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酉時遺計真容(1 / 1)

季漢北地王 秋風渭水 4728 字 2024-03-16

“恭喜大王!”   “舒明何意?”   劉諶一下馬,董宏便行禮恭賀,不禁讓劉諶奇怪。   魏軍兵臨新都城下,何喜之有?   “殿下重臨新都之時,興復漢室,便不是一句口號了。”   董宏微微一笑,親自為劉諶撐起了紙傘。   待入縣衙正堂,劉諶解下蓑衣,正欲落座,卻見董宏來到麵前,以大禮參拜,鏗鏘有力道:“臣都安令董宏,奉丞相遺命,願助大王匡復江山社稷!”   “舒明快快請起,這是做什麼!”   “君臣之禮不可偏廢。”   見董宏執意叩拜,劉諶隻好正襟危坐,以受大禮。   待董宏禮畢,趕忙伸手扶起,心中甚是感慨。   “準備的怎麼樣了?”   “回答王,萬事俱備,隻待天時!”   “孤想親眼看看丞相最後的手筆。”   “臣遵命。”   劉諶的心中既激動又緊張,丞相遺計的真容,自己就要親眼所見了。   董宏引路,劉諶跟從,出城之時,發覺城內竟然一片寂靜,似乎是闔城無人。   “城中無人乎?”   “百姓皆徙汶山郡。”   “為何?”   劉諶不解,諸葛京不是說都安是安全之處,為何董宏卻將都安縣的百姓遷往汶山郡?   董宏一愣,他還以為北地王早已知曉一切,看來諸葛行宗並未告知詳情。   “大王出城便知。”   “走!”   劉諶滿心疑惑,跟著董宏策馬疾馳自城北奔出,駐馬二裡開外,回望縣城。   整個縣城籠罩在雲雨之中,寂靜無聲。   嗯?似乎與新都城不大一樣!   劉諶目光一亮,發現了都安縣城的異樣,城墻下寬上窄,皆是條石夯築,且比新都縣城的城墻高出許多。   董宏見北地王有所發現,便開口說道:“都安縣,曾名湔縣,地處湔水灌口。”   這一句話,就像是一道雷電劈進了劉諶心中。   兩眼之中的驚愕漸漸溢了出來,地處灌口!   何為灌?乃澆灌、注入之意也。   這根本不是一座縣城,而是一個借著縣城之名所修建的水庫!!!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劉諶就仿佛是參透了什麼天機一般,口中喃喃不休。   董宏並轡而立,昂首長呼,這個他埋頭苦守數載之地,今日終於要露出它的真麵目了。   雨雖大,可終會重見天日。   丞相,侍中董允之孫,都安令董宏,不負所托!   正這時,縣城方向,數騎馳來,為首之人正是都水長羅襲。   “臣都水長、觀阪邸閣督羅襲,拜見大王!”   “起來說話。”   上次來,羅襲可沒說他是邸閣督。   劉諶不清楚觀阪之地在於何處,便開口詢問董宏。   觀阪之地,在玉壘山分江之處,乃一處高地,故設邸閣屯兵儲糧於此,扼守出山之咽喉。   建興十四年,後主至湔,登觀阪,觀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   “公輔,準備如何?”   “待北門封堵完畢,便可自湔江注水。”   “甚好,加快速度。”   “是。”   羅襲受命離去,劉諶仍在震驚之中久久不能回神。   不久,北城門外人影紛紛,開始井然有序的封堵北城門。   “殿下,還要看嗎?”   “還有?”   “縣城南北兩江上遊,亦築壩截水。”   “去看看。”   縱冒風雨,也難掩此刻劉諶心中的火熱。   他仿佛在一片荒蕪之中,揪住了歷史的衣角。   策馬飛馳,都安之北,青白江上遊,無數人影正在風雨之中忙忙碌碌。   臨近,劉諶還聽到了做工的號子聲,隻是這號子有點古怪。   行至江邊,隻見鐵索橫江,籠石遏水,已有半人之高。   攔水壩上,無數精壯大漢,臉繪圖騰,脖掛骨牙,正不斷加固石壩。   劉諶擦了擦眼睛,好奇道:“這不是都安縣民吧?”   “此乃汶山郡的羌胡,每年歲修之時,他們都會主動前來相助。”   “哦?看來這汶山郡治理的不錯,不知郡守乃是何人?”   “何隨,字季業,郫縣人,研精文緯,通星歷,原為安漢令,遷汶山太守。”   “何季業實乃良臣也!”   劉諶不禁感嘆道,能使羌胡信服,邊郡和睦,可謂大才。   董宏點點頭,江陽皎皎,命世清淳,說的便是何隨。   正感佩之時,劉諶忽然臉上神情一滯。   上輩子學過的歷史知識,在此刻,就像是回旋鏢一般擊中了他的心臟,完成了跨越時空的絕殺。   《出師表》曰: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水經注》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轟隆隆~   昏沉的天空之上,傳來了滾滾雷聲。   都水掾諸葛京、都安令董宏、都水長羅襲、郫縣令常勖、郫邸閣督高軌、新都丞李遺等季漢元勛重臣之後的名字,開始在劉諶腦中盤旋。   汶山、都安、郫縣、新都等地名,在他眼前串成了一條線。   身邊,董宏似是有感而發,說道:“丞相曾言,都安大堰乃漢之命脈,今日看來,半分不假。”   劉諶默默點了點頭,忽然目光森森地問道:“堰兵何在?”   董宏扭頭一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心中默默算了算時辰,開始向西北方向張望起來。   劉諶按捺住激動的心情,自丞相治水以來,便設堰官,征丁千二百人護堰,也就是說,都安有兵!   董宏張望片刻,說道:“來了。”   劉諶調轉馬頭,循聲看去,隻見大雨滂沱之中,出現了無數黑影,正向水壩行來。   稍待片刻,領兵之將率先奔來見駕。   來人身穿一具筒袖鎧,背負勁弩,腰懸長劍,翻下馬來,拜道:“臣汶山五圍牙門將劉林,奉郡守之命,引五圍牙兵前來聽從大王調遣!”   “將軍請起,所部人馬幾何?”   “回大王,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用合兵三千五百人。”   “大善!”   正這時,都水長兼邸閣督羅襲亦集結護堰之兵前來匯合。   所部人馬俱是輕裝,粗布短褐,鬥笠蓑衣,皆配長刀。   劉諶見狀,心中恍然,難怪上次夜探都安,城外草棚所出民夫行動迅速,秩序井然,他們其實是堰官羅襲手下的兵!   放眼看去,眾堰兵之中,多有皓首者,然卻目光堅毅,渾身殺氣,不似弱兵。   於是劉諶問到:“堰兵可戰否?”   “回大王,都安大堰堰兵一千二百,皆為歷年北伐傷退之老卒,乃百戰精銳也!”   劉諶掃視一眾兵將,不禁眼角溫熱,忽有淚起。   他瞬間明白,這才是丞相為大漢留下的最後的精銳。   少年從北征,白發守湔棚。   籠石搏惡水,拾戈挽山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