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充分壓榨剩餘價值(1 / 1)

九月十六,河南歸德府睢州,兩騎一路狂奔到了袁府門口。   “太保門口才下馬,無禮至極。”   “如此失禮之人,當送交官府治罪。”   周圍前來拜訪的文人墨客義憤填膺,卻沒一個上前斥責的。   兩騎雖然風塵仆仆,卻衣著華貴,一看就是來頭不小,誰敢輕易得罪?   兩人下馬,其中一人上前敲門。   “哼,沒有名帖,真以為能進去嘛?”   “我等苦等太保召見而不得,這兩人真以為出身好就能見嗎?”   又是一陣酸。   袁可立雖然已經退休,但是江湖地位擺這呢,隨便一句話就能讓人名聲大噪,再說了新帝繼位,說不得就把袁可立啟用了,所以前來拜訪的人很是不少。   隻是多無才學,袁可立一般是閉門不見的。   卻不想門子出來,就把人引了進去。   到了裡麵,袁可立子袁樞迎了出來,問道:“爾等說是李閣老家人,可有憑證?”   “有閣老親筆書信為證,太保一觀便知。”來人取出一封信遞了過去。   有私人印鑒、公章,還有火漆封口,袁樞不敢怠慢,拿去後麵給了袁可立。   袁可立年六十五,其實還能乾幾年,隻是對朝政失望,因此決意致仕。   打開了信看完,袁可立一聲不吭地點著燒了。   袁樞忍不住問道:“父親,到底何事?”   “黃道周劉理順二人蓄謀組織京營兵變,為錦衣衛所獲,為父被指控為主使,錦衣衛即將來拿人。”袁可立很平靜。   “鷹犬膽敢至此!”袁樞怒道:“父親安坐,孩兒動員鄉裡,必不教番子踏入縣中半步!”   “豈可連累他人?”袁可立搖頭,道:“此番入京,陛下給了麵奏機會,正當彈劾奸邪,以正朝綱。”   “隻怕父親蒙冤入獄,未曾麵聖便死於非命,步了七君子後塵。   不如把事情鬧大,皇帝不過問亦不得行,如此方能正本清源。”袁樞說道。   袁可立搖頭說道:“陛下金口玉言,且不說鷹犬是否有膽抗命,隻是這個機會便不能錯過。   且走一遭,算是老夫為國朝最後盡力一試,成與不成,看天意。   你去告知鄉裡,錦衣衛來人,莫要阻攔,免得蘇州蓼洲公之事重演。”   蘇州蓼洲公說的是周順昌,去年,其為閹黨誣取贓罪,逮者至蘇州,蘇州百姓不期而至者數萬人,旗尉為眾所毆,閹黨誣吳人謀反,殺為首者顏佩韋等五人,其本人亦死於獄中。   原歷史中,魏閹倒臺,生祠作廢,蘇州為五人修墓豎碑,張溥作《五人墓碑記》。   袁可立聲望遠高於周順昌,若是有人組織而無人阻止,鬧起來規模會比蘇州更大,死的人也會更多。   若僅僅如此,袁可立寧願一死也不會受這個委屈,但是能夠麵聖陳情……不得不說,李國普是懂忠臣心態的,確實拿捏住了他的訴求。   袁樞不敢違逆自家老爹,隻得通傳鄉裡。   鄉人得到消息,立刻雲集袁家勢要保護袁可立,半天功夫,聚集萬餘人。   袁樞已經鎮不住場子了,袁可立不得不出麵,看到他,鄉民立刻鼓噪起來。   “太保,不能去啊。”   “閹黨害人,我們保護你,太保。”   狗腿子來了,定然打出去。   袁可立團團作揖,說道:“諸位,麵聖陳情,為臣者本分,還請諸位成全!”   勸了半天,鄉民不散。   “備車,進京!”   保護鄉民,精忠為國,促使袁可立主動投案。   袁樞備車,又帶了弓箭長槍,隨同而行。   鄉民見狀,不敢阻攔,揮淚送別,又有二十一勇士自備刀槍乾糧,尾隨護送。   人群裡,錦衣衛番子抹了抹冷汗,一溜煙跑去報信了。   出了歸德府,許顯純帶人接住了袁可立。   真的是接。   畢恭畢敬,殷勤備至。   怕啊。   袁可立真有個三長兩短,你猜皇帝會不會真乾他?   許顯純不知道,卻也不想成為例子,加上周順昌案就在去年,實在是太過危險。   所以他磨磨唧唧不肯進入歸德府,一直等到李國普派人來。   千五百裡距離,許顯純一行人是快馬而來,十天而至,袁可立六十有五,想最快速度入京,隻能走水路。   先沿黃河順流而下至徐州,再沿運河折而往北,晝夜不停,同樣是十餘天。   朝廷不會因此停擺,依舊緩緩運轉著。   九月十七,朝鮮國王李倧上奏,稱國內遭災,請大明給予賑濟並免除給毛文龍錢糧。   “直娘賊,老子剛降旨毛文龍兼督朝鮮軍務及錢糧,就來給老子哭窮?”朱由檢罵罵咧咧,又問道:“朝鮮是什麼個情況?”   “奴婢立刻查詢。”王體乾說道。   魏忠賢才不管朝鮮是個什麼狀況,但是又不能說自己無知,隻好王體乾背鍋了。   王體乾去查詳細,瑞王府成,督工漢中工部郎中王惟先上奏,瑞王府成。   嘖,看看這奏折,開篇就是“在廠公的英明領導下”,簡直不把皇帝放眼裡。   按下心思,朱由檢下令取來相關文書。   瑞王,萬歷皇帝第五子朱常浩封號,建藩漢中,因王府未成而未就。   從動工到現在,瑞王府歷時二十六年,耗資百萬,麵積占據漢中城三成。   這倒也罷了,問題是藩王就國,需要給予大筆錢糧的。   皇帝舍不得這筆錢。   而且,朱由檢在考慮能不能移封藩王於海外,開疆拓土的同時減輕國內負擔。   想了一下,還是算了。   就國內那群藩王,撈錢就是一把好手,治理地方就是一塌糊塗,十有八九都是運輸大隊長。   “賢啊。”朱由檢說道:“先皇祖不喜皇考,欲立福王,瑞王亦覬覦大統,實在是可惡!”   這麼明顯的暗示……不,已經是明示了,魏忠賢如何不懂?   “爺,瑞王劣跡斑斑,隻是攝於皇家威嚴,內外不敢言,此非為臣之道,老奴當責成內閣訓斥。”魏忠賢回道。   “到底是天家骨肉,倒也不好太過苛責,免得天下非議,罰些款,小懲大誡吧。”朱由檢點頭。   既當又立,小賢子表示妥妥滴,並且表示:“臣公助捐,各藩王豈可不表孝心?老奴會派人通知他們的。”   舉一反三,孺子可教,小賢子啊,離了你,朕的黑鍋誰來背啊?這一刻,朱由檢很憂傷。   第三份奏折,巡撫江西右僉都禦史楊邦憲、巡按禦史劉述祖各疏頌廠臣,請祠。   不看到這個差點忘記了一件事。   朱由檢問道:“賢啊,前幾天那個誰,錢送來了嗎?”   大意了,怎麼把這份奏折送來了?魏忠賢汗了一下,回道:“爺,正在解押,合計一萬一千兩。”   “看不起誰呢?就這點?”朱由檢詫異。   “因是故舊改建,耗費不多。”魏忠賢解釋了一句。   “照例辦理。”朱由檢沒有追究。   白來的錢,不嫌少。   這時,王體乾去而復返,送來了關於朝鮮的情報。   洪武元年,太祖即位,遣使持書前往高麗諭告,次年,高麗國王顓遣使上表慶賀明朝開國,並請封號,太祖應其之請,於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誥,封王顓為高麗國王,從而確立了兩國的宗藩關係。   自是貢獻數至,元旦及聖節皆遣使朝賀,歲以為常。   洪武二十五年,朝鮮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稱王,明太祖賜予“朝鮮”國號,成祖永樂帝正式賜予朝鮮國王稱號。   時明已遷北都,朝鮮益近,而事大之禮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禮,他國不敢望也。   這孫子裝的不錯,大明也沒虧待它。   豐臣秀吉入寇,大明兩次出兵,最終驅逐了倭寇。   而建虜崛起,朝鮮為了自保,越發貼近大明,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   但是,情報匯總上沒有具體數額,也沒有天啟三年後的情況。   “傳旨毛文龍,收集整理朝鮮情報,並核算其歷年供應的錢糧。   再傳旨朝鮮,諭告朕登基之事,並令其年供給東江銀十萬兩,糧二十萬石。”朱由檢說道。   “爺,朝鮮小國寡民,如此要求,隻怕其倒向建虜,有損大局。”魏忠賢很是公允地勸了一句。   “無妨,朕自有打算。”朱由檢滿不在乎。   抗旨不尊的下場了解一下?   說誅你九族,絕不會留下一條狗。   老老實實就罷了,不老實?一並收拾了!   至於說大戰略……有它沒它都無所謂,大明的問題主要還是在內部,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內部理順了,朝鮮和建虜綁在一起都是被摩擦的下場。   當然,目前大明防守勉強,進取絕對不足,朝鮮的事情隻能放一放,更不要說爭霸海外。   最後一份奏折,巡按陜西禦史袁鯨上奏折,大體意思是“甘肅西麵很亂,而兵馬抽調援遼,守備不足,又拖了兩年糧餉,邊鎮危險重重。   核心就兩個字:打錢。   這錢該不該給?   該!   能不能給?   不能。   因為拖欠的太多,包括遼東這樣的一線都多有拖欠,何況後方各衛所了,若是給甘肅,其他地方紛紛要錢,朝廷給不起啊。   不患貧而患不均,與其囉嗦,不如一起拖欠,反正都習慣了。   “賢啊。”朱由檢問道:“戶部清查的如何了?一百萬什麼時候送進來?”   小賢子心肝一顫,無奈地說道:“爺,戶部的貪墨,都是截留出庫錢糧,賬目上沒有問題的,實在是不好查。   不過老奴已經責令下麵,無論是否有問題,送三十萬兩入宮。”   “哎,都像你這般公忠體國,朕何須操心勞力呢?”朱由檢惆悵地說道。   論反貪,小賢子肯定不行,論追贓,妻女都給你賣了,妥妥滴。   隻可惜,留不得啊。   所以朱由檢不得不認真思索,還有哪些事情是小賢子能辦,盡量在把他乾掉之前給辦妥了,算是充分壓榨剩餘價值。   ………………   哎~小賢子挺能乾,就是求不到推薦票,還是讓他去把作者打一頓吧。