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增設典校(1 / 1)

張昭見孫策看向自己,思慮片刻後開口說道。   “如此的確可以於兵事有利,然江東六郡尚未穩固,若有心人聽聞消息後,假借曹孟德之名義,接連不斷地派出行刺的死士,將軍又當如何?”   也不知是不是錯覺,他明明是在提反對意見,卻在孫策神色中看出了一絲笑意。   這時,秦鬆也出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子布所慮未嘗沒有可能,但良機不可失,還請將軍以領兵攻取許昌為主。”   聽完兩位謀主的意見後,孫策並沒有急著做出決定,而是做出一副思考狀。   秦鬆的態度很明確,就是勸他先抓住戰機擴張勢力,可能在他看來,隻要孫策提高了防備,刺客便不可能得手。   而張昭的想法就表達得較為隱晦了,應該是更偏向於先整頓好江東內治。   過了一會,孫策緩緩開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經此一事後,我深感治下監察力度嚴重不足,因而欲增設一個部門,其名為典校,專門負責偵察刺探官民情事。”   “我意由餘姚虞仲翔掌典校事,子布先生為其完成一切調度,懇請先生助我!”   孫策的安排其實是根據秦鬆和的虞翻個性差異而來。   秦鬆為人公私分明,又擅長謀劃,若是他來負責監察官員之事,簡直再合適不過。   而虞翻雖然有才能,卻並不是個做酷吏的合適人選。   孫策明知如此,卻要讓他掌管典校,實在是目前他麾下可用的文臣實在太少。   此前由於原身過於崇尚武事,江東各郡縣官員大多都有著武職在身,這就導致投靠他的士人無處施展治政之能。   於是這些士人都開始主動往武將方向轉變,比如早期就追隨孫策的士人呂範。   他就曾對孫策說道:“如今江東基業日益壯大,將軍麾下的兵士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可我在地方時,仍不時聽說軍隊的綱紀還有不嚴整之處。”   之後其更是以此為由,向孫策提出了領兵的請求,完成了從士人到武將的轉變。   如今的孫策隻有改變這種情況,才能吸引那些想要施展才能的士人來投。   因此,在增設有著監察官民權利的典校時,他要用一個沒有武職在身的“純”士人來出任掌管主要事務的典校郎。   即便虞翻不能讓典校發揮出計劃中的作用也無妨,再安排個心狠手辣之人任其副手便是。   而這個副手人選,孫策在經過一番篩選後,也是確定了下來,暫時先由他的二弟孫仲謀來擔任。   其實他最先想到的是歷史上孫權任命的中書典校郎呂壹,可對方眼下還不知道在哪兒。   之後孫策轉念一想,才想到東吳最強的內政大師不正是他二弟嗎?   雖然眼下孫權還不到二十歲,沒有多年製衡麾下的經歷,但孫策自會多給他創造一些磨練成長的機會,以報答歷史上孫權的大恩。   反正日後若是看孫權不順眼了,隻要隨便找點他犯的錯誤,再安排些簡單的任務給別人刷功勞,就可以將其給踢出典校了。   ......   望著孫策臉上露出的誠懇表情,張昭沒有過多猶豫,當即就應下了此事。   “多謝先生,我欲派五百軍中精銳聽從虞仲翔差遣,以之為組建江東典校之基,具體事務便交由先生負責了。”   由於侍從們都在接受孫河的審問,孫策說著便完便起身走到了營帳入口處,然後對帳外巡視的一隊親衛營士卒下令道。   “即刻前去傳令,命西營五部各自抽調百名甲士前來。”   丹徒營地的軍隊此時有兩萬餘人,共分為十個別部,其中西營五部分別由陳武,宋謙,董襲,袁雄還有呂蒙統領。   五部兵權皆是由原身親自授予,每部至少兩千兵和五十騎,讓他們各自出一百人,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唯~”   帳外的士卒們應了一聲後,快步朝著各部統領所在的營帳方向行去。   孫策之所以會選擇從這五部中調兵,是因為此時軍中有不少兵士都曾歸屬於他的表兄徐琨。   且據他推測,原身行蹤的泄露大概率和徐琨脫不開關係。   早前孫策軍剛攻下丹陽郡後,本是讓軍功最高的督軍中郎將徐琨領太守之職。   適逢吳景當時拋棄袁術任命的廣陵太守返回江東,再加上徐琨掌控的兵力過多,原身便改讓吳景領丹陽太守,並罷免了徐琨的兵權,將其召回了吳郡。   後來攻下廬江和豫章兩郡,孫賁,孫輔,還有李術都領了一郡太守,在家閑置的徐琨難免會有不滿。   孫策覺得,徐琨的心裡活動應該大致如下:   他孃的~孫賁當太守就算了,畢竟其在孫家軍中的資歷要比自己還高一些。   孫輔同是孫氏宗親,還是孫賁的親弟弟,他當太守也能忍著氣認了。   可李術一個沒有什麼戰功,對平定江東沒有什麼貢獻的外人,憑什麼能先自己一步領廬江太守?   ......   涉及到了利益問題,再加上原身還剝奪了徐琨的兵權,孫策也不能指望他會考慮日後兵進汝南的事,選擇以大局為重。   所以,泄露孫策行蹤之人大概率與徐琨有關,或者乾脆就是由其指使。   這點孫策能想到,張昭和秦鬆自然也能想到。   畢竟孫策此時治下,對他不滿且還能插手軍中的,除了徐琨,應該再無他人。   但此事涉及到孫家姻親,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所以兩人也不敢明說,以免被有心之人記恨,日後遭到清算。   對此,孫策也能理解。   謀士隻是人,不是神,也會貪生怕死,所以他們凡事大多都會先謀劃好自身安全。   那種極度忠誠,一心為主,能夠舍生忘死的謀士萬裡無一,甚至可以說幾乎不存在。   而任何一方勢力,隻有內部穩定,所有人因為同個目標統一了戰線,將矛頭一致對外,才能不斷強大。   若是內部嚴重混亂,人人都要為自身安危感到擔憂,那即便是有絕頂謀士配合絕頂武將,也不一定能戰勝外敵。   孫策之所以要設立典校官,就是想借著查清刺客的由頭,對江東各郡進行一番大整頓,實現內部的穩定。   他可是清楚地記得,數月之後,袁紹派來的劉備便會在汝南掀起動亂,吸引曹軍留守大將曹仁率軍來攻,到時便是江東軍出擊北上的最好時機。   孫策給典校定下的短期目標,便是在一個月內讓江東六郡的每個縣都有不下二十人監察。   可以預料的是,即便是在孫策的基本盤——吳郡與會稽郡,推行典校前期也會遇到大量的阻礙,更不必說其餘四郡了。   不過孫策已經想好了應對的辦法,隻要有人站出來反對或者不配合此事,他便給其冠上個“刺客同黨”的罪名,看其怕不怕刀斧加身。   甚至為了能讓孫權盡快成為虞翻的副手,他巴不得典校剛開始有所動作,就有反對的人出現。   這時,秦鬆開口打斷了孫策的思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