,隨後拍了拍手。   很快,門外便走進來了三位年輕文士,三人一進門,便齊聲朝著孫策拱手行禮,道了聲“拜見吳侯”,隨後又朝著周尚行禮。   這三人看上去年齡都在二十多歲,孫策猜測他們應該都是與周瑜同輩的族兄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